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应急监测问题刍议

2015-12-17刘艳丽张艳红张晓菊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环境监测

刘艳丽,张艳红,张晓菊

(安阳县环境保护局,河南安阳455000)

0 引言

我们国家在环保领域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环保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可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那么不断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不断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频次,不断减少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政府和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 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与任务

1.1 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环境应急处置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方案的重要依据。起到查明污染物种类、范围和程度,预测污染物发展趋势,快速高效地提供监测数据,为事故处置人员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的作用。

1.2 环境应急监测的任务

环境应急监测机构接到应急信息后,应当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充分利用多种监测手段迅速判断出事故现场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范围,运用预测扩散模式初步确定污染物的影响程度、扩散范围和去向,为事故处置组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2 应急监测需建立和完善的事项

2.1 完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

环境应急监测预案是顺利完成应急监测任务的重要保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是针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快速、高效、有序地开展环境应急行动而事先制定的实施方案,用来明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前后的整个过程中,由谁来做、何时去做,怎样去做。当事故发生的时候,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展开应急监测。应急监测预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定:由谁来负责指导和管理;实验室化验人员的准备;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准备;监测点位的设置;监测样品的采集;监测项目的确定;现场监测方法的选定;监测报告及上报程序等。如果污染事故发生,应急监测、污染预测、数据统计、信息发布等各项措施都应立即安排就绪,污染物的真实情况应快速掌握,污染状况的准确数据应尽快提供。

2.2 建立环境应急监测资源库

环境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严重性,事故的处理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和艰巨性。为保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序、高效地进行处理,应急监测机构应事先组织建立包括环保、消防、气象、安全、相关科研单位、相关高等学校以及各种类型的大型企业的监测机构等相关行业专家在内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和监测资源。如果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当充分发挥环境应急监测资源专家组和相关部门及相关资源的作用。监测系统的牵头部门或事故发生地的监测机构应在事故定性、确认污染物性质、污染物范围及程度、预测事故发展等问题上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及时调动或求助有关单位给予配合,迅速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准确制定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快速高效提供监测数据,为事故处置及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3 建立环境应急信息系统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危险目标进行筛选,并加以确定;对危险目标生产、贮存、使用化学危险物的品种、数量、特性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后果进行标注;对每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目标做出危险性评估。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企业的相关信息及时掌握,从而可准确地预测出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范围、途径和规模,积极高效地采取相应的应急监测措施。

2.4 建立污染事故预测模型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监测人员除了应该提供应急监测数据以外,还应该对事故的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和评估。这就急需环境应急监测机构研究和开发以水和空气为传播介质的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直观形象地对事故进行预测、评估,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指挥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出科学的处置建议,从而保障决策的正确无误。

2.5 建立统配管理系统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其发生的类型、环节、污染成分及危害程度千差万别;监测因子一时无法确定;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分析方法、标准物质不可能一模一样,特别是由很多单位参与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鉴于上述情况,为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减少监测结果的误差,监测牵头机构应当提供统一的标准溶液、标准物质、化学试剂等监测物品。在日常工作中,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因监测数据误差大而影响决策部门及时做出处理决定。

3 县级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现状

由于县级城市的经济文化与大城市相比相对落后,政府部门对环境监测的投入相对较少,环境监测工作尤其是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环境管理发展,普遍存在人员少、经费紧张、日常工作繁琐等问题。在应急监测方面更是缺乏相应的软件、硬件配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环境应急装备落后

受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县级应急监测仪器装备仅限于极其简易的便携式pH计、溶解氧仪等小型仪器,其他常规监测因子的便携式仪器装备配备严重不足,能够对现场污染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设备相对较少,很难能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故现场对多种污染因子进行应急监测分析的需要,距离环境应急监测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应急防护装备是现场监测工作中,保障应急监测人员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县级环境应急防护装备仍非常落后。

3.2 高素质监测人员缺乏

大部分县级监测人员相对较少,监测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既懂业务知识又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再加上监测人员日常工作头绪多,责任大,任务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环境应急监测方面的处置方法和技能知识,一些县级环境监测机构虽然成立了应急监测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监测预案,建立了环境应急监测体系,但这一系列措施往往还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很难经得起实战检验。另外,应急监测及应急防护装备少而且配置低。应急监测人员即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面对变化多端的现场,往往会因为采样经验不够、设备仪器掌握不足、应急防护措施缺少、应变能力不强、应急监测经历有限等原因影响他们应急响应和现场处置。如果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应急监测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获得准确信息,第一时间提供监测数据,从而影响对环境突发事故的处置和决策。

