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位诉求”的企业社会工作路径探究
2015-11-23郭淑贞黄艾非
郭淑贞 黄艾非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主位诉求”的企业社会工作路径探究
郭淑贞 黄艾非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中国,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精神裂变异常激烈,企业社会工作认同度的获得及有效工作的开展需祛除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本位,通过对服务对象主位需求的呈现,强化企业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自助助人”的基原则,从战略的角度,给予服务对象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主体性”。
主位诉求;企业社会工作;三角验证;助人自助;路径探究
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关系正发生着新的变化,无论是用工方还是劳动者,在传统经济契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双方“合意、共意、理解和支持”的构建。我国的劳动关系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但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更为复杂,矛盾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我国仅用三十多年时间来消化西方三百多年的价值裂变和心理冲突,加上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的中国与心灵的中国差距急剧拉大,劳动关系的共建、共享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劳动关系双方的经济及精神需求的满足。[1]以企业及员工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和解决企业、职工为目标,促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企业社会工作,重要性自然愈加凸显,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5年,南京大学周沛教授在大陆发表首篇企业社会工作的论文,随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并于2009年在苏州举办中国大陆首届“企业社会工作与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2010年,富士康员工的连续自杀事件后,深圳市政府在紧急调动包含三百余名社工在内的一千二百余人的抚慰队伍入驻富士康,企业社工对员工精神需求的特殊作用得到了关注。[2]在此基础上,2011年10月举办了首届全国(深圳)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2013年7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确定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的通知》。国内社会工作者逐步进入企业领域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发展。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早期的研究集中于厘清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存在的必要性;介绍国外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目前主要分为企业社会工作模式总结、具体工作方法介绍,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企业管理不同环节的应用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明确强调社工的主体地位,强调对服务对象(员工为主)的专业帮助,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员工和企业)在企业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及诉求的自我表达。基于此,本文力图探讨从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诉求得到表达的情况下的企业社会工作。
一、理论背景
企业社会工作是欧美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日益认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动作用,开始关注企业员工的情绪、思想、福利、行为与发展的历史演进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发端于19世纪末的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80年代的台湾也随后发展,对当地企业及劳动者福利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运行过程中,企业社工的发展得到了来自五个方面的推动:企业、第三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工会、政府、教育界。[3]国外对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主要沿着角色定位、范畴界定、模式运行、功能作用的研究主线逐步深入,现在正强调企业社工需持续创新与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呈现出多元化等繁荣趋势。
(一)我国企业社会工作中知识与行动的断裂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社会工作相比,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企业开始自发地组织该项工作:一是外资企业为适应国际上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SA8000”系列考核,纷纷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如广东裕元集团;二是一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自觉地从企业文化、人本建设入手,开启了没有社会工作名称的企业社会工作实践,如海尔集团。[4]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多数中国企业对企业社会工作较为陌生,开展较多的是行政工作、人事管理、工会活动等,普遍追求的是员工基本福利的满足。同时,企业一方面渴望拥有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企业忠诚度;另一方面,又对企业社会工作缺乏应有的了解和信任;员工需要更深层次的社会关怀,渴望更多精神满足,又担心企业社会工作者的立场与能力。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问题。企业中已有的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工会等承担着思想工作、心理疏导等工作,与企业会工作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重合,因此,容易导致企业社会工作者在企业中的定位不明晰,功能与地位边缘化;同时,政府缺乏针对企业社会工作进行制度设计,如功能定位、机构性质等,缺乏规范性与操作性,社工未获得由政府支持而来的归属感与价值感。
2.企业社会工作的认知度问题。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起步晚与社工人数少,至今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体系;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社工服务机构以全体员工和社会的福祉为追求目标,社会工作者“嵌入”企业内部提供服务时常常会遭遇专业价值冲突与职业认同问题。
