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新媒体提升气象信息传播效益

2015-12-19虞璐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传播气象新媒体

虞璐

摘 要: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强调情感诉求。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气象信息传播工作,就是要以气象信息是否能够极大的满足不同用户生产、生活以及感情诉求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打破气象信息从“生产”到“消费”的秩序,从“消费”需求反推,搭建满足和支撑需求的生产关系,借助不同传播渠道推送“有态度、有温度”的气象信息,从而赢得用户的忠诚度。

关键词:新媒体;气象;信息;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建设。习总书记关于“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等重要言论,是指导新兴媒体发展、推进媒体融合的遵循和指南。

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融合的颠覆性革新,新闻舆论生态环境的裂变式发展,使传媒竞争俨然演变为跨国、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技术的“战争”,占领先机意味着话语权、舆论场、市场占有量的获得。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紧密依赖媒体平台传播气象信息以达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目的的行业,更需要充分了解并熟练运用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媒体。

1.媒介发展现状简析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兴衰和内容信息、受众变化、媒介运营方式、二次开发传播的深度有着决定性关系。例如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走进企事业单位,视频新闻和平面新闻叠加,触摸屏增设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栏目,有效扩展了覆盖面,迎合了现代人的信息接收习惯。再如当传统媒体的市场比重一路下滑,但私家车的普及却出乎意料的使广播媒介再次焕发青春。广播媒介也抓住这一契机,打通交通管理局、汽车运营商、4S店、广播网络平台等渠道,形成良性互动的多赢格局。电视节目打不完的內容创新牌背后,是网络平台和手机APP的同步建设。竞争力来源于“新”、“快”、“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异军突起,如今已基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了海量的信息储存,进行人性化的交流和互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引发了各领域各层面的高效革新,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产品商业链、文化传播等等都在互联网的驱动下重组。

新媒体如今已经很难说清是哪一种或者哪几种媒体,如果说新媒体是一种信息终端,那么继电脑、手机之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佩戴式终端将成为新的趋势。如果说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之下派生出来的新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那么当论坛、博客日益衰落,微博、微信、微视、自媒体登上舞台之后,未来媒体的不可预见性特征愈加突出。但是万变不离的发展轴心是人格化载体的打造。

2.气象互联网思维的建立

气象部门提供给社会的信息是多层次的。传播气象政策政务、工作动态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支持气象工作;宣传气象科技进展、服务举措有利于树立气象部门社会形象;发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是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

互联网环境下,气象部门如何借新媒体之力,扩大信息覆盖面,引导气象舆论场?笔者认为理念是根本,技术是手段,用互联网的思维解决气象信息传播问题,技术难题也将迎刃而解。人民网董事长马利曾说过:“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过来打劫,一切都有可能被推倒从来。”对气象部门而言,就是要跨“气象”与“媒体”两届,尤其要跨入“新媒体”这日新月异的领域。

何为互联网思维?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在《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强调情感诉求。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气象信息传播工作,就是要以气象信息是否能够极大的满足不同用户生产、生活以及感情诉求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打破气象信息从“生产”到“消费”的秩序,从“消费”需求反推,搭建满足和支撑需求的生产关系,借助不同传播渠道推送“有态度、有温度”的气象信息,从而赢得用户的忠诚度。

3.新媒体资源的利用

低成本、高速性、互动性、广泛性、灵活性、多媒体化、个性化、娱乐化等特点使新媒体俨然跃居舆论制高点,给传播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新媒体的背后涵义丰富,它不单指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消息,更意味着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发布形式、采编流程、管理方法等全方位的革新。

善于发现、善于运用、善于管理新媒体对是机遇也是挑战。气象部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的功能和发展规律,敏锐捕捉新媒体发展动向。传播领域不是气象部门的“主场”,因此必须要借社会新媒体资源的“东风”,用好外部资源,及时抓住各时期运用最广泛、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体发布气象信息,社会传播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例如博客盛行,气象博客就要快速发出“气象声音”,在众说纷纭中传递科学、客观的信息。微博大行其道,气象微博也要迅速跟进,积极回应气象话题。如今,微信、微视、自媒体已显露苗头,气象微信、气象微视、气象人的自媒体也应大胆尝试,并和气象部门媒体形成联动,在融合与碰撞中开发新的契合点和用户价值,再将新的用户价值反馈给科研业务前端,递进式的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拿来”的同时,气象部门也要积极研发自有新媒体产品。气象预报服务手机客户端不一定是“天气通”、“墨迹”模式,在人性化、人情化的路上再走远一点,也许会研发出更有潜力的产品。加深对数字交互电视、城市移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物联网等新兴媒体终端的研究,研发针对性强、使用方便、富有情趣的气象服务嵌入端口,将有利于把握信息传播先机。大数据时代尚在起步阶段,通过气象数据再分析实现“私人定制”式的气象服务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把握新媒体的关键

