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的”与“似地”的分合*

2015-12-17胡承佼潘晓军

关键词:句法形容词语句

胡承佼,潘晓军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似的”与“似地”的分合*

胡承佼,潘晓军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似的/似地”是一个助词,“似的”对于“似地”表现出功能上的包孕关系,“似地”是“似的”的有条件变异。“似地”脱胎于状语句位上的“似的”,其产生深受“的”“地”分工影响。非状语句位上使用“X似地”是泛化机制的作用结果。

“似的”;“似地”;分合;包孕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汉语中,与“X似的”描摹结构相近的还有一个“X似地”[1-2],“似的”与“似地”并存。例如:

(1)柳黄鹂儿伸了伸腰,踢了踢腿,持了个旋子,一片流云似地消逝了。(刘绍棠《狼烟》)

到目前为止,《现代汉语词典》(1版至6版)均未收录“似地”词条[3],只有“似的”词条。究竟如何看待“似的”与“似地”的关系,“似地”是否是独立的助词,学界意见并不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似地”不应保留,“X似地”的使用不规范,如颜红波[4]、樊朝野[5]、宁廷德[6]等;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应该给予“似地”独立助词的地位,“似地”具有引导状语的专职化功能,“X似地”已经是规范用法,如董峰[7]、龙海平[8]等。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到底哪一种更接近我们汉语实际?“似的”与“似地”究竟是应该分还是应该合?本文在相关描写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认识和看法。

二、“X似地”中X的性质特征

“X似地”中X的性质特征同“X似的”中X的性质特征并无明显差异。结构形式上,X可以是词、短语、小句(另一角度说实际也就是主谓短语)、复句,尤以短语最为常见。例如:

(2)“不行!”王喜眯起眼睛,重重地巴唧了几下嘴,又扬起下巴,演讲似地说,“不行!”他又闭上眼睛,喘了几口粗气,好像总算整理出了思路……(陈建功《皇城根》)(词X)

(3)维持会长张书生不住地点头,不停地向每个人陪笑,光怕得罪人似地,说:“敞国真是不行,真是不行!……”(雪克《战斗的青春》)(短语X)

(4)只见女人两手抱着王八,久久地端详,后来慢慢把王八靠近水面,小孩子放纸船似地把王八放进塘中。(龙凤伟《金龟》)(小句X)

(5)赵啸天脸一沉,装得一本正经,仿佛他钱多得没地方花,一定要付租金似地。(殷扬《化工大唐》)(复句X)

从短语X的结构特点看,X可以涵盖多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其中以述宾式和偏正式最多见。例如:

(6)正在这时,炕上的蒙儿哽咽的应了一声,别人更没有说话的了。李顺的祖父背历史似地重复说下去。(王统照《生与死的一行列》)(述宾式X)

(7)“不晓得,她从来没有说起。”财源笨学生似地回答。(叶圣陶《晨》)(偏正式X)

音节表现上,X除了双音节和多音节之外,也有一些单音节形态。例如:

(8)“飞花满地谁为扫?”你问,情绪风似地吹动,卷过,停留在惜花上面。(林徽因《蛛丝和梅花》)

句法性质上,X以名词性X最多,动词性X次之,形容词性X相对很少见。和“似的”一样,这同样是因为就状态化而言名词性X接受状态化的动力最强,而形容词性X接受状态化的动力最弱,动词性X则居中。也可以这样来说,在状态描摹过程中,名词性X距离状态概念域的距离最远,其对于状态化的需求最高;形容词性X距离状态概念域的距离最近,其对于状态化的需求最低;动词性X距离状态概念域的距离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其对于状态化的需求则同样居于两者之间。例如:

(9)我一口气跑着穿过风雪交加的院子,旋风似地撞在禾的门上。(陈染《私人生活》)(名词性X)

(10)大门“嘎”的一声响,林雁冬立刻跳了起来,子弹上膛似地冲出了屋子。(谌容《梦中的河》)(动词性X)

(11)可是她突然在我背后笑起来,好像挺快活似地向我说:“我听出来,刚才你有一句话说错了。”(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形容词性X)

三、“X似地”的句法表现

句法分布上,“X似地”主要是充当状语,后接谓词性成分。龙海平认为,“X似地”只能后接动词性成分,但我们发现形容词性成分同样可以置于“X似地”之后,受“X似地”修饰,只不过用例相对较少。例如:

