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

2015-12-18

同学少年·作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途径科学内容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

——编者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看云卷云舒,观天色明暗,从点点滴滴的不同中推测天气的变化,是一种享受与乐趣。

打开电视收看气象预报,迅速了解世界各地的寒暑冷暖。这是现代生活的便捷之处。

两种方式虽然途径不同,却殊途同归。感知自然,需要“近”与“远”的相互配合。

对于自然,人理应在借助科学技术和经验去了解其奥妙的同时,也学会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自然之美,方可达到“宏通科学之道, 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科学与自然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的应用,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但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可以探索更多自然的奥秘。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方便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这样不仅增长了自然方面的知识,也弥补了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的掌握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阅读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孟浩然和王维醉心于自然,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品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的传世佳句。让我们的生命融于自然,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微感自然之美”。

“和谐”是具有传统意义又不失现代性的思想与追求,因此,我们应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可以利用高倍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又可以感受夜晚的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可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因为心有科学看待自然的“猛虎”,并不会影响你细嗅“蔷薇”的心情。

点评:

紧扣材料,自然引出话题。

点明中心,观点明确。

论述借助科学技术认识自然的好处,事理结合紧密。

事例典型,引用恰当。

强化论点。

结尾点题,铿锵有力。

作文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整体评价

文章的题目“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形式工整,内涵深刻,别具一格。考生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紧密结合材料,指出既要身体力行感受自然之美,又要借助科技了解自然之妙,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思想深刻,内容充实,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李小慧评价)

近处的美

我们总想得到更多美好的东西,想去更遥远的地方,但是,我们却忘了,其实美景在近处。

季节的轮回,打破了冬天的沉默,带来了满眼春的景象。我们漫步林间,看春草发芽。在这个清晨,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我曾经想自由,想逃跑,想脱离父母的“魔掌”,离开他们去远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小时候,我总是觉得寂寞,因为从来没有要好的小伙伴和我一起到公园玩耍。我没有享受过童年的快乐。父母从小就对我不停地说:“以后你要成为一个事业成功的人。”所以,那时的我就要学习很多东西。我最讨厌的是奥数,因为我根本学不会。回到家,我却不敢对父母说实话,因为我不想让父母觉得我是一个没用的小孩。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跟父母的心离得越来越远了……渐渐地,我习惯了一个人独处,也喜欢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不想上学,不想回家。每当我看见其他孩子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宝贝去游乐园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到特别失落。

时光流逝,转眼我上了高中,岁月的洪流让我看到了父母脸上的皱纹和头上渐多的银丝。岁月让我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爱护身边的人。一直以来,我读书很辛苦,但成绩总让父母忧心。有一次,无意听到父母的对话:“别让孩子补习了,这些年我们做得太过分了,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听到父母的话,我真觉得小时候的自己错了,那时的我总是想尽一切方法远离父母,总做一些错事让父母难过,还一次又一次地伤父母的心。那时我的心里总想着远处的风景,而忘记了近处的美。

曾听说过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立刻行动,去寻找近处的美,去感受近处的美!

点评

开门见山。

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

内容肤浅,叙述平淡乏味。

能围绕主题展开叙述,但事例与观点联系牵强。

结尾内容空泛,流于形式。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富有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人与自然”是一个开放的大主题,文题材料给出的是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并提示考生从“远与近”的角度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们感受、认识、探索自然的不同途径。因此,立意时应紧扣材料内容,既不能泛泛而谈“人与自然”,也不能抛开“人与自然”,只谈“远与近”。

“远”与“近”作为感知自然的两种途径,都不可或缺,且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而是各有优缺,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近”可以看做一种“感性”的途径,更适用于感受自然点点滴滴的美,体会自然神奇的魅力。“远”可以视为一种“理性”的途径,更适用于认识自然的规律,探索自然的奥妙,了解造化神奇背后隐藏的科学道理。只知道“亲近自然”,不懂得“远观自然”,很难真正了解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只知道“远观自然”而不去“亲近自然”,则难以真正感受到自然无与伦比的美。立意时,可以从“远”与“近”中选择一个角度,论述其重要意义,也可以二者结合,对“远与近”展开辩证思考。

这一文题,更适合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整体评价

考生将目光对准了亲情,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记叙成长历程中与父母关系的变化,表达自己对亲情的认识与感受。文章存在的问题是,脱离了材料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且内容过于肤浅,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因此被评为下等文。

(李小慧评价)

猜你喜欢

途径科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主要内容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