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明威的文学“冰山”
2015-12-17刘菊
刘菊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探寻海明威的文学“冰山”
刘菊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冰山原则”创作手法享誉世界文坛。通过分析他在多篇小说中使用的“冰山原则”,可以展示掩藏在“冰山”之下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作者鲜明的主题思想。
冰山原则;精神世界;主题思想
引言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站着一位对美国文坛甚至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都极具深远影响的灵魂人物——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海明威素来善于用最经济的文字传达最复杂的思想,把深沉强烈的情愫压至轻描淡写之中,犹如“计白当黑”的中国水墨画,寥寥数笔却意尽形全!1932年他在发表《午后之死》时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原则:“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就会强烈的感受到他所省略的东西,就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一样。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雄伟庄严的,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言下之意,“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才是他真正想要读者去体会和挖掘的东西。本文拟从不同方面剖析海明威小说对“冰山原则”的应用,展示他隐藏在“冰山”之下的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作者鲜明的主题思想。
1.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是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人物的各种情绪。纵观整个西方文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类灵魂的发展史。从美国“传奇文学”巨匠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中努力自我救赎的女性海斯特·白兰到狄更斯《远大前程》中诚实、善良、正直的乔,从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因爱成恨继而为爱复仇的希克厉到托马斯·哈代笔下那个德伯家悲惨的农村姑娘苔丝,一厢大家无不浓墨重彩地描述人物特征,极力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或爱或恨的复杂思想和情感。然而,海明威却一直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 “越少,就越多”,这在他自己也喜欢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展露无遗,无论是从描述人物的行为还是对话中都是如此
1.1 人物行为刻画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年轻帅气的美国小伙麦康伯带着长相绝美却早已和自己貌合神离的妻子赴非洲打猎的故事。到非洲后,他们聘请了一位专业的白人猎手——罗伯特·威尔逊陪他们一起捕猎。当在辽阔的草原上遇到狮子时,这位生性怯懦的麦康伯先生发疯似的落荒而逃。这引来了威尔逊的蔑视和他妻子的嘲笑,她不但极力挖苦他的懦弱,还在他的眼皮底下公然与威尔逊调情,甚至当晚就给麦康伯戴了绿帽子。小说写到这儿,海明威没用任何一个词描述麦康伯心理变化的过程,相反他让读者直接看到的是下次狩猎时麦康伯的行为——一个忽然变得勇敢,极其渴望碰到巨兽的勇敢男人。当麦康伯不顾妻子的讥讽“你是忽然获得了天助神威吗?”,把在一头狮子面前丢失的尊严在对抗三头公牛的力量中迸发出来时,作者虽然什么都没说,读者却已真切感受到是妻子背叛带给麦康伯的羞辱让一个男性本应拥有的硬汉气概迸发了出来。当疯狂的野牛向他扑来的时候,他直挺挺地站着,向它的鼻子开枪,“每一次都偏高一点,打中了沉重的犄角,像打中了板瓦屋顶似的飞出许多碎片和碎末”。小说的结尾,麦康伯勇敢的行为赢得了威尔逊的尊重和好感,可还是倒在妻子玛戈的枪下!作者并没有采用一些小说或影视作品的手法,去详细描述麦康伯倒下前脑子里飞过的人生片段,反而以玛戈从啜泣到愤怒的9个 “别说啦”,把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蕴藏其间,反衬出麦康伯悲剧的人生,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1.2 人物对话描述
海明威一直非常擅用对话语体来反映人物的丰富情感,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这篇小说里更是如此!他用简单的对话展示人物的处境,让情节推动悬念向前,读者看不到主人公的动作,却能猜想到动作,并经由猜想继而感觉出故事的悬念迭起,变化无常。
如玛戈半夜偷情回来,有一段和麦康伯的对话:
“不能再干这事啦。你答应过不干了。”
“唔,现在又干了,”她柔情蜜意的说。
“你说过,咱们要是这次出来旅行的话,绝不会有这种事情。你答应过的。”
“不错,亲爱的。我是这么说过的。不过,这次旅行在昨天给毁了。”
简短的四句对话,没有任何细腻的心理描写,更没有只言片语渲染麦康伯悲怆的情绪、内心的挣扎以及承受的巨大痛苦,但读者还是深切感受到了笔下人物的生气、绝望和伤心,甚至能想象到这对夫妻对话时扭曲的表情。在海明威平白、直观、冷静的对话描述中,没有解释,没有议论,唯一用到的形容词“柔情蜜意”是那么恰到好处的衬托出玛戈的放荡不羁。虽然小说人物很多丰富的情感并未在简短的对话中体现出来,但对话的内容却让人玩味——为什么玛戈在背叛丈夫之后还能如此坦荡?为何麦康伯在妻子给自己戴了多次绿帽子之后还能一忍再忍?他的内心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煎熬?这些,海明威都没有告诉我们,他的“冰山”之下给我们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让我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及情感来填充对麦康伯丰富精神世界的各种解读。
海明威一直相信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能引起读者的一些共鸣,引导读者在特定的环境中释放特定的情感,所以他小说中“冰山”之上的无论是人物的行为还是人物对话都是极简的,读者读他的小说,最大的享受就是揣测人物的所思所想。而每一位读者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可能从海明威的心理源头挖出他想表达的人物人性魅力和精神世界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即使我们不可能透彻的分析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却都感受到了他藏于“冰山”之下人物丰富的情感!
