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15-12-17杜秀娟
盛 丽 杜秀娟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114007)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谓幼儿品德教育,就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1]。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幼儿品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当前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失之偏颇
近些年,我国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仍有部分家长,甚至幼儿教师依旧秉持着“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育理念,把幼儿的智育放在第一位,在日常的活动和游戏中过分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忽略甚至无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大多只是采用讲述、说教的方式。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德育小故事,在故事中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没有配合生动、直观的演示或游戏活动。这种枯燥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无法让幼儿更有效地掌握德育知识。
(三)忽视幼儿个体差异
由于年龄阶段、智力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内的幼儿其品德发展阶段也会有所不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特点。而许多幼儿教师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只是一味地强调社会共性需求,并未注意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更没有进行因材施教。
(四)教育主体整合不足
幼儿品德教育应是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共同实施的系统教育。家庭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行为举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幼儿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园内的德育课程起到了系统培养的作用;社会则是承载幼儿园和家庭的大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会对幼儿品德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幼儿品德教育还没有把这三种教育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在干扰着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幼儿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社会意识淡漠,不重视幼儿品德教育
目前,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社会环境对于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幼儿园和家庭才是幼儿品德培养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有部分人认为学习成绩优异、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幼儿应该做到的事情,而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没有那么重要。
2.社会行为失范,不利于培养幼儿品德
由于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忽视,有些人在幼儿面前做出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如撒谎、嘲讽他人、骂人、打架等等。这些失范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模仿、学习,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也会使幼儿分不清是非对错,模糊良好品行的界定,从而阻碍其品德的培养。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溺爱纵容,形成了幼儿不良品行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只会一味地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迁就、纵容幼儿的过分行为,而忽视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没有对幼儿开展适当的品德教育,使幼儿逐渐形成了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和行为习惯。
2.家庭教育失重,阻碍了幼儿全面发展
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对幼儿的知识教育和特长培养,而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予重视,认为品德教育没有价值。这种“重智力、轻品德”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难以养成幼儿与人合作、为集体服务的亲社会行为。
(三)幼儿园原因
1.德育成效偏低,影响了幼儿品德发展
目前,我国幼儿园品德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场合过分集中于课堂、教育方式过分集中于说教、教师在幼儿德育方面花费时间不够、德育工作必要环节的缺失以及德育过程缺乏针对性等问题[2],造成了幼儿园品德教育成果不显著、实效性差,进而影响了幼儿自身品德的发展。
2.奖惩方式不当,教育起到了负面效果
在日常品德教育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不关注幼儿自身的努力,对幼儿的点滴进步不能够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间接打消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以罚站、嘲笑、侮辱、打骂等方式来惩罚幼儿,严重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对品德教育起到负面的效果。
三、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社会层面的策略
尽管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主力军,但社会在幼儿品德教育中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支撑。从社会层面加强幼儿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颁布与幼儿品德教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可以提高公众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认知度,提升幼儿品德教育的社会地位,明确幼儿品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细则,有利于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媒体应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为幼儿品德养成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开展一定数量的道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影响,使幼儿懂得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家庭层面的策略
第一,家长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要培养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和社会公德意识。不能宠溺幼儿,也不能任由幼儿自由发展,而是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与指导,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变“说服教育”为“言传身教”,使幼儿在家长的言行举止中直接模仿,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用语、自己穿衣吃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第三,家长要成为幼儿各方面的启蒙老师,尤其要在幼儿德育过程中肩负更多的责任。在与幼儿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清楚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幼儿品德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幼儿园层面的策略
第一,幼儿园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和谐融洽、充满爱意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品质,“以境育人”也会使幼儿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的品行。在幼儿园环境创建中,可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以及品德教育需要,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共同动手布置教室和园内环境。
第二,幼儿教师要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说话文雅、态度和蔼、微笑待人,给幼儿树立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幼儿园在选拔教师时,应把教师的品德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在职幼儿教师的品德教育,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修养。
第三,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活动开展品德教育,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如“刚才不小心摔倒了”“玩具被小朋友弄破了”等角色游戏,可以让幼儿在角色互换中体验他人的处境及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践行成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在游戏过程中或游戏结束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和鼓励,给予肯定赞赏,使幼儿对道德行为产生羡慕、向往、自豪、愉快的体验,进而产生继续做好事的动机。
第四,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把幼儿品德教育从课堂搬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可以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周围的社区开展义务服务和义务劳动,组织幼儿进行捡垃圾、清除小广告等活动,不仅可以使幼儿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把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可以组织幼儿与社区中的爷爷奶奶互动,带领幼儿到养老院、孤儿院联欢,对幼儿开展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教育。
总之,幼儿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3]。社会、家庭、幼儿园在幼儿品德教育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大背景下,家庭和幼儿园应加强联系和沟通,形成合力,努力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幼儿园教育为主体、社会道德教育为依托的幼儿品德教育体系,推动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1]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幼儿教学研究,2007(11):34-36.
[2]高伟.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王迎兰.发挥政府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干预作用[J].教育导刊,2011(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