(12)“阿姨说你这十多年来享尽了福,五谷不分,又不图上进,要当心点才好。”安儿说得背书似地滑溜。(亦舒《我的前半生》)(X似地AP)

除了充当状语之外,“X似地”还能充当谓语、宾语和补语。与充当状语相比,后者的用例较少,用频较低。例如:

(13)他绷紧着脸,受了委屈似地。(吴强《红日》)(谓语)

(14)就在客厅一角,促膝并坐;古应春开门见山地道明来意,杨坊吸了口气,样子显得颇为棘手似地。(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宾语)

(15)鲁子强得意地跑到场边,冲着石华他们给自己竖个大拇指,激动得打了鸡血似地。(霞飞双颊《同居万岁》)(补语)

由此可见,“X似地”结构在句法分布上并不具有唯状性,其句法性质仍应看成是状态形容词性结构,而不能看成只能充当状语的副词性结构。从语料统计来看,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不充当状语的“X似地”一共102例,而在含当代汉语语料更多的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不充当状语的“X似地”仅在文学类语料中就高达3 321例。这一语料统计结果可以说明,充当状语虽然是“X似地”结构的常态句法分布,但充当谓语、宾语、补语也绝非是特例和个案,不能视而不见,硬性认为“X似地”只能充当状语可能并不恰当。有些研究者认为类似例(13)“受了委屈似地”做谓语的用例是状语倒装后置,其理由是“受了委屈似地”可以调换到状语位置,换言之,“他绷紧着脸,受了委屈似地”本应是“他受了委屈似地紧绷着脸”。而实际上,倒装成分通常都会轻读,但“X似地”并不轻读,而且也不是所有做谓语的“X似地”都能调换到状语位置。例如:

(16)“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地。(叶紫《古渡头》)

(17)那位中年绅士满场的跑,那样快的步伐,疯狂似地。(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例(16)“教训似地”实际并没有状语位置可供调换,“教训似地”描摹的是说话人“他”的语气口吻状态。例(17)“疯狂似地”似乎有调换到“满场的跑”前面做状语的可能,但其实并不行,“那位中年绅士疯狂似地满场的跑,那样快的步伐”难以自足成句。“疯狂似地”描摹的是行为人“中年绅士”的行为状态。

“X似地”与“X似的”句法表现上真正有区别的地方是定语分布,“X似地”不能充当定语,我们在CCL和BCC两个语料库中没有找到一例,而“X似的”充当定语则很常见。凡是充当定语时,一定使用的是“X似的”而非“X似地”。例如:

(18)大家都挤在洞口往里看,果然有个一朵花似的(*似地)大姑娘,伸着又白又长又香软的脖儿唱呢。(老舍《小坡的生日》)

显然,就“X似地”与“X似的”句法表现上的对比而言,两者呈现出了一种包孕关系:用“X似地”的地方都可以用“X似的”,相反,用“X似的”的地方则未必都能用“X似地”。例如:

(19)她一边往外走一边低低地碎帛似地(似的)哭泣,桌上的人听见颂莲在说,我做错了什么,我又做错了什么?(苏童《妻妾成群》)(状语)

(20)老板的客堂里慢慢热闹起来。有的还在把机筒拨得哗喇哗喇地响,退子弹似地(似的)。(叶紫《行军掉队记》)(谓语)

(21)艾立克出现的时机也很好,就在这时候,探头出舱,他的身材瘦长、尖鼻子、黄胡须、蓝眼睛,样子长得很威严,双手插进裤袋,往那里一站,显得凛然不可侵犯似地(似的)。(高阳《李鸿章》) (宾语)

(22)“娘娘,别泄气,从现在起,咱们全力对付那欲望香车,不怕它不现出原形来。”天一门主说得蛮有把握似地(似的)。(诸葛青云《怒马香车》) (补语)

(23)萧队长进屋的时候,张寡妇站在锅台的旁边,盖着锅盖的锅里,冒出白烟似的(*似地)热气,灌满一屋子。(周立波《暴风骤雨》)(定语)

究其原因,我们推测可能与“的”“地”分别作为定语标记和状语标记时的显赫性强弱有关。在表达和书写习惯上,人们在定语位置上往往只接受“的”为标记,而状语位置上则既接受“地”为标记,也接受“的”为标记。比较:

(24)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地)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林清玄《林清玄散文》)(定语)

(25)我不能再说什么话,也不肯再说什么话——她忽然温柔的(地)抚着我的臂说:“最乐的时间,就是和最知心的朋友,同在最美的环境之中,却是彼此静默着没有一句话说!”(冰心《好梦》)(状语)

(26)但是当他的眼光终于又回上去注在林佩珊的脸上时,他忽然发见林佩珊的神情是冷静得和平常一样,和第三者一样;虽然是温柔地(的)微笑着,可是这微笑显然不能加以特殊的解释。(茅盾《子夜》)(状语)

受此影响,虽然“X似的”“X似地”作为状态形容词性结构,理论上都有做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定语的可能,但由于“地”的存在人们还是不太能接受“X似地”在定语位置上出现,习惯上同样也不这样来表达和书写。

在同摹状喻词或评注副词的组合上,“似地”也与“似的”差不多,可以形成“像X似地”“跟X似地”“仿佛X似地”“似乎X似地”之类的表达形式。例如:

(27)他感到腿像触电似地麻了一下,不由自主地坐在了马路牙子上。(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

(28)依娜道:“从九寨沟出来的时候,碰上下雨,我们包的车又是个新师傅,没什么经验,汽车失控下滑,他慌了,跳车逃命,结果小王冲上去踩刹车,一脚踩在离合器上,车跟疯了似地往山下滑去,幸亏一块大石头档住,要不……要不……”(张欣《今生有约》)

(29)在危险完全过去后,我父亲扔掉锄头跳上了田埂,仿佛一切还未结束似地奔跑了过来。(余华《祖先》)

(30)蒋介石环视了一下自己曾住过的这栋二层小楼,突然感到一砖一瓦都是那么亲切,那么难舍难分,他缓缓走到墙边,轻轻拍了拍厚厚的墙壁,似乎要安抚孩子似地,然后转身上了轿车。(鲁青《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最后四十一小时》)

同独用过程中“X似地”可转换为“X似的”一样,与摹状喻词或评注副词组合后形成的“像X似地”“跟X似地”“仿佛X似地”“似乎X似地”之类的结构中,“似地”仍旧能转换为“似的”,且同样没有明显的限制性条件。例如:

(31)我是怎样急切地站在月台上张望,好像有什么人在等着我似地(似的)。(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似地”与“似的”其实非常接近,“似地”的功能表现实际完全可以由“似的”来承担,“似地”在句法功能上并未专职化,两者间的区别更多的还只是一种书写差异。而引起这种书写差异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受到了“的”“地”分工的干扰和影响。至于非状语句位上的“似地”,我们则认为其是状语句位上形成“似地”后的泛化或者说进一步扩展的结果。相比于状语句位上的“似地”,非状语句位上的“似地”无疑更为边缘化。这一问题,后文将还将涉及。

四、“X似地”的语义表达

前文我们从X的性质特征和“X似地”的句法表现两方面分析对比了“似的”与“似地”,试图说明“似的”与“似地”之间的高度相似性,提出了“似的”功能上包孕“似地”的想法。那么,语义表达上“X似地”与“X似的”究竟如何表现?如果两者在语义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那还是应该对它们加以区分才好;如果两者在语义表达上也基本一致,那就进一步证明“似地”可以视为“似的”的书写异体,“似地”似乎还不能算是独立助词。

“X似的”通过“似的”对“X”的状态化作用,以转述或自述的方式传达某种状态并以之来描摹表述对象[9]。“X似地”亦是如此,在表达过程中同样存在转述状态和自述状态两种方式,前者是隐喻性的比拟描摹,后者是非隐喻性的测断描摹。比较:

(32)瞅着窗口坐了一个人,他们一个一个钻过障子来,一窝蜂似地跑到窗户的跟前。(周立波《暴风骤雨》)

(32’)瞅着窗口坐了一个人,他们一个一个钻过障子来,一窝蜂似的跑到窗户的跟前。

(33)后来她沮丧似地对那几个少女说:“你们去耍你们的罢,不要在这儿陪我讲那些叫人不快活的事。蕙表姐她们明天就要回去了,你们还不好好地谈谈心。”(巴金《春》)