2.作者鲜明的主题思想
每一位作家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和人生经历的不同,都会对生活和社会有着不同的感悟。海明威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幸福的童年让他对音乐和美术情有独钟;两次参加世界大战,做过救伤队员,当过战地记者;幸与死神多次擦肩而过,却最终还是无法忍受战争带给他身体上无数的伤痛(双目几近失明、左耳暂时失聪、腿上弹片残存...)而在晚年自杀身亡。迫击炮的碎弹片是战争破坏世界的力量,病痛带给他的折磨让他对战争深恶痛绝,形成了他鲜明的反战主题思想,在他的成名作《永别了,武器》中他借着半自传体主人公亨利从小说环境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铺展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反对战争,寻求人生价值的主题思想。
2.1 小说环境的描写
海明威一般对小说环境的描写从来都是极简的,如他颇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小说中没有任何关于环境的介绍,只说故事发生在意大利,未提及具体的城市;故事的展开是在一个小旅馆里,可是连旅馆的名字都没有给,这种惜字如金的“电报文体”是他常用的创作手法。可我们也发现,一旦他的小说出现了对环境的具体描写,那其中每一件事物都必定有着丰富的潜在意义,蕴藏着他“冰山”之下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在《永别了,武器》的开篇第一章,海明威平静地描写到“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激起尘土,洒落在树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叶。”
这段貌似描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行军部队的开场白,用漫天的尘土、枯黄的落叶和秋末的寒风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惨的景象,使读者内心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无以言表的压抑和沮丧。在战争的痛苦让内心满目疮痍时,爱情中形单影只的人寂寞的就像那“白晃晃,空荡荡路上只剩下的那片落叶一样”,而最后的那句“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瘟疫得到了控制,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初冬的阴雨中霍乱继起,军队里一下子就死了七千多人,而海明威用“只死了七千人”的轻描淡写,暗示战争会带来更多的伤亡,给全篇奠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2.2 故事情节的展开
随之,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带着海明威自己影子的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的出场。在一战后期志愿参加意大利北部战争的亨利,是一名红十字会救护车的驾驶员,负责在前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击中而受伤的亨利被送往米兰医院,在这儿他遇到了自己的天使——英国籍护士凯瑟琳,两人陷入了热恋,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凯瑟琳的悉心照料使很快伤愈的亨利必须重返战场,而此时的凯瑟琳已经怀孕。回到前线的亨利,发现德军的连续进攻已全线击溃了意军的抵抗,士气大跌的战场上处处弥漫着失败与绝望。在无奈而艰辛的部队撤退途中,他又再次目睹了战争的种种残酷。当在塔利亚门托河边遇上正在对脱离部队的军官执行枪决的意大利宪兵时,他毅然跳进了河里,并在侥幸捡回一条命后终于认清这场战争的胜负已与自己无关,于是历尽艰险与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劫后重逢的恋人欣喜若狂,倍加恩爱,但这样的幸福也没能挽留住凯瑟琳离去的脚步,难产带走了她,也带走了生命的希望——他们的孩子,留下雨中万念俱灰的亨利一人孤独地走回旅馆。海明威没有告诉我们之后的亨利要去哪里,因为这于亨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人生的战场上,他被彻底打败了,他永别了武器和战争,却也永远与自己的爱情和爱人诀别了。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毁灭了他所有的理想,现实带给他的只有失望,未来更使他彷徨。那个打着为和平而战的战争,在那么多的流血牺牲、生灵涂炭之后依然虚无缥缈!所以海明威借着亨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反战思想:“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亨利和凯瑟琳的悲剧是罪恶的战争造成的,它摧毁的不仅是人的生命和幸福,也给人的精神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在他看来,人好比“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烧得焦头烂额,不知往哪里逃好。但是多数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来朝尾端逃,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在这“世界末日”的面前,再好的人都难免一死,“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有勇气的人”。至此,我们领悟到了海明威隐藏在“冰山”之下的主题思想,那就是:战争是人类一切灾难的根源,是现实生活中的屠宰场,在充满死亡气息的战争中,只会让人们对它更加的恐惧和反感,和平才是我们最终渴望得到的东西。
结语
海明威用简洁精炼的笔调形成了他的 “冰山原则”,将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融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一切都源于他一生丰富的经历。让他能够带着两次世界大战间最引人注目的时代意识和对人生足够的准确判定,沿着理想的天梯挑战生命的极致,把这些存于生活,感于人间的事,用毕生追求的朴实简练的语言描写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鲜明的主题思想。无怪乎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称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他,真的当之无愧。
[1][英]赫·欧·贝茨.董衡異选编.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6.
[2][美]海明威.海明威文集[M].呼天琪,译.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1:67-125.
[3][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
[4]吴然.海明威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36.
[5]刘久明.“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J].外国文学研究,1998(2):51-54.
[6]杨凯深.外国文学名著欣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35-42.
A Probe into Hemingway’s Literary“Iceberg”
Liu Ju
(Anhui Wat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College,Hefei Anhui 231603)
American writer Ernest Hemingway is known for its unique"Iceberg Principle"writing style,which is famous in the world litera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Iceberg Principle"used in his novels,the article shows his character’s rich spiritual world and the vivid main ideas under the"iceberg".
Iceberg Principle;spiritual world;main idea
I045
A
1671-5101(2015)02-0126-03
(责任编辑:唐世业)
2014-12-25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项目编号:2014gkk021)阶段性成果。
刘菊(1981-),女,安徽寿县人,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