3.专业实务能力不足问题。一方面,企业与劳动者的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既有个体性又具有浓厚的社会背景,识别较难、实现不易;另一方面,派驻式企业社会工作的助人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互动,极易进一步强化服务对象无能力及低微的形象,变成一种专业操控。
(二)应对理论:“主位诉求”的提出
“主位诉求”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富晓星提出的一种新型志愿服务理念,即研究者站在研究对象的立场上,祛除研究者本文化影响,即以他者(研究对象)的观点来理解个人、社会和世界的理念。[2]该理念借鉴了人类学认识论的“主位”视角,其理论应用和建构的前提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而服务。以人为本也是企业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企业社会工作和其它领域的社工一样重视“尊重与同理”、“民主与平等”、“接纳与关怀”、“助人自助”等专业价值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主位诉求”的提出,既将企业社会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进行较好的区分,明确其功能定位,加强其职业认同,较好地解决了角色定位及认知度问题;同时还进一步延展了企业社会工作的内涵,强化企业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自助助人”的基本导向与原则,切实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充权”,有助于提升其专业实务能力。
1.“主位诉求”的内涵
“主位”是指企业社会工作者长时间参与到服务对象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和其他活动中,进而嵌入其社会系统、文化理念和生活逻辑获取服务对象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主位需求”是基于劳动者与企业视角了解其需要和需求,而不是企业社会工作者站在政府或者其他制高点去构建服务对象需要什么;“主位诉求”,即通过“主位”视角的调查,将隐藏着的主位需求呈现出来,进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2.“主位诉求”的解释框架
“主位诉求”的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议题包括:服务对象(包括劳动者与企业,以劳动者为主)需要什么;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社会适应中的问题。进一步追问: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面对结构性障碍,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主体性在哪里,企业社会工作的作用在哪里?(详见图1)
图1 “主位诉求”的企业社会工作路径选择
二、企业社会工作中“主位诉求”的获得
周沛指出,企业社会工作的案主是一个案主体系,包括:员工、员工家属、企业管理部门和社区。其中企业管理理念、管理价值和管理水平对职工的影响很大。[5]因此,关于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位诉求”的获得,在强调服务对象立场的基础上,获得的视角和方法可以借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三角研究。从视角上看,包括企业社会工作的“客位”,服务对象劳动者和企业的“主位”。方法的使用上,将质性方法与量性方法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详见图2)。
图2 三角方法的原始展示
(一)“客位”视角材料:企业社会工作者的观察积累
这里的“客位”视角指的是以主位融入观察,以客位跳出分析的视角。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人群涉及蓝领工人、农民工、新进员工等,企业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服务对象的“主位诉求”分为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因而在“主位需求”呈现时,一方面,社工需要观察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包括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工作的空间环境、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在分析过程中,企业社会工作者要结合服务对象的生命历程、社会关系和发展进行分析和解释。另一方面,要认真观察服务对象(这里主指劳动者)认知剥夺和参与机会的限制因素,以求在具体干预及策略实施过程时可以予以正面回馈。
(二)“主位”素材直接来源:服务对象的诉求表达
除了企业社会工作者的观察外,服务对象“主位诉求”呈现中非常重要的是其直接诉求表达。需要注意的是,这边的服务对象不仅指劳动者,而且还包括企业方。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多元的运作模式:公司内模式、企业外包模式、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工业园区模式等。在不同模式下,企业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诉求呈现。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企业社会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一是询问的方式是质性或者量性;二是资料收集的方式是质性或量性;三是分析和介入的方法是质性或量性。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劳动者与企业方诉求的问卷分析、访谈资料分析等。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具体资料收集过程中,要遵循案主自愿、资料保密以及不伤害案主的伦理。
(三)“主位”素材间接来源:服务对象诉求的内容分析
企业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与服务对象相关的政策材料、政府统计资料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按照深度访谈资料的编码获取诉求。一是通过分析政策文献、统计资料,分析新闻媒体及其他企业社会工作案例,发现劳动者与企业方的诉求及诉求无法呈现及实现的个人、企业、社会原因。二是深度收集社会对服务对象所属群体的认知及该群体所处的社会层次,分析时注意在社会结构视角中,探讨服务对象呈现的群体性问题及相应权利的保护。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诉求实现的路径设想
围绕着“主位诉求”,企业社会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需要区分于以往企业社会工作者“文化本位”立场,而是在具体路径选择过程中强调战略的、循序渐进的、灵活的、创新的、多元的思路。
(一)诉求实现的战略考量
1.政策推动