(33’)后来她沮丧似的对那几个少女说:“你们去耍你们的罢,不要在这儿陪我讲那些叫人不快活的事。蕙表姐她们明天就要回去了,你们还不好好地谈谈心。”

例(32)“一窝蜂似地”意思是指一拥而上,明显是在转述一种状态来描摹“他们”当时的行为表现,“一窝蜂似地”≠“一窝蜂”。例(33)“沮丧似地”意思就是指似乎很沮丧,明显是在自述一种状态来描摹“她”说话时的神情表现,“沮丧似地”≈“沮丧”。例(32)表比拟,例(33)表实呈,并且具有一定的测断,我们可以在“一窝蜂似地”的前面加像义动词“如同”,可以在“沮丧似地”的前面加评注副词“似乎”,反之则不行。再来比较例(32’)“一窝蜂似的”与例(33’)“沮丧似的”,不难发现:“一窝蜂似的”在表现上与“一窝蜂似地”一致,“沮丧似的”在表现上也与“沮丧似地”一致。

可见,在保证X不变的前提下,“X似地”在语义表达上和“X似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同“X似的”一样,“X似地”在语义表达中是表转述还是表自述,与X自身的性质以及X与表述对象之间矛盾性的大小密切相关。当X为名词性成分时,一方面名词性成分具有强离散性容易被提取状态特征,另一方面名词性成分X与表述对象明显是两个不同的对象指称,彼此间的矛盾性突出,故此所形成的“X似地”均是转述的隐喻性比拟——表述对象像X。当X为形容词性成分时,一方面形容词性成分具有强连续性不容易被提取状态特征,另一方面形容词性成分X往往可以直接被看成表述对象的特定性状,彼此间的矛盾性较小但又因“似地”的存在无法完全等同,故此所形成的“X似地”均是自述的非隐喻性测断——表述对象似乎X。当X为动词性成分时,一方面动词性成分兼具离散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动词性成分X与表述对象之间的矛盾性可以极大化(表述对象并非真的做出X行为动作),也可以极小化(表述对象好像做出了X行为动作),因此其形成的“X似地”既可能是转述的隐喻性比拟——表述对象像X,也可能是自述的非隐喻性测断——表述对象似乎X。例如:

(34)外边的人,连萧队长、小王、刘胜的警卫班在内,潮水似地闯进大院来。(周立波《暴风骤雨》)(名词性X)

(35)船离开码头时,他绝望似地大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泰然地挥动着手臂。(有吉佐和子《战争新娘》)(形容词性X)

(36)我看着他们俩在舞池里抽风似地一寸一寸扭动;他们就像发情的章鱼一股扭动。(亨利米勒《南回归线》)(动词性X)

(37)老王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起话来唉声叹气的:“太太——不是我——没去找,真的,找不到呀。”像是申辩似地。(须兰《樱桃红》)(动词性X)

例(34)意思上“潮水似地”≠“潮水”,是隐喻性的比拟,表状态转述。例(35)意思上“绝望似地”≈“绝望”,是非隐喻性的测断,表状态自述。例(36)“抽风似地”意思上并不是表述对象“他们俩”真的做出了“抽风”的行为动作,而是以“抽风”作为比拟参照,借以描摹两人跳舞时的肢体状态表现,“抽风似地”≠“抽风”,是一种状态转述。例(37)“申辩似地”意思则是表述对象“老王”此时的言语状态像是在进行“申辩”,换言之,说话人是在估测“老王”正在进行“申辩”这一行为动作,“申辩似地””≈“申辩”,是一种测断性的状态自述。

上述例(34)至例(37)中的“X似地”都可以被替换为“X似的”,并不影响整个描摹结构的转述性和自述性,意思表达上也无多大变化。从状态描摹的具体表现看,“X似地”和“X似的”同样非常接近。当X为名词性成分时,在状态化作用下,“X似地”主要是借助名词性X所表对象的属性特征、行为特征来达成对于表述对象的状态描摹。例如:

(38)她尖起嗓门打断了他的话:“王司令要啥子?”她停了一下,噘起嘴,响鞭似地叫了起来:“你要不匀引他,司令看都不会看你一眼。”(老舍《鼓书艺人》)

