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助学公益性报道
2015-12-17马琳雅
马琳雅
【摘 要】本文以如何做好助学公益性报道为主题,以近日记者深入基层,走访我省贫困大学生家庭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公益性报道该如何做好。希望工程圆梦大学活动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受人瞩目的公益活动,每年大学入学季各大媒体都会进行大篇幅的报道。如何将这种常规的公益性报道做到好听,这就需要记者在报道时多下功夫。本文从五个方面系统、详实地论述了媒体应该如何做好公益性报道,既有对采访过程的剖析,又有对历年采访报道的总结,引人深思。
【关键词】公益性 广播报道 圆梦大学 贫困大学生 救助
今年9月,许多我省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后考入了理想的大学,但由于经济原因,面临着没有钱上大学的困境。作为一名实习记者,我深入贫困乡村,采制了一系列的助学报道。希望通过这样的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我省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走入大学校门,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如何做好助学公益性报道呢?
一、与贫困大学生同吃同住 记者坚持把最真实的声音带给听众
今年,我深入朝阳贫困农村进行走访,坚持与贫困大学生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真实生活,和他们唠家常。朝阳贫困大学生王丽媛,今年高考516分,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她的家在葫芦岛沙河营子乡开屯村。去年,丽媛的妈妈刚做完乳腺癌肿瘤切除手术,她是因为实在太疼了,坚持不下去才朝亲戚借钱做手术。丽媛的爸爸之前腰部受伤,一直卧床。高考后,丽媛为了凑学费,一天做4份家教。在丽媛家体验生活时,丽媛的妈妈多次落泪,她说不想让女儿念书了。丽媛哭着说,可以不让她吃,不让她穿,但书一定要读。
在采访中,我还发现很多细节。比如,由于常年舍不得吃菜,丽媛经常头痛,上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严重的营养不良。丽媛妈妈十分心疼女儿,给她买了一条鱼,鱼做好了,母女俩谁也舍不得吃一口,两个人抱在一起在鱼盆旁边痛哭。这就是我省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只有把这些最真实的情况如实记录,呈现给受众,才能让他们有一个深刻的触动,从而,推动公益报道的影响力。
二、做好后续助学平台搭建工作
助学报道开始播出,这其实是助学公益性报道的一个开始。因为,后续会有很多爱心人士想进一步了解情况,包括帮助贫困大学生。后续的助学报道跟进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今年为例,助学报道播出后,这次爱心助学活动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有退休长者、公司白领自发带现金来到爱心捐款箱捐款,更多的爱心人士选择了直接和孩子们联系进行结对子帮扶。这一幕幕温馨有爱的画面,让我们更相信会凝聚更多的爱心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重拾大学梦的信心。今年,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听众来到了辽宁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他拿出了自己辛苦攒下的5万元捐给青基会。这其实是公益报道中十分感人的细节,要及时跟进报道。让助学公益性报道连续化,增加感染力。
三、做好受助采访对象回访工作 让助学公益性报道意义升华
在报道推进同时,记者还要回访采访过的我省贫困大学生,让公益性报道得到升华。比如,我采访的朝阳男孩季思宇,他今年高考是608分,被中南大学录取,沈阳的徐先生捐助了他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10000元。其他爱心人士还要给他捐款,被思宇一一拒绝了。他说,第一年学费和生活费足够了,等他上大学后,他要去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朝阳贫困大学生肖莉助学报道播出后,她接到了10多位爱心人士的电话。肖莉说,她收获到这么多人的爱心,让这个18岁的女孩很感动,未来,等她有能力了,也要将爱心继续传递。媒体作为载体,通过这一系列公益性报道活动,一起用爱去帮助了我省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圆梦大学。同时,也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让爱心传递,让温暖流动。
四、采访以往大学生反哺情况 让公益活动发挥最大能量
媒体报道我省贫困大学生求学励志的故事,引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达到搭建爱心平台,让爱心人士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我省贫困大学生的目的,最终让我省这些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能顺利走入大学的校门,圆上大学的梦想。但是,采访报道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应该形成连续性的报道。在大学生入学期间,可以进行跟踪回访,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入学情况,以及他们面对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是什么反应,从中挖掘感人的新闻闪光点。报道第二年甚至这些贫困学生大学毕业后,新闻媒体依然可以继续保持跟踪报道,等他们有经济能力后,将他们反哺社会,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故事继续报道,将爱心接力传递下去。例如,今年在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助学系列报道活动期间,记者分别回访了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贫困大学生,回访人数达到25名。不少贫困大学生在顺利走入大学校园后,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赚取剩余几年的大学学费。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已经毕业,其中有一位贫困大学生天天,他毕业后开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从原来的被帮扶的贫困学生变成了爱心人士。天天说,其实这都是当时那些帮助他的爱心人士传递的爱的力量,他也要帮助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通过记者这种跟踪式报道,呈现了一个爱的传递,弘扬了正能量。
五、助学公益性报道要重视采访对象学生的感受
在这类报道中,一些家庭十分贫困的学生不愿意站出来接受采访,导致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关注,甚至因此遗憾地错失了社会帮扶的机会。记者在从事这类助学公益性报道时,要重视采访对象学生的感受,别让学生产生不适。采访前充分的沟通,消除采访对象的顾虑十分有必要。这样才能有机会拉近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让记者能够发现更多真实感人的故事,让贫困大学生的故事能够真实、鲜活地被报道,引起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在近期的助学公益性报道采访中,有一个被采访学生表示,他对于这类的采访很有顾虑,因为学习成绩很优异,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导致他很有可能无法凑齐第一年上大学的费用,向社会求助是否合适?将他的家庭情况展现给受众,是否合适?如果采访对象产生这样的顾虑,记者要进行及时的说明,消除误解。其实,正是因为这些贫困学生品学兼优,只因为没有学费不能上大学,这样错失了他们有可能改变人生的机会。只有让这些贫困学生顺利上大学,一个贫困家庭才有可能有希望,让整个家庭摆脱贫困。因此,记者在做这类采访时,要充分关注采访对象心理,只有让对方敞开心扉,才能让采访顺利完成,让报道生动真实。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