早期的企业社会工作以企业自主发动为主,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政府的作用日益明显。得到政府的重视,一方面能够利用政府的职能建立和完善相关企业社会工作的制度和服务规范,整合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舆论引导、资金投入和政策调控等方面促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复杂运作中政府管理与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企业方之间的微妙博弈。因而,中国的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应以“主位诉求”的理念为指引,重视战略思维,始终明确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劳动者和企业方;在服务提供上,由以解决现有问题为焦点转到以预防问题、发现潜在问题为焦点;强调企业社会工作本身的第三方性,形成战略的“草根模式”,在目标的选择上,更加重视灵活性、迅速性、选择性和贴合性,根据呈现出来的“主位诉求”明晰社会工作机构的核心权能;注重不同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进行不同区域企业社会工作经验的共享与共促。
2.强化对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关系分析,推动劳动关系理念的变革
根据当前我国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已从“工资收入、工作时间、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为达到国家法规明文确定的标准而展开”的“底线型”向“要求自身利益的增长与企业利益增长或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增长型”转变,劳动关系越来越多元的实际。企业社会工作者作为第三方,应加强对当前劳动关系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利益焦点的获取与分析,以企业与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为基本点,向企业和劳动者宣传这一趋势,使双方自主地意识到二者的利益相关。通过三方(企业、劳动者、社工)的共同努力,让企业与劳动者之间能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
(二)诉求实现的行动模式
1.深挖主位需求,注意与企业方的沟通
企业社会工作得不到企业方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企业社工的发展过多地借力于社会责任运动、政府政策,企业内生的需求未得到呈现。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中介咨商的角色内涵,除了关注劳动者的主位诉求外,还应积极与企业沟通,了解其诉求。具体包括:(1)加强对企业方、对企业方管理层的情况及信息、诉求的了解。首先,全面了解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情况,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其次,了解企业在员工服务方面已经开展的活动及成效。(2)以社工的身份观摩参与企业工会、妇联、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部门的服务活动,其次,了解企业开展员工活动的基本程序与特色。(3)走访企业的管理层与工会、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工作人员,拜访企业所在的社区和街道机构,明晰他们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期待。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调研,收集员工的问题和需求。进而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劣,厘清企业的聚焦点、企业最需解决的问题、劳动者最迫切的需求,规划项目方案。
2.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逐步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1)在企业开展社会工作之初,可以先关注员工的基本需求。如新生活的适应,劳动者的情绪管理、心理辅导、康乐活动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危机干预,对企业内突发的事情进行专业介入。(2)随着企业社会工作的展开,应加强对劳动者的层次分析,探讨服务对象呈现的群体性问题及相应权利的保护;着手延展服务项目,成为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搭建员工申诉渠道,澄清企业行为;开展调解工作,解决纠纷。(3)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致力于企业建立平等、尊重、友爱、共进的组织氛围;重视倾听劳动者对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期待,注重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劳动者的内在潜力。
3.加强小组工作的策划,强调服务对象的优势与自主
具体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作用的激发。因此,在具体的方案策划上,要注重不同服务对象(劳动者)呈现出的性格、气质等内隐的鉴别性因素,强调发挥其自身优势,并且应遵循以能力提升、充权为中心的目标,更多地开发劳动者的心理资本。重视小组工作的开展,鼓励参与项目的劳动者将自己参加小组工作后的所思所想、观念变化、行为改善通过交流会、文字等方式进行展示,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工作认同度的获得及有效工作的开展需祛除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本位,强调服务对象的“主位”视角的调查,将隐藏着的主位需求呈现出来,重视企业社会工作的战略思维,发挥服务对象的“主体性”。
[1]张宏如.协同与创新:员工帮助计划与企业社会工作关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1):81-84.
[2]富晓星,刘上,陈玉佩.“主位诉求”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究:以流动儿童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4,(4):196-219.
[3]李胜男.企业社会工作两维价值观的冲突与平衡[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李晓凤.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实务模式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社会工作,2011,(3):4-7.
[5]高钟.企业工作概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王瑞华.西方工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7,(4):73-77.
[7]高钟.中国本土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社会工作,2012,(2):8-12.
[8]赵玲玲.公民权视角下的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9]王瑞华.西方工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7,(4):73-77.
[10]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姚青群]
D632
A
1008-7346(2015)03-0076-05
2015-04-30
本文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校级课题《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KY13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郭淑贞,女,福建大田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师资管理科助教;黄艾非,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师资管理科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