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2015-12-19包六月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欣赏课小学美术特点

包六月

摘 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儿童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综观当今的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特点

1 欣赏中体现表现性

欣赏并非是单纯的观赏而已,只有与表现联系起来的欣赏活动,才是真正的体现和达到欣赏目的和精神目的的活动。在欣赏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的挖掘和培养,所以把对欣赏作品的直觉感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是成功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外延作用,主体型、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也逐步使之转化为更有广度、深度的审美创造。真正体现欣赏教学的内涵价值。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学可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二大类,其中随堂欣赏的形式占主导地位,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大量的美术欣赏后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得到提高。优秀、丰富的美术图象信息,使学生通过欣赏之后的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学生在多方面接受了各类艺术作品的欣赏后,再進行美术实践活动时,动手能力会自觉提高,这种潜移默化的图象记忆推动了学生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当安排欣赏内容,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学生会对这一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再转入重点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就更主动。在指导作业时穿插欣赏,可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的技法,及时认识欣赏作品中美的因素,并指导自己的作业实践。在结束前加入欣赏,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2 欣赏中体现主体性

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和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的直接参与,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建立在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同时,美术作品是多种层次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称为“全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的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批评家对美术作品的阐释只能涉及作品的一般性特征或本身的全部或唯一信息。不能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觉感受。否则,既会抹杀美术作品客观上所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也会压抑每个学生在欣赏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所以,教师展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再请他们认识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因为在美术欣赏中,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儿童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虽然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

3 欣赏中体现生活性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常准备世界名画、优秀美术作品等丰富的欣赏资料,但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看不懂。

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为首要任务,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现行的美术教材中也增加了大量的欣赏内容。但往往有的教师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略了儿童的欣赏心理特征和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儿童的欣赏具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色彩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2)欣赏时注重局部或一个细节的观察。(3)儿童凭第一印象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4)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作品,他们比较能够接受。所以,课前应对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维性和趣味性。老师可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儿童化的加工处理,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讲故事、看录象等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精彩地方入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欣赏中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名家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增加自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和美术感受。

4 欣赏中体现人文性

学者范景中认为,人文是“泛指一切可以区别人与动物的东西,即我们所谓的文明价值”。20世纪,我国艺术教育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丰子恺先生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的艺术教育中。在《图画与人生》、《视觉的粮食》等文章中,丰子恺先生对“图画对人有什么作用?”、“图画同人生有何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着重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诸方面,将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得十分到位。

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时只偏重于技能技巧方面的分析,容易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技能技巧是要讲的,但不能只讲技能技巧,不讲人文精神。现代美术欣赏教学认为: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使教育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其目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从千百万张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人们的认同,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这固然与作者的技艺高超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反映的美的因素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才是作品得以流传的原因和值得欣赏的美点。教师在作品的直观感受,技法分析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思想和作者的艺术经历开展讨论,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作品的评论能力。比如欣赏米勒的《拾穗》,单从色彩、光线、构图等方面去分析画面,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色彩、光线、构图的处理,其实都是为了表现米勒对法国农民的深情热爱。这就是列维所说的:“创作过程就是将形式赋予物质的过程,该过程从一个理念入手,通过一种媒介来表现这一理念。”显然把色彩、光线、构图的处理,只看成是纯技能技巧的问题,而看不到是作者为了表现理念,就会使作品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如果作品的形式因素与作者的理念之间内在联系被忽略,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作品的技能技巧与作者的理念是毫不相关的。

现代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寓教寓情的激发人的想象创造潜能的复杂活动,在欣赏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树立了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审美情操。这些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挖掘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欣赏课小学美术特点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