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锡伯族多语使用能力调查
2015-12-17郭安邢欣孙妍
郭安邢欣 孙妍
(1.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部,北京 102206;2.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新疆锡伯族多语使用能力调查
郭安1邢欣2孙妍2
(1.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部,北京 102206;2.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新疆锡伯族的语言生态环境主要是双语或多语环境,锡伯族对双语教育一直持有积极态度。文章通过对锡伯族多语掌握能力和使用能力等所做的调查发现,锡伯语的危机主要是锡伯文书面语的危机和在不同场合中语言使用能力方面的危机,锡伯语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汉语掌握能力呈上升趋势,双语使用场合在逐步缩小。为了保持双语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又兼顾到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建议在语言掌握能力上加强锡伯语教育,而在使用交际能力上,保持汉语的使用范围。
语言生态;锡伯族;多语掌握能力;多语使用能力;双语教育
一、语言生态环境与多语共存发展
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系统与生物系统具有同构关系,都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某些语言的衰退、消亡不但会造成语言生态系统的失衡,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最近十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资源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实施,语言学界也开展了大量的濒危语言研究和抢救政策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在锡伯语的研究和保护上,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总体上讲,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一样,语言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一体化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影响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进而引发了国际组织对语言、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视。从这时开始,语言规划中开始强调,语言除了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但这种观念上的变化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学术界的反思阶段。特别是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目前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手段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尽管如此,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探讨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给少数民族语言的保留和濒危语言的保护提供研究的新途径。
二、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概况及人员分布
(一)概述
在新疆的锡伯族主要居住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①据最新公布的《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新疆共有锡伯族42 790人,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锡伯族有34 039人,这占了新疆锡伯族总人口的79.54%。本课题组调查的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有20 770人,这占了新疆锡伯族总人口的48.53%,其他的锡伯族散居于新疆其他各地。②锡伯族西迁后主要居住在察布查尔县,其锡伯语言文字的使用、传承和发展变化在察布查尔县表现得更为集中典型。有关锡伯族的双语教育也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县。察布查尔县的语言生态环境也体现在锡伯语的特性上,因此研究锡伯族的双语教育和语言使用策略,可以管窥锡伯族的语言掌握和使用全貌。
锡伯族的双语教育是通过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展开的,由此针对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以及锡伯族中小学进行调研,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新疆锡伯族的双语教育总况。
(二)调研情况简述
本课题组为了全面了解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多语能力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对察布查尔县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调查,走访了县语委、教育局、中小学、报社、广电部门、宣传文化部门等,主要调查了察布查尔县在职人员,其中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锡伯族四所中小学校的学生。③
