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城市心理体验对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

2015-12-19刘兆延张淑华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归属感身份农民工

刘兆延,张淑华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农民工城市心理体验对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

刘兆延,张淑华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混乱状态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整体进程的推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群际冲突。从农民工的城市心理体验出发,分析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心理体验变量均对农民工身份认同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影响大小依次为身份期望、归属感、相对剥夺感和生活满意度。

农民工;心理体验;身份认同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闲置人口到城市务工,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农民工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要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其身份认同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在城市本地人眼里,他们是“农民”,而农民工回到农村老家,又被认为是“城里人”。这导致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混乱,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整体进程的推进。农民工心理状态的市民化即农民工自身身份认同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群际冲突,也导致了农民工自身的偏差行为,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研究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依据,具有现实意义。

综合现有研究,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教育程度、打工年限等,乡土记忆如有无务农经验等,城市生活如职业地位、职业收入、是否受到歧视等展开。而专门对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心理体验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进行解释的为数不多,故本文主要探析农民工心理体验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二、相关概念

农民工指户籍在农村同时人在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相对第一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80年代以后出生,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值较高,并且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比较高的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村青年。

1.身份认同。不同学者对身份认同有不同的理解,Lipton(1936)认为:身份认同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个体所占据的位置。Turkey(1996)认为身份认同不单纯是自我在环境中自然获得的,它还是与社会中他人互动获得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方式。殷娟(2009)认为:农民工身份认同包括制度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其中自我认同是农民工自身对自己身份的评定;笔者认为: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本文采用个体对自身身份的评定作为身份认同。

2.城市心理体验。农民工城市心理体验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过程中所具有的针对城市生活的心理感受。本文主要从城市归属感、相对剥夺感、生活满意度、身份期望四个方面来描述农民工的心理体验。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主要接触的事物为本身工作,居住场所,以及对打工地的总体评价,故本文中生活满意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以及打工地满意度三者。

三、研究对象和指标测量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市农民工为被试,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92份,回收率为89.2%。其从事行业主要为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下面为被试的人口学资料。

个人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类别男女29岁及以下30--39岁(含39)岁40岁及以上从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技术学院人数535 357 246 353 293 58 125 405 168 136百分比(%)60.0 40.0 27.6 39.6 32.8 6.5 14.0 45.4 18.8 15.3

(二)指标测量

1.因变量及其测量。在此研究中,因变量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测量项目为“您认为现在的身份是哪种人?A农村人;B说不清楚;C城乡边缘;D城市人”,农村人代表农民工在内心仍认为自己的农村人,并未向城市人这一身份演变;说不清楚代表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处于迷茫阶段,并不清楚自己属于哪种人,即偏向城市人这一身份的程度并不大;城乡边缘代表农民工开始认为有一部分是城市人;城市人代表农民工已经从内心摆脱农民人的身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城市人。

2.自变量及其测量。在此研究中的自变量有归属感、相对剥夺感、身份期望、生活满意度。

农民工归属感指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一种主观感受,对打工城市是否具有情感,是否从内心感觉属于打工城市,测量项目为“您觉得您属于这里吗”;农民工相对剥夺感指农民工作为一个处于相对剥夺地位的个体与城镇户籍居民相比所产生的一种不满的心理状态,测量项目为“以您目前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您在城市里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是合理的吗”;生活满意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居住环境满意度以及对打工所在地的满意度,取三者的平均值作为生活满意度指标。以上自变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身份期望指农民工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成为城市人,采用李克特四点计分。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四、结果分析

(一)身份认同状况

结果显示,调研农民工中有44.3%认为自己是农村人,18%的农民工表示“说不清楚”,19.8%的农民工认为是“城乡边缘”,17.9%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由此可见,只有一小部分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将近一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仍然是“农村人”,农民工身份认同总体状态较差。

(二)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状况

表2 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状况

由数据得出,农民工归属感的平均分接近3分,对应选项为“偶尔感觉属于”,即实质上,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程度不高,缺乏归属感;相对剥夺感的平均得分约为6分,对应选项为“不确定”,即农民工对自己在城市里的社会地位或收入水平是否合理持有不确定的态度,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开始逐渐脱离“严重剥夺”的状况;身份期望的平均得分为2.77分,介于“无所谓”和“希望”之间,接近“希望”,即农民工内心还是较为渴望成为城市居民,身份期望较高。生活满意度的平均的氛围为9.5,对应为“一般”选项,即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开始向“满意”转变。

