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2015-12-21

成人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蒋瀚洋,涂昊,邓红卫,王樱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结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和教师培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教师培训混合培训模式,以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混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

教育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国家级培训项目以来,2012年已经发布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在该课程标准中的专业能力维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课程模块作了具体的课程设置要求。2014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该课程标准强调了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求。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要求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在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要求下,作为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培训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主动承担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在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去培训一批区域内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和培训能力的信息技术“种子教师”。本文以衡阳师范学院的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为例进行探索,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模式。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通过仔细分析和研究,《课程标准》中各课程主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素养课程要求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

在项目申报之前,通过对目前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一线现场调研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前期培训需求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根据实际的前期调研情况分析,大致情况如下:

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

在各中小学校中,具有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比例不到50%,市区学校相对好一些,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情况不太理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名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而其他专业转行过来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都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自学等形式学会了一些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技术知识。

2.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的“写黑板”的工作,没有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没有有效利用“三通两平台”的功能。

3.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数还在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选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少有信息技术教师承担起指导本校或者本地区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效运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的任务。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期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信息技术的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资源的处理与加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学科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得到系统化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混合培训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在项目课程设置的时候,严格按照“以课程模块定专家”的指导思想,坚持“按需施训、深度融合、实践为主”的原则。充分结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载体,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引导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到实际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学科案例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为支撑,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核心,强化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突出实践导向,将理论技术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有机融合,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2.课程的培训目标

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掌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相关政策,增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能力,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3.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体系,从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综合、信息技术专题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课程模块来开展培训。具体的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4.混合的课程培训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上应遵循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特点,结合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工作需求,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9天) +网络研修(30学时) +校本研修(30学时)”的三段式培训模式,遵循实用性、针对性、整合性和创新性原则进行课程设置。

集中培训阶段:以解决教师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为核心,基于课堂教学现场,走进真实教学环节,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

网络研修阶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分阶段、分步骤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在线交流和探讨、作业互评、同伴互助、案例分析、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完成网络研修任务;着重解决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

图1 集中培训课程模块设置

校本研修阶段:依托教师工作坊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加强技术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体验,并及时生成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与教研常态化。

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可以帮助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丰富信息技术专业系统基础知识,开拓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视野,提升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教学技能,提高培训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能力。同时,可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及网络远程指导能力,培训和组建一批稳定的高水平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和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瀚洋,涂昊,邓红卫.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成人计算机师范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J].成人教育,2014,(9) :58—60.

[2]刘奇,余亮.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2,(4) :86—87.

[3]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EB/OL].http: / /www.nltsgc.cn/index.aspx.

(编辑/乔瑞雪)

【作者简介】蒋瀚洋(1977—),男,湖南衡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并行算法研究、计算机教育教学和中小学教师培训。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师培训融合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jykt201240

【收稿日期】2014-12-17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5.04.018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4-0058-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26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