(39)回家手心涂了红药水,他想这是唐晓芙害自己的,将来跟她细细算账,微笑从心里泡沫似地浮上脸来,痛也忘了。他倒不想擦去皮是这只手刚才按在苏小姐手上的报应。(钱钟书《围城》)例(38)“响鞭似地”是以“响鞭”所具有的“声响巨大”这一属性特征来描摹表述对象“她”在喊叫时所展现的声音状态。例(39)“泡沫似地”则是以“泡沫”产生时所具有的“一点点逐步浮现”这一行为特征来描摹表述对象“微笑”在“脸上”逐渐露出时所表现的过程状态。

当X为动词性成分时,在状态化作用下,“X似地”主要是借助动词性X所表动作的特征情状、行为情状、结果情状来达成对于表述对象的状态描摹。例如:

(40)陈旅长走到地图跟前,说:“我们毛燎火烧的,总部的人倒像是放了假似地悠闲。”(杜鹏程《保卫延安》)

(41)刘全老头像鸡叨米似地连连点头说:“我说他,我说说他……让他来,让他一定来。”(李佩甫《羊的门》)

(42)毛泽东的大手在他和赫鲁晓夫之间画了一道,那手势的含意不言而喻。赫鲁晓夫像被割了一刀似地吼叫起来,两手激烈地挥动。(权延赤《红墙内外》)

例(40)“放了假似地”是以“放假”所具有的“轻松悠闲”这一特征情状来描摹表述对象“总部的人”当时所表现出的心情状态。例(41)“鸡叨米似地”是以“鸡叨米”过程中所具有的“头部频繁上下起伏”这一行为情状来描摹表述对象“刘全老”在“连连点头”时所显露出的肢体状态。例(42)“被割了一刀似地”是以“被割了一刀”所具有的“引起剧烈反应”这一结果情状来描摹表述对象“赫鲁晓夫”在吼叫时所伴随表现出的应急状态。

当X为形容词性成分时,在状态化作用下,“X似地”主要是借助形容词性X所表示的恒定性特征来达成对于表述对象的临时状态描摹。例如:

(43)张七婶已经上工去了,邻人们走过她的面前都奇怪地看看她。她独自微笑着,好像很骄傲似地。(路翎《女工赵梅英》)

例(43)“很骄傲似地”并非是在说“她”具有恒定的“骄傲”性质,而是在描摹作为表述对象的“她”在说话人看来当时似乎表现出了一种“骄傲”的临时状态。

略有差别的是,从语料来看,“X似地”在表达上基本都用来描摹表述对象所表现的动态状态,而“X似的”在表达上既有对于表述对象动态状态的描摹也有对于表述对象静态状态的描摹。例如:

(44)地主的孙女对寒冷有些三心二意,她更关心的是手中的拨郎鼓,她怎么旋转都无法使那两个蚕豆似的(*似地)鼓槌击中鼓面。(余华《一个地主的死》)

(45)第二道菜,他将蛋白取出来,切成一只只鸟似的(*似地)。摆在碟子上,取名为一行白鹭上青天。(戊戟《杜鹃传奇》)

上面两例“X似的”都是用来描摹表现表述对象的静态外形状态,其中的“似的”一般不能调换为“似地”。而如果“X似的”所描摹的是表述对象的动态状态,则除了在定语位置上仍旧不能被调换为“似地”外,其他句法位置上似乎均可调换。请看:

(46)潮水似的(*似地)人流倾泻到仓库的铁栅门前时,人们发现已有两个人捷足先登了。(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47)我拿过她的酒杯想把它斟满,她猛地转过身一把抢过酒瓶,双手把着瓶颈把它往桌上狠狠一放,然后头垂在双手上,乌黑的头发像瀑布似的(似地)倾泻下来。(徐星《无主题变奏》)

(48)见了生人,那两眼更是瞪得像乌眼鸡似的(似地),先要惦量这是不是阶级敌人?是啥出身成份?(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可见,从描摹对象的静态状态与动态状态呈现来看,“似的”仍然包孕“似地”,能用“似地”的地方同样能用“似的”,但能用“似的”的地方未必就能用“似地”。当“X似的”在定语位置或者描摹表达静态状态时,其中的“似的”都不能改用“似地”。