(三)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身份认同是分类变量,故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进行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如下:

表3 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归属感、相对剥夺感、身份期望、生活满意度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且影响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为:身份期望、归属感、相对剥夺感和生活满意度。整体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6.862,P<0.01),进入模型的变量可以解释身份认同14.3%的差异(R2=0.143)。

五、讨论与结论

身份认同的概念指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感知,可以理解为农民工通过对城市生活经历进行评价所形成的内在的认知和情感上的一种状态。归属感作为农民工对打工地具有情感的总体反应与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界定是分不开的,当农民工从内心都感知不到自己属于所在城市时,而感到自己是所在城市的“外人”时,不融入所在城市时,更不会具有想成为城市人的动机,当农民工对所在城市产生依赖,认为是可以寄托内心情感的地方时,说明农民工在心里已经接纳了所在城市,社会融入较好,会自然地认为“我”就是城市的一员,故农民工越具有归属感,越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人。

相对剥夺感越弱,农民工对于自己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感知到越少的不公,其身份认同越倾向于“城市人”。相对剥夺感是农民工和城市人进行比较的结果,农民工到城市工作,由于其户籍、技能、地方政策等原因,虽然与城市人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报酬却低于城市人,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倾向于将群体划分内群和外群,并且尽力夸大群体优势特征,提高自尊。农民工作为外地人口在城市打工,当地人基于内群保护,可能对农民工存在一定的歧视,导致农民工整体的社会地位低于应有的地位,使农民工产生剥夺感。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个体对自己进行认知的过程中,会根据他人眼中折射出来的“我”进行评价自我,当农民工从城市人眼中看到“对自己的歧视”时,无疑等于强调了农民工“农村人”“外地人”的身份特征,阻碍农民工的身份转变;当农民工相对剥夺感较弱时,从城市本地人的评价中看到自己更多的“优势特征”时,会缩小农民工和城市本地人之间的距离感,激励农民工向“城市人”这一身份转变。

农民工对“城市人”这一身份期望越强烈,其身份认同也越倾向于“城市人”。当农民工强烈期望成为城市人时,已经具有这种身份转变的动机,首先,农民工内心会在一定程度上先把自己知觉成城市人,即农民工已经开始将“城市人”这一身份纳入自我概念;其次,农民工会调动主观能动性,使自己向城市人发展,努力提升自我水平,缩小与城市人差距,在行为上更像一个城市人。故当农民工身份期望强烈时,从心理上和行为上两方面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促使农民工进入新的身份认同阶段。

生活满意度对身份认同起着正向预测作用,即对城市生活越满意的农民工,其身份认同越倾向于城市人。本文的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为:30-39(含39)年龄段的人占近四成比例,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占三成以上的比例;在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近七成比例,显示了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中第一代农民工占一定的比例。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较长,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并且部分农民工尽管户口在农村,但在城里已经购买自己的房产,其生活状态相对较为满意,内心也已经接纳城市生活,逐渐摆脱了“农村人”的标签,成为“城市人”。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更高,思想意识更符合时代潮流,更愿意居住在城市中,随着其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将自己知觉成城市人。

在以上四种农民工心理体验中,对身份认同解释力最强的为身份期望,其次为归属感、相对剥夺感,最后为生活满意度。说明个体的动机水平和情感水平是影响个体自我身份认知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心理体验不可忽视,尤其是归属感的需要。户籍身份是硬件因素,而农民工心理层面上是否实现了身份认同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归属感、相对剥夺感、身份期望、生活满意度四者在身份认同上具有14.3%的解释力,说明了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有待丰富。

[1]刘晓丽,郑晶.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2).

[3]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加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4]殷娟,姚兆余.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沙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

[6]张淑华,刘芳,李海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

[7]Ralph Linton.The study of ma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36.

[8]Ankara Turkey.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iden⁃tity and culture[J].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1996(15).

(责任编辑:武 亮)

刘兆延(1990-),女,山东菏泽人,沈阳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张淑华(196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偏差行为关系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1271141)。

2015-07-15

C912.6

A

猜你喜欢

归属感身份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