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让小学数学更具魅力
2015-12-17严晨瑜
严晨瑜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做中学”可以让学习更具魅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做的思维;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做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做的能力;通过实践参与,强化学生做学合一,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思维;动手;实践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如果单纯依靠讲解教授知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为此,我们在教学时经常采取数学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但在实际数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死板教条的泥沼。为了使数学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真实、让学生更有亲切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取“做中学”的活动形式,通过动手操作可让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不仅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契机,也使数学更具魅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做”的思维
笔者认为,要实现学生“做中学”,首先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做”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愿意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形成“做中学”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数字多与少的相关概念,理解“同样多”“比较多”及“比较少”等词语,我通过创设分类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首先我们抽出3名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3类图形○、△、□混合放在一起,数量分别为8个○、10个△、8个□,让每个学生找出其中的一种,看谁最先找完,这样的形式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融入游戏情境,并让学生动手参与。接下来在学生找出所有图形之后,再让学生比较哪些多,哪些少。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建立了数字多与少的概念,也提升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通过情境的诱导,学生从被动参与教学变成主动学习,不仅调动了感官,也通过直观形象的事物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形成从“做”中学数学的意识和思维。
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做”的过程
学习往往是新旧知识的交替过程,教师在激发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冲突的基础之上,也可以采取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识,这样更强化了学生“做中学”的过程,更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做”的过程。
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角”这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角的认识,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角,我设计了手工做角的探究活动。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角,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角,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不是教授角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类角,学生这时已基本建立了角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角的具体特征,教师采取手工创造角的探究活动,先是教师示范,教师指出所折叠图形中哪些是角,再让学生折叠,同学或者小组其他成员相互指出对方图形中的角,这样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清了角的特征,并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感受了生活的事物,实现了做中学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做”的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似乎“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练习家长购买的辅导资料,做海量的练习题”才是学生应该做的。实施素质教育以后,教学观念得到深刻变化,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数学学习也需要动手操作,也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操作成为“做中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与倍数相关的知识时,教师通过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让学生明白倍数的概念。首先,我们利用数字教学1~10这几个数字,要求学生先找出2、5和3的倍数,学生也可以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找3的倍数,一个小组找5的倍数,另一个小组找2的倍数,都能很快找出,这样的动手操作比单纯的练习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下来我让学生从1~10这几个数字模块中找出哪些数字能组成倍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倍数的概念和特征,学生很快得出4、6、8、10是2的倍数,6、9是3的倍数,8是4的倍数,10是5的倍数。这样的变化突破了指出字数找倍数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实践参与,强化学生“做”学合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现学以致用的重要手段。“做中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强化做学合一,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路程问题、生产问题、分配问题等简单的计算问题。有这样一道题:学生小王打算给阅览室购进500本书,放在2个空闲的书架上,每个书架5层,问平均每个书架的每层能放多少本书?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经常碰到,如果能经常训练,学生一定能得到锻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做中学”可以让学习更具魅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做的思维;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做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做的能力;通过实践参与,强化学生做学合一,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魏知容.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和“学中做”[J].新课程:下,2012(03):96.
[2]邓世基.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2):8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