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媒体的特点和语态是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作用的关键。

4.1 注重与公众的互动

互动性是新兴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平等对话的传播模式消解了所谓的权威、权贵、等级、阶层,“端着身段”就会在舆论环境被排斥。各级政府在新媒体上设立的官方账号也都拿出了服务公众的诚意,联系公众、公开信息、答疑解惑、征求意见、接受反馈。气象部门在开放的平台搭建与社会各阶层沟通的桥梁方面已经做出很多努力,及时传递气象服务信息的同时,还需结合气象特点设置更多话题,吸引关注,实现与公众的良性沟通。

4.2 对气象信息要精心“包装”

新媒体正是凭借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语言风格加了不少“亲民”分,若要吸引更多粉丝,增加点击量和评论数,需要避免平铺直叙。例如中央气象台新浪官微发了一条“好巧明天入伏!萌台提醒大家尽量少出门,出门时防晒霜、墨镜、太阳伞一个都不能少,冬病夏治的时机到啦,三伏贴、三伏灸神马的可以走起”,评论数迅速达到112条,相比前一天评论数仅有12条的“预计X日,华北大部、黄淮、江汉、江南中西部、华南大部以及重庆、陕西等地有35-37度的高温天气”关注度大幅提升。信息发布之前精心策划,顺应不同媒体“个性”,进行形式和语态方面的加工和包装,能更好的提升关注度,同时将部门的立场、态度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宣传出去,有助于营造利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4.3 配合聯动立体传播

利用新媒体进行气象信息发布不是“独立”行为,是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提供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与气象传统媒体进行配合推广的过程。与管理部门联动,获取新近的政策、法规、政务信息;与业务部门联动,获取最新的预报产品和气候分析;与气象传统媒体联动,通过消息、图解、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发布,强化传播效果。

5.建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

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灵魂和旗帜。过去报社记者采集新闻写稿发稿,电视记者拍摄编辑播出,电台记者录音编播,分工明确,互不交叉。如今同一个信息,要满足影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等不同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的采集和制作需求。不同媒体之间、媒体中各工作环节之间不仅是简单交叉,甚至要求深度融合,因此在全媒体的传播格局下打造相匹配的信息生产、加工、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用互联网思维理顺生产关系,指导结构重组和机制建设。一是集约新闻采集资源。国家宣传管理部门严抓新闻采集资质审查,确保信息发布第一道关口的准确性。气象部门也需严把气象新闻采编资质的“准入口”,集约新闻采访资源。采集一条新闻可供不同媒体加工使用,无需分头采访,造成资源浪费,这就需要内部高度的统筹协调。二是构建共享与协作平台。搭建以直通式、快捷、权威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为主,舆情监测平台和气象历史资源库为辅的气象信息资源综合共享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气象信息发布产品的创作、更新、完善和整理工作。三是建设全媒体业务流程。根据不同媒体间的个性或共性,创新信息编辑传播方式。例如台风来袭,研发短小精干的图解、动画、短片等全媒体气象信息产品,报、网、视频、新媒体均可以摘取利用。此外,各媒体灵活制作符合其目标受众接收习惯的信息产品。这需要打破传统信息发布流程,优化部门设置,实现集中采集、资源共享、反应迅速、分工有序、协作共赢、跨媒介多次高效发布,为用户提供多终端和多种体验的高质量信息服务。四是加强信息传播能力建设。用好新媒体需要蓄积专业人才,新媒体采编人员需要具备采访、调查、撰稿、摄影以及摄像等综合业务能力以及反应迅速的“单兵作战”能力。营造新媒体时代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急需组建气象网络评论员队伍,如果能将社会名人、气象专家培养为气象“发声”的网络意见领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同时鼓励和支持气象工作者开办自媒体,通过探讨观点、摆明立场、议论评说、解疑释惑等多种形式引导舆论、普及知识。五是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新媒体的信息裂变式传播速度,为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大对气象相关信息的审查力度,及时屏蔽或删除有害信息,及时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注重收集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反馈的意见、建议、问题、困难等,更好的发挥舆情的参谋助手作用。

6.结语

新媒体初成气候,“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利用和研发新媒体成为每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团体必须重视的新课题。气象部门和媒体长期以来的“不解之缘”需要在新时代延续和发扬,利用新媒体提供更广泛的气象信息服务才能更好的履行气象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万鹏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析习近平论新媒体建设的“四个重点”》

[2]周鸿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出版地:北京 出版单位: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 全书页码(263pp)

猜你喜欢

传播气象新媒体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