(三)察布查尔县在职人员及教师情况分布分析
根据县语委提供的全县在职人员及教师人数统计情况(见表1),全县在职人员共有5 624人,其中锡伯族1 251人,占全县在职人员总数的22.24%。1 251名锡伯族中,科级干部加上公务员有478人,占科级干部和公务员总数1 756人中的27.22%;锡伯族专业技术人员有773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3 868人中的19.99%。
表12013 年察布查尔县在职人员民族状况统计表
通过数据可看出,锡伯族在正式工作场合中的人数只占22.24%,无法完全使用锡伯语作为工作语言。在语言选择上只能选择汉锡双语或多语。由于新疆各地都实行了双语教育政策,在工作场合,汉语成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的主要语言,因此锡伯族的工作语言也以汉语为第一选择。
(四)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教师总况分析
根据县教育局提供的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统计表的数据显示,在察布查尔县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总人数有481人,其中以小学教师为主体,共有29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0.5%;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学教师,有142人,占29.52%;幼儿教师人数有11人,所占比例不到3%;其他教学人员有37人,所占比例不到8%。④从全县各小学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锡伯族聚居的6个牛录⑤和锡伯族学生集中的学校,其中察布查尔县第一小学30人,堆齐乡中心校19人,孙扎齐乡中心校28人,金泉小学(爱新舍里镇中心小学)32人,纳达齐乡中心校27人,扎库齐乡中心校58人,占小学教师总人数的66.67%。从性别来看,女教师比男教师多一半以上。这与全国中小学以女教师居多的情况较吻合。从中学来看,由于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是锡伯语中学,所以锡伯族教师主要集中在此。
三、锡伯族多语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由选择题和填空题两部分组成,共分13个内容,填空题基本涉及的是语言使用策略、词语中反映出的多文化吸收融合、对母语的传承以及语词中反映出的危机。选择题涉及的是双语的掌握和使用情况。调查对象由中小学生和成人构成,其中中小学生408人、成人132人,共计540人;本部分是对54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总况分析
调查对象在年龄段上分为7个。根据表2显示,其中5-10岁的有153人,占总人数的28.33%;11-17岁的有255人,占总人数的47.22%;18-28岁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1.85%;29-40岁的有61人,占总人数的11.30%;41-50岁的有40人,占总人数的7.41%;51-65岁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2.41%;65岁以上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11%。
表2 调查者年龄分布统计表
(二)多语掌握能力分析
关于语言的掌握能力,是指家庭成员中是否在“代际”⑥传承中掌握习得的语言能力,也可看成是语言的习得能力。问卷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为参照项,从问卷统计分析中来看锡伯族的多语掌握能力。问题如下:
问题2:在家里父母说什么语言?
问题6:你会说锡伯语吗?
问题9:你最常说的语言是什么?⑦
其中第2题“在家里父母说什么语言”中,选择“锡伯语”的有267人,占总人数的49.44%;选择“汉语”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1.85%;选择“汉锡双语”的有206人,占总人数的38.15%;选择“汉锡哈三语”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6.48%;选择“汉锡哈维四语”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0.37%。可见,选择锡伯语的占比较多。
在第6题的选择中,选择“在家说但不会写”的有374人,占总人数的69.26%;选择“平时都说也会读写”的有122人,占总人数的22.59%;选择“可以讲故事写作文”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30%;选择“不会”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30%。这一题分析可看出,尽管近99%的人掌握了母语,但书面语表达和书写能力却不甚理想,这也印证了书面语接近消失的事实。
在第9题“你最常说的语言是什么”的选择中,选择“锡伯语”和“汉语”的人数相差不大,占比分别为44.07%和41.30%。
通过对上述三个题选项的回答,可互相印证有关汉锡双语的掌握情况。
第2题通过询问家中父母所说的语言了解家庭成员的双语情况及对家庭中语言选择的影响;第6题通过询问“你会说锡伯语吗?”,了解所调查者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第9题通过进一步询问最常说的语言来了解在日常生活,包括家庭语言中的语言使用情况。通过对比三个题的选项,可寻找出家庭语言环境对母语掌握及双语使用的规律。
从三个题的关联对比来看,在锡伯语的选项上,无论是父辈还是子辈基本都会说,其中第2题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9.44%;第6题的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9.26%;第9题的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4.07%,从三个题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经常说锡伯语的人数基本占一半以上。通过对表3中的未选人数所占的比例统计,可以看出不会说锡伯语的人不到10%。而将会锡伯语和会多语的人数相加,选择会说的占90%以上。不过,从最常说的情况来看,使用的人数虽有近一半,但仍是三个题中比率最低的。从双语(含多语)使用的情况来看,家庭成员父辈中有一半说双语,说汉语的只有1.85%,可看作基本不用汉语。但子辈在最常用的生活语言中,汉语却高居一半,说双语的只占7%左右。