综合以上所论,从各方面对比而言,“似的”与“似地”的重合度都非常高,“似的”在句法表现和语义表达上也都包孕“似地”,不妨认为“似地”是“似的”的书写变体(读音上实际也都是“shìde”),而非与“似的”分立的独立助词。这种处理方法同时也似乎更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趋简性,既然“似的”能完全替代“似地”,那就没有必要非得人为将问题复杂化,硬要抓住“X似地”主要充当状语这一条将“似的”和“似地”区别对待,重新增加一个描摹助词“似地”。

五、“似地”的产生原因

从语料整理来看,“似地”开始出现并构成“X似地”描摹结构的时间大概是在清晚期,但使用频率还不太高,并且只用在状语位置。例如:

(49)石铸若不背着大人,可以回来动手,这回可不敢,因此背着大人紧走,窜出寨门,一直奔命似地往前跑,马忠在后紧追。(清《彭公案(三)》)

而“似的”开始出现并构成“X似的”描摹结构的时间明显早于“似地”,使用频率也远高于“似地”,且不限于状语位置。例如:

(50)寄姐回道:“似这们杂情的汉子,有不如无!我这么花朵似的个人,愁没有汉子要我?还要打发他乡里住去哩!”(明《醒世姻缘传(下)》)

可见,“似地”显然脱胎于“似的”,是先有“X似的”再有“X似地”。“似地”的产生从根本上说,跟“的”“地”的分化和分工密切相关。吕叔湘指出,自唐宋以来,“底”和“地”开始出现分化,前者用于“区别属性”,后者用于“描写情态”[10]。“底”正是现在“的”的前身,由于“区别属性”主要作用在定语句位,“描写情态”主要作用在状语句位,长此以往,“的”“地”就形成了一个用在定语位置作为定语标记、一个用在状语位置作为状语标记这样一种分工。如此一来,当“X似的”充当定语时,如果要凸显这样一种定中句法关系,往往就可以在定语“X似的”与中心语NP之间另外加上定语标记“的”,实际形成了“X似的的NP”形态;而当“X似的”充当状语时,如果要凸显这样一种状中句法关系,往往就可以在状语“X似的”与中心语VP之间另外加上状语标记“地”,实际形成了“X似的地VP”形态。我们能在汉语中找到少量例证:

(51)小强尼却瞪着他那双绿玻璃珠似的的眼睛,瞅着小玉在发傻。(白先勇《孽子》)(绿玻璃珠似的+的+眼睛)

(52)妻子说:“真是耍猴的不敢听见锣响——白书记一来,你就紧张得一夜不睡,吃了猫肉似的地翻了二百回身……”(邹志安《哦,小公马》)(吃了猫肉似的+地+翻了二百回身)

之所以此类用例很少,是因为作为句法关系标记的“的”“地”与“X似的”中的“的”从语音协调的角度通常都会发生语音并合,两个“de”语音上会融为一个“de”。“X似的的NP”,“似的”中的“的”和定语标记“的”既同音又同形,语音并合后书写形态上恰好还是“X似的NP”形态,表层形式没有任何改变。“X似的地VP”,“似的”中的“的”和状语标记“地”只同音不同形,语音并合后书写形态上选择的正是“X似地VP”,故而从表层形式上看汉语中似乎就又出现了一个“似地”。但正如邢福义所论,由于把状语后面的“的”写为“地”毕竟具有人为性,有人有时在状语后面仍写“的”,这也不算错[11]。因此,“X似的”做状语时还是有用“的”的情况,是故,也就造成了最初的状语句位上“X似的”与“X似地”并用的情况,“似的”和“似地”开始同时存在。

到民国时期,“似地”的用频开始有所提高,但句法位置仍较单一,“X似地”基本还只是充当状语。例如:

(53)正哭得凄楚万分,忽听得侍卫的吆喝声,宫女来报皇帝回宫了,慧妃只做没有听见似地反而掩着脸越哭得厉害了。(民国《明代宫闱史》)

直至现当代阶段,“X似地”才开始充当非状语的其他句法成分,“似地”的使用范围似乎开始有扩大的迹象。例如:

(54)王翠翘与阿狗对看了一眼,两人都微微笑了,笑容显得很诡秘似地。(高阳《草莽英雄》)

(55)“是你不给机会。”他赌气似地。“交朋友不是机会,是缘。”她始终冷冷淡淡。(严沁《戏子》)

