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5-12-20祁芳斌王慰娟李长青
祁芳斌 王慰娟 林 青 李长青
(1.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安学院,福建福安,355000)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十年来共招收一村一学生近5000人,学员遍及八闽大地,其中有一批“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员。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培养方案,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学校面对本省少数民族人群开展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来一直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一、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员多数居住在山区中,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特别是现代远程设施不发达。基于这些基本情况,福建电大通过充分调研,总结了“用微课、抓对点、重实践”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
“用微课”是指在学生自学和教师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展面向一村一的微课教学。学校自 2005年起即着手试行通过教学资源“颗粒化”改造,并于2010年5月正式组建“全媒体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教与学模式改革”项目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渐已形成功能齐全、专门面向开放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应用的福建电大“微课在线”平台,并据此拓展形成我校特色的“微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抓对点”主要是针对福建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员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差,与外界的联络较少,捕获现代化科技信息能力较弱。同时,在这些地区办学,师资比较缺乏,特别是优秀的师资。为此,学校出台了为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点对点”的课程视频(QQ或利用电大工作站的远程平台)进行辅导和答疑,由他们提出申请或由省校老师根据课程特点每学期安排每门课程不低于2次的辅导答疑课。
“重实践”是指在开办之初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重视实践实训基地的选择、建设与使用。福建电大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的农场主学院,以“中以示范农场”为母体,逐一在我省建立一批落地对接的基地,这些基地也成为我省一村一的校外实践和实训场所,并依此拓展,建立辐射全省的实践实训基地网络,以满足学生进行校外的学习和生产实践。
二、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集成平台,突出多平台协同服务
福建电大“微课在线”在最初的功能设计与开发上强调顶层设计,构建了以“课程中心导航、多平台协同服务”的“微课堂”教学模式。既要开发出以课程为中心的微型教学资源,同时要在此平台上实现具备教与学、问与答、自测与考核以及相应配套的索引导航、学习支持服务等多种功能。从平台建设的成效来看,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要,为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二)提供大量微型学习资源,突显整体设计与耦合拆分
鉴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课程的资源建设模式与策略是以“小步骤、轻量化、混合式”为总体指导思想,微型视频资源要求必须根据课程特点,以知识点、疑难点、短时案例等为基本单位开展相对独立、可拆可合的颗粒化、系统化讲解,突显课程资源的整体设计与耦合拆分。
微型学习资源通过微课在线、NERC福建中心以及相关移动学习平台上多点复用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平台+资源+应用”,兼具可拆分、易移植特征的多渠道混合式学习支持解决方案,既可单项独立用于课程教学,也可协同作为组件整合到更全面的教学支撑系统中。截至目前,我校累计完成163门课程、13540分钟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配套完成微课微练等相关资源707讲,已经上线的针对一村一专业课程有26讲,如具有福建特色的植物学、花卉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组织培养技术、电工学等微课程,这些以一个知识点为教学层面的微课,为针对性教学提供了极大帮助。应用方向遍及电大在线、微课在线、课程开放等多个平台。
(三)精心点对点设计,培植一村一增值服务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各类高级人才短缺,办学过程中的师资难以聘请,因此,为他们开展点对点的双向视频和小课程的辅导答疑,可以解决学员在学习上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导学”问题,利用远程手段正是电大开展一村一的优势,通过精心的设计,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利用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密切关系,为他们聘请高级专家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提供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参观和考察的样版(如中以示范农场等),这些增值服务,为一村一的招生和办学奠定了基础。
(四)构建示范实践区,打造“基地+实践+学习”的办学模式
我校与省农科院合作,以“中以示范农场”为母体,把参加学习的学员安排在省农科院及其合作单位的基地统一参与学习和实践。在培养中,可以针对性地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基地的特色进行边在职培训、边现场指导的教与学模式,让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得到同步的提高。同时,各基地也可根据学员表现给予工资补助或择优安排就业。个别优秀的少数民族学员已与“中以示范农场”和一些家庭农场达成了就业协议,这也解决了这些农业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三、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模式实践
十余年来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践表明,我校创建的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了以下问题:
(一)解决了多数学员存在工学矛盾的问题