此外,从多语使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父母一代说多语的也比下一代多,父母一代汉锡哈三语者有35人,占总人数的6.48%,汉锡哈维四语者有2人,占总人数的0.37%,可下一代没有四语者,三语者仅有4人,占总人数的0.74%,下降了近6%。
从这三题选项对比来看,锡伯族基本都能说锡伯语,但不少人已不具备书面语表达和书写能力。锡伯语在家中所说的比例近70%。但最常说的场合不主动使用锡伯语,只占总人数的44.07%。另一方面,在使用中由双语向汉语转化的趋势较明显。可以说锡伯族多语和双语者也在减少,这也是一种使用危机。
表3 多语掌握能力统计表
(三)多语使用能力分析
语言的使用还可以通过语体场合的不同有所变化,而要全面了解一种语言的使用情况,则离不开对不同场合中语言使用情况的对比,这也可以称为场合语体。据祝畹瑾介绍,语体分为礼仪体、正式体、商议体、随便体、亲切体几类。由于礼仪体和商议体可以包含在正式语体场合中,我们分三个场合来对比。即“最经常说的语言”指家庭亲密场合;“跟朋友聚会说什么语言”指交际场合,也是随意场合;“上学上班说什么语言”指正式场合或公共交际场合。
表4中的三个题关联到上述三个语言使用场合。从对比中可看出,在家庭亲密场合锡伯语和汉语使用非常接近,在比例上约各占一半。其中,使用锡伯语的有238人,使用汉语的有223人。说双语或多语的却很少,共有40人,占总人数的7.41%。而在与朋友交际的随意场合,使用锡伯语的已经降到64人,占总人数的11.85%,而使用双语和多语的上升到71.66%,达总人数的1/3。
再到正式公共场合,锡伯语使用者也只有81人,占总人数的15%,与交际随意场合基本接近,只是略增加了3.15%,究其原因,是因为总人数以中小学生为主导,其中小学1至3年级正处在锡伯语必修阶段,在学校会有意练习说锡伯语。在这一场合,实际上以汉语和双语为主,其中汉语有233人,占总人数的43.15%,双语和多语有212人,占总人数的39.26%。
从场合变化的对比来看,锡伯语使用从家庭亲密场合到学校等公共场合均呈现出递减态势。通过表4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出,汉语在家庭和公共场合中的使用各占近一半,在随意交往场会占10%以上。这说明汉语使用正在递增中,而双语或多语在家庭中使用得较少,占7%左右;在与朋友相处的随意场合中最多,有387人,占总人数的70%左右;在公共场合中使用双语和多语的约占总人数的40%,这说明双语并未成为家庭语言。但通过双语在交际场合成为主要语言这一点可看出,锡伯族在语言使用策略上的开放态度。在公共场合双语与汉语平分秋色,但汉语略多出6个百分点,说明双语的微降在正常范围内。
从语言使用场合的调查分析可看出,随着场合由日常生活到朋友交往再到正式公共场合的转变,锡伯语的使用场合也逐渐缩小,这说明锡伯语面临使用危机。
表4 语言使用场合对比表⑨
(四)第二语言习得阶段分析
从对“开始学习汉语的时间”这一问题的作答中可看出,有362人从幼儿园开始学习汉语,占总人数的67.04%,接近1/3;从一年级开始的有126人,占总人数的23.33%,这两项相加,人数占比达总人数的90.37%,说明锡伯族从幼儿园阶段起就重视汉语学习和双语教育,有意识培养本民族的双语能力。在语言习得理论中,儿童越早接触语言越容易习得一种语言,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容易掌握。锡伯族从幼儿园开始介入汉语学习,使儿童以习得的方式学会汉语,成为汉锡双语者,这也成为锡伯族在语言掌握和使用上的一个特色。
表5 学习汉语阶段表
(五)外语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对“你正在学习(或学过)什么外语”和“你的外语程度”两个问题的作答来看,有362人正在学习(或学过)英语,占总人数的67.04%;还有57人正在学习(或学过)俄语,占总人数的10.56%;学习其他语言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4.63%。这一数据与本课题在走访县教育局锡伯语教研室时了解的情况基本吻合。当时了解到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程。外语课程每周3节,一学年共96课时;中学每周4节,一学年共128课时。外语语种1994年以前为俄语,1994年起开始向英语过渡,至2001年过渡完毕,取消俄语班,全部改为英语。过渡逐步进行,从由1个班开始教授英语,逐年过渡班级递增。因为答卷人中有408人是中小学生,占总人数的近4/5,学习英语的基数就大。
从外语掌握程度来看,获得了专业等级证书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2.41%,说明系统学过外语。从听说读写的情况来看,“可以阅读”和“可以听懂”的略多,有22.22%;“可以会话”的只占总人数的5.56%,约1/20,说明外语不是交际语言。
表6 外语情况调查表
(六)对锡伯语的传播态度
在调查对本民族语言在文化领域的传播态度时,题目为“你希望电视台播放锡语电视剧和动画片吗”,通过对问题的作答可看出,有409人“希望”播放,占总人数的75.74%,说明锡伯族希望锡伯语在文化领域扩大影响,也说明锡伯族对本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持认可态度。但回答“无所谓”和“不希望”的也有不少,有108人,占总人数的20%。说明对锡伯语的使用不重视的人也占不少比例。
表7 对锡伯语传播的态度调查表
四、结论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新疆锡伯族的语言生态环境主要是双语或多语环境。而锡伯族对双语教育一直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双语教育模式上,近些年发生了转变,锡伯语在使用上逐步衰减。通过对锡伯族的多语掌握能力、多语使用能力、第二语言习得阶段、外语学习情况、对锡伯语的学习培训及传播态度等所作调研可发现:锡伯语的危机主要是书面语的危机,以及在不同场合中语言使用能力方面的危机,锡伯语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汉语呈上升趋势,双语使用场合在逐步缩小。锡伯族语言使用策略上总体下降趋势为:
锡伯语为主的多语<锡汉双语<汉锡双语<使用中选择汉语
为了保持双语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又兼顾到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建议在语言掌握能力上加强锡伯语教育,而在使用交际能力上,保持汉语的使用范围。
注释:
①为了便于描述,后文中对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简称察布查尔县。
②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网页《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各地、州、市、县(市)分民族人口数表内锡伯族一项。(备案/许可证号:新ICP备14002050号)
③这四所中小学分别是县一中、县一小、爱新舍里镇中心小学和爱新舍里镇中心中学。
④此数据由县教育局锡伯语教研室提供。
⑤牛录为清代军民建制,现翻译为“乡”。
⑥参见范俊军、宫齐、胡鸿雁:《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民族语文》,2006年第3期。
⑦这里的问题标号与问卷中的问题标号一致。由于原课题报告中的调查问题标号是用excel表格制作,为了方便本文使用的是对问卷的截取形式。
[1]邓彦,武金峰.锡伯族语言文字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杜秀丽.锡伯语文的式微及其原因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6).
[3]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
[4]董丽娟.辽宁满语、锡伯语濒危现状探析[J].文化学刊,2010,(5).
[5]贺忠德,刘成.中国锡伯族双语研讨会综述[J].西域研究,1995,(4).
[6]黄行.语言多样性与濒危语言问题[C].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宏宇.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语言使用情况比较研究——母语保持及相关语言现象[J].满语研究,2006,(2).
[8]刘宏宇.语言市场视野下的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双语现象[J].新疆社会科学,2013,(4).
A Survey of Xinjiang Xibo Ethnic Group's Multi-lingual Abilities
GUO An1XING Xin2SUN Yan2
(1.Training Center,Bei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Beijing 102206;2.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Xinjiang Xibo ethnic group is mainly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and they have always maintaine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bilingual education.The article has surveyed Xibo ethnic group's multilingual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abilities,and found that the crisis of Xibo language is mainly the written Xibo languag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Xibo languag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The mastery of Xibo language is declining and tha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increasing,and the situations to use bilingual of Chinese and Xibo languages are gradually shrinking.To balance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nd to consider the practical value of Chinese language use,the paper suggest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of Xibo language in the language mastery,and to maintain the range of Chinese language applications in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Language environment;Xibo ethnic group;Multilingual mastery capability;Multilingual application capability;Bilingual education
H243
A
2095-6967(2015)02-030-07
[责任编辑:张兴]
2015-03-1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多语环境下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策略个案研究”(08BYY016)的阶段性成果。
郭安,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部教师;邢欣,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孙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