3.3 技术规范不统一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含量很高,专业性很强,普通的监测技术规范远远满足不了应急监测的需要。目前各应急监测机构未建立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成的监测资源、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库,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操作规程。环境突发事故发生后,应急监测人员往往会因为不知监测什么污染因子,或因监测设备不足无法监测,或因监测时间长不能及时提供监测数据而苦恼困惑。他们只能按照目前的监测技术规范或者凭借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采样布点、监测分析、数据统计等,整个过程因为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往往带有监测人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完全保证应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规范性。

4 环境应急监测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初,山西省长治市天脊化工厂发生苯胺泄漏事故后,受到污染的水流入安阳县境内,安阳县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迅速开展。但从现场的情况来看,环境监测机构应急监测设备不足及应急监测技术不能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等已充分暴露出来。但这不是个案,整个处置过程反映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目前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应急监测工作亟待解决如下问题:

4.1 加大对应急监测资金的投入

目前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处于高发、频发阶段,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正在积极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配备一些应急监测装备。但就目前的状况看,距离应急监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对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对党政领导环保实绩考核、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加入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内容,从而保障环境应急监测所需要的资金。

4.2 尽快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装备

目前大多数县级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大部分还处于化验室监测阶段,不但没有应急监测实验室或应急监测车,就是简易的移动式监测仪器和设备也还相对紧缺。虽然县级环保部门都在其环境监测机构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但是因为没有配备所需要的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势必造成应急响应能力不足,处置落后,从而影响环境应急监测的准确度和高效性,影响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和决策。建议环境监测机构对重大环境风险目标进行摸底调查,搞清存在事故隐患的类型及污染物的名称,收集常见化学危险品及相关特性,建立重点危险目标档案,积累相关危险物的处置方法和监测方法及防护措施,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购置一些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安全防护装备及流动应急监测车等应急监测装备。

4.3 制定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目前已成为环境监测机构的一项重点工作。现阶段,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遇到环境突发事故时,往往参考现有的监测技术规范或凭借自己的一些经验进行应急监测的采样、布点、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整个监测过程都难免会带有一些监测人员的主观意识,从而影响到应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规范性。笔者认为国家亟须出台一套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来指导和规范监测人员在采样分析、布点方法、数据分析和质量保证等各个方面的应急监测行为。同时建议在制定技术规范过程中,广泛征求各级环境监测基层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使新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既能满足环境应急监测的要求,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4 加大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4.4.1 加强自动监测能力

先进的监测装备和先进的监测技术是快速高效处置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保障。建议环境监测机构在政府部门和上级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装备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并做到能够将在线数据通过网络及时传输,及时掌握监控数据。日常工作中,应根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的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监测技术方案,确保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向决策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4.2 建立监测互助体系

鉴于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污染物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环保部门应根据本辖区内工业类型和生产布局,重点装备几个具有带头作用的监测机构,并明确其发展的监测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监测能力,建立监测互助体系,使他们共同发展,互帮互助,遇有突发事故,他们将会积极响应,迅速支援。

4.4.3 完善应急监测响应体系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根据上级的要求都已经制定了应急监测预案。但是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瞬间,监测人员往往仍会不知所措。因此,环境监测主管机构不仅仅要制定应急监测预案,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定期组织应急监测技术培训,不定时模拟事故拉练应急队伍,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日趋完善。

4.4.4 建立应急演练常态化管理

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战演练,检验应急监测预案的实用性,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操作速度和精准度,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心理素质,锻炼应急监测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积累环境应急监测经验,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实战水平。通过不断强化训练,做到常备不懈,形成“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使他们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能迅速、准确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4.4.5 建设过硬的环境监测队伍

环境应急监测的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应急监测工作技术含量又非常高,故对监测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建议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加强对监测队伍的培养,将应急监测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上,不仅要对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进行培训,还要对相关环境化学、环境安全、危险品管理等知识进行培训。在技术上培养他们,在工作中锻炼他们,努力打造一支高效务实、技术过硬、思想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合理、能创新敢开拓、适应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急监测队伍。

5 结束语

目前,环境保护问题格外引人注目。大气、水、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质量越来越恶化,生态系统功能越来越退化,资源保障能力越来越弱,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山西苯胺泄露大范围的水受到污染案件,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反思课。大家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使命感、责任心和敏锐性,积极应对应急监测在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面临的挫折和挑战,不断增强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贯彻落实应急监测装备和技术规范,构建一支应急监测高素质的队伍,真正地促使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把关系大家切身利益的环保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1]沈振月.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2000(02).

[2]邵英.论环境应急监测准备工作[J].北方环境,2011(09).

[3]陈宁,边归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连兵.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0(04).

[5]王凯全.事故理论与分析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突发性环境污染环境监测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