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民生报道必须注重“三性”
2015-12-17杨柳
杨柳
【摘 要】面对挑战,做好民生新闻已成为纸媒突围的关键。眼下民生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浅尝辄止、有上文没下文的现象。本文针对纸媒面临挑战的现状,从做好民生报道来提高报纸质量出发,分析探讨了做强做大民生报道,记者应注重的问题与策略。
【关键词】民生报道 现场性 连续性 实效性
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与立场、以与平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为内容的新闻报道。长久以来,此类新闻是纸媒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其报道的优与劣、深和浅,直接关系着报纸的质量。目前,传统纸媒正各展所长以应对来势凶猛的新兴媒体的冲击。在此其中,民生新闻便成为了突围的一剂“良药”,民生报道已进一步上升至关乎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编采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只有注重现场性、连续性和实效性,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民生报道,从而更好地彰显报纸优势。
注重现场性:围绕真实做文章
在民生报道中,现场是最重要的采访地点之一,现场采访是取得新闻大餐“食材”的过程,也是新闻事件中最具说服力的部分。面对一条民生新闻,如果记者注重现场性,采写得到位,那么这篇新闻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它的刊登效果也会增强,传播率也会提高。笔者认为,在现场记者应紧围真和实进行采访。
真和实是整个民生新闻事件客观情况的再现。可以说,只有传统纸媒的民生报道力戒道听途说、哗众取宠,在真和实上不打折扣,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扬长避短。记者采访的最终目的就是核实新闻事实。在采访调查的事实内容中,往往包含着多方利益冲突,这就需要采访者抱着刨根问底、去伪存真的态度详加核对,确保取得材料的完全真实。
民生新闻的重头戏之一是突发的现场新闻。因为许多人无法到现场,不了解事件的全貌,但却有强烈的知晓愿望。这就要求记者带着读者的全部诉求,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观察、了解,并要从多角度、多侧面,运用采访技巧,采用专业手段进行专业水准的采访,而后原原本本地将新闻现场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现场气氛,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从而起到还原现场、准确传播的作用。
民生新闻的另一大重头戏是监督类新闻。做此类新闻时更要求记者时刻紧绷真和实的弦,深入现场,全面、客观地进行采访。一方面要核实投诉人反映的情况是否真实,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采访其他相关事实,倾听多方声音,深入进行挖掘,弄清本源,抓住本质,为促进问题解决掌握第一手材料。
加强连续性:围绕深度做文章
毋庸置疑,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上赶不上新媒体。但微信、微博等一些网络渠道传递的民生信息,普遍过于简单化、表面化、碎片化,缺乏完整性、连续性和深刻性,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传递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保证,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做好连续报道便成为纸媒民生新闻的制胜法宝。
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事件,做持续不断报道的新闻写作形式,有时又被称为“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不同于一般消息,其属于“重型武器”、深度报道,因此在策划、采写时应围绕着“深”字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选材上的热点原则。选材上要注意选取大众普遍关注的,内容不可预知的,题材发展上具有可持续性的,题材性质相对重大的事件。面对重要新闻时,记者不能“应连而不连”,使新闻资源白白浪费;面对一般新闻时,也不能“为赋新稿强行连”,无病呻吟。
立意上的深刻原则。深度报道的任务就是还原事件的本质,尽可能地向真相靠近。深度报道的“深”主要体现于尽可能地接近事物的本质,尽可能发掘出偶然事件背后的普遍意义。
采访上的深入原则。采访时必须回归生活、融入群众,从中找到真理性的东西。好的深度报道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挖”出来的。要善于追踪、跟踪采访,不断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新情况,使每一篇连续报道都有新内容、新思想。
强化评论功能原则。网络上原创新闻少,网站难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传统报业必须要像重视采访一样,重视评论的力量,从源头上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花季少年该如何走下去》的报道,讲述的是一位17岁阳光少年罹患白血病,爸爸妈妈为救他一天只吃一顿饭。报道刊登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而后记者又多篇进行了跟进,还配发了手记,使得患病少年得到了非常好的医治,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
突出实效性:围绕效果做文章
舆论监督是民生报道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纸媒的舆论监督报道应继续增强,以确保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主导地位。笔者认为,传统纸媒要从实际出发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力度,应将追求积极正面的社会效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通过报道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为增强监督报道的实效性,在采写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大局,冷热有度。开展舆论监督必须讲究策略,做到冷热适度,内外有别。所谓“度”,即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应弘扬主旋律,而不是热衷于搞批评报道。在进行监督时,也要把握好事件本身的“度”,不能把消极的东西无限扩大。所谓“热”,就是瞄准党委政府正在着力抓的事情和百姓当前普遍关注的事情,但也要把握好分寸,避免一味追求轰动。所谓“冷”,即对聚众上访、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要慎重,对政府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冷处理”,避免激化矛盾。所谓内外有别,即有些监督类稿件不适宜公开的,可采用内参形式转送党委政府或相关部门。
注重反馈,解决问题。监督的最终目的不是揭短,而是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一篇批评报道刊登出去,并不是简单曝光而是帮助改进工作。稿件刊发后,还需关注所监督问题解决与否,要跟踪报道,对读者有交代。有时新闻虽曝了光,可问题依旧存在,这时,记者可给这个单位的有关领导或相关负责人提个醒,必要时还可请他们谈谈看法或认识,引起对方重视。如果仍不奏效,还可通过其上级主管部门督促其改进,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笔者所在报纸的监督类新闻,在编采过程中一直贯彻着“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的质量原则,对比较重大的此类新闻连续进行多篇报道,努力做到善始善终;对一些琐碎的监督类新闻,更是注重问题的解决效果。因此,长久以来该报的监督类新闻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
做好民生新闻,是传统纸媒的立报之本,是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报纸民生新闻仍大有可为。采编人员需牢记现场性、连续性、实效性,才能将民生新闻做足做好,做大做强,才能真切地做到协调服务、化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单位:朝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