“似地”使用范围的扩大,一方面意味着“似地”已经出现摆脱状语句位局限的倾向,其独立性似乎有变强的趋势,因为非状语句位上的“X似地”显然不能再像一开始那样分析为“似的”中的“的”和状语标记“地”合音后书写形式的一种选择。但另一方面,非状语句位上的“X似地”在用频上还是很低,更多使用的仍是“X似的”,而且从语感上也不如“X似的”易被接受。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推测在非状语句位上使用“X似地”,更大的可能是一种泛化机制的作用结果,亦即,将“X似地”置于非状语句位是说话人或者说表达者的随机性的无意使用,而并非是对“X似地”使用规则的有意遵循。换言之,“X似地”用于非状语句位是言语行为上带有随意色彩的类推泛化,我们无法看出其中存在什么样的规律性或者理据性。

故此,我们的看法仍然是:“似地”与“似的”并无迫切的区分需要,也不存在充足的区分理由,“似地”最恰当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其视为“似的”的书写异体或者说书写变体。还有一个简单的旁证:如果不看书写形式,只从语音表达层面辨析,“似地”其实根本无法与“似的”相区别,因为凡“X似地”也都可以用“X似的”,而“似地”“似的”语音上又完全一样。

六、结语

以上讨论了“似的”与“似地”的分合问题。从黏附对象X的性质特征、“X似地”的句法表现、“X似地”的语义表达三方面看,“似的”与“似地”非常接近,并无明显的实质性差异。表达中,凡是能用“似地”的地方均能用“似的”,反之则不然。“似的”对于“似地”表现出一种功能上的包孕关系。

“似地”脱胎于状语句位上的“似的”,其产生深受“的”“地”分工的影响。“X似地VP”根本上其实是“X似的地VP”中“似的”的“的”和状语标记“地”语音并合后书写形态上的一种选择结果。这也就可以用来说明长久以来“似地”何以基本只是限于状语句位。到现、当代汉语阶段,受类推泛化机制的作用和影响,“X似地”开始不再限于状语句位,“似地”的活动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但这无法用来证明“似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助词。所以说,将“似的”与“似地”相区分,给予“似地”独立助词地位的做法实际上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似有为了区分而区分之嫌,并无助于问题的清晰解决。我们倾向采取简单处理,“似的/似地”是一个助词,“似地”只是“似的”的一种有条件的变异:当“X似的”充当定语或者进行静态描摹时,“似的”不能变异为“似地”;当“X似的”充当状语并进行动态描摹时,“似的”最容易变异为“似地”;而当“X似的”充当定语、状语外其他句法成分并进行动态描摹时,现当代汉语中“似的”似乎已经可以变异为“似地”,但表达上的语感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1]胡承佼.现代汉语叠加式描摹结构探析[J].汉语学习,2014(3):33-42.

[2]胡承佼.描摹结构“X样”的功能表达与叠合动因[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1):75-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颜红波.“似地”应改为“似的”[J].小学教学参考,1998(3):20.

[5]樊朝野.“似的”不应写作“似地”[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1(10):40.

[6]宁廷德.也说“似的”与“似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7):65-66.

[7]董锋.“似的”与“似地”[J].汉字文化,2003(3):65.

[8]龙海平.也说“似的”与“似地”[J].现代语文,2007 (7):40-41.

[9]朱俊阳.“似的”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346-353.

[10]吕叔湘.吕叔湘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33.

[11]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5.

Division and Unification of Shide and Shi’de

HU Chengjiao,PAN Xiaojun
(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

Both shide(in Chinese“似的”)and shi’de(in Chinese“似地”)can be regarded as auxiliary words in Modern Chinese.But in terms of grammatical function,the later is subsumed by the former,with the latter being a variant of the former in some specific conditions.Shi’de was developed from shide that usually occupies the adverbial position in the sentence,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word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division of de(in Chinese“的”)and’de(in Chinese“地”).And the use of shi’de in non-adverbial position resulted from the mechanism of generalization.

shide(in Chinese“似的”);shi’de(in Chinese“似的”);division and unification;the subsuming relation

H146.3

A

1009-2463(2015)06-0084-07

2015-07-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YY032:《汉语单音节多功能副词的语义地图模型研究》);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257:《标记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描摹助词研究》)

胡承佼(1979-),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潘晓军(1982-),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句法形容词语句
认识形容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我喜欢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
形容词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