利用多种资源,特别是微课,缓解长时间、海量资源学习引发的学习疲劳,解决了他们主动参与率不高、学习不便、针对性学习不够的难题。福建电大“微课堂”教学模式在混合教学设计思路的指导下,专注于挖掘以课程为中心、以视频资源为核心的配套“微”系列资源改革,主要包括“微型教学视频”、“微型学习辅导”、“微型练习测试”、“微型教学通告”等等。通过微化、精化的内容选择,有效抑制过多无用的干扰信息对远程教学效果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与体验质量。同时,微课的选题一般是针对一些小的或生产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且一般容量不太,便于在手机上下载存贮,学习者能容易随时随地学习,也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与之有关的问题解决方案。
(二)解决少数民族学习点的实践条件薄弱,与外部农业企业的联络较少的问题
建立一套较高标准的校外实践基地,既可以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动手实操能力,也为拓宽学员的专业知识面奠定基础。“中以示范农场”是由以色列工贸部及Maagad企业和福建农科院共同合作的。我校与福建省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关系,以“中以示范农场”为母体,逐一在全省建立一批落地对接的基地,这样能满足学生进行校外的学习和生产实践的需求,促进教学教育与实践实训的良好循环和发展。
宁德市盛和畜牧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苗猪供应为主,兼营配套饲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为辅的,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农、林、牧、渔复合型生态养殖基地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福建电大福安学院利用宁德市盛和畜牧有限公司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畜禽生产概论》课程的实训,在福安农业局余群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到基地完成课程的实践过程。
(三)通过学习点下移和利用远程平台,解决办学中的师资不足问题
教学点向下延伸,直接办到少数民族学员聚居地,大大解决了少数民族学员路途远、上学不便的困难。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参加学习,有效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福安学院为了方便穆云、康厝、坂中三个畲族乡及赛岐、甘棠、下白石、湾坞等乡镇的学员学习,与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订立协议,在该区设立教学点,提高畲族人才素质,促进畲族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个别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或有的课程考试通过率偏低的现象,由福安学院组织少数民族学员集中到市电大工作站,由省校课程责任教师利用双向视频进行答疑授课。
(四)开展专家讲座、技术承包等特色培训,解决在课堂外的生产实际问题
除了利用远程技术手段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外,少数民族地区一村一学员对一些专题讲座和专家面对面的答疑有更强烈的兴趣,为此,在教学计划之外,根据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举办特色培训。福安学院在2014年10月5-9日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举办的“茶文化与茶叶营销高级研修班”,得到学员及相关单位的好评,较好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茶产业的经济发展。
利用福建电大与福建农科院的合作优势,建立了农科专业的讲师团队,向各教学点发布相关信息,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已经相继邀请了农科院的一些果树、花卉、蔬菜等方面的专家到现场讲课,现场接受学员的提问并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教学的增值效应,为一村一的招生和办学树立了良好口碑。
四、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一)教学资源使用效果评价
用微课、抓对点、重实践的教学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村一学员提供了实用、有效、便利的教学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评价(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样本数229份)。图1表明以微课形式的资源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较大,有超过一半的学员给予较好的评价。在教学资源总体使用效果中(表1)可以看出,微课和点对点的双向视频使用满意度排名靠前,学生对此教学模式下的资源提供与有效使用评价较好。
图1 教学资源在内容、设计、交互上的使用评价
(二)学生满意度评价
通过走访在读学生和毕业生,90%以上的学生对此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并表示满意。同时学校利用一村一优秀学员(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树立典范作用,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一村一的招生办学提供了样板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样板工程尤为重要。福安市溪塔葡萄沟村民主任兰锦锋(畲族),一村一2009年毕业,在他的带领下,溪塔畲村成为“全国第三大葡萄沟”。该村2006年被列入福安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14年他作为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乡镇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被录用为穆云乡政府工作人员。福安市蟾溪村党支书兼村民主任吴祥贵(畲族)是一村一农村经济管理专业2009秋毕业生,利用在中以示范农场实践的经验,他带领村民将蟾溪村建成白云山旅游景区沿线的主要景点,建设了“农家乐”游玩基地,往昔村民大规模外迁的现象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大量回流。这些一村一毕业生正在发挥后续作用,起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认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送教上门,也认同这种真正意义上能学到知识和本领的农村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大学生。
表1 教学资源使用效果评价
[1]彭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6):89-94
[2]徐跃进,沈振锋,康国光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3-116
[3]王勋建.基于农民特点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学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张春雨.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