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哈尼族传统农业及当代价值*

2015-12-17

关键词:哈尼族村寨梯田

李 权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论哈尼族传统农业及当代价值*

李 权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农业文明的奇迹,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五点一线为立体空间布局,多样化、多层次性、梯度性的生产结构,代际代内公平为特点的传统农业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优秀成分并传承下去对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最低限度来看,对哈尼族反思自身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哈尼族应该继承哈尼先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正确对待传统,科学应对当代哈尼族面临的生态问题、居住环境问题。

哈尼族;传统农业;价值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农业问题是绕不开的话题。哈尼族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奇迹——以梯田为核心的传统农业,但是,在现代化的当代形塑中,哈尼族传统农业生产逐渐离世人远去,面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主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汲取其营养以启迪当代。

一、哈尼族传统农业的特点

哈尼先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山顶—森林—村寨—梯田—河流”五点一线为立体空间布局,多样化、梯度性和多层次性生产结构,代内代际公平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哈尼族传统农业特点的形成在当代社会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过程反映的是哈尼先人适应自然条件、改造环境的历史过程,所蕴含的生态农业资源营养了当代生态农业的塑造。

(一)“山顶—森林—村寨—梯田—河流”五点一线的立体空间布局

哈尼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以“山顶—森林—村寨—梯田—河流”五点一线立体空间布局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所形成的空间布局特点契合了当代生态农业空间布局的主流要求。走进哈尼族的生存环境就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哈尼族大部分的村落都坐落在半山区,村寨后方是原始森林,村头总会有清澈的自然水供人们和家畜饮用,而村落旁边总会有小溪在流淌,村寨下方是鱼塘或者梯田,梯田下方就是河流。哈尼人传统农业立体空间布局的形成契合了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主流,即既要满足生产需求,又要满足生态能力的要求。生态经济学基本概念就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间的相互作用”[1],其主旨就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间的可持续发展,并认为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交互系统。哈尼先人很早就懂得了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道理,构建了“山顶—森林—村寨—梯田—河流”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研究者描述道:“哈尼族在生产劳动中对生态体会出了整体系统性的思想,构建起了‘森林—江河—村寨—梯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四位一体的生态系统。”[2]117在“山顶—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系统中,哈尼人用自然的馈赠,因势利导,一方面从河流中汲取水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从森林中汇聚的水资源,结合从高到低的地势,把村寨安置在半山区,并在村寨下方进行劳动和生产,其中就有梯田、鱼塘等,最后流入低处的河流,并通过水循环系统和光合作用不断地为哈尼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哈尼族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生产生活,延续了几千年,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奇迹。哈尼族传统农业立体空间布局“反映了人类农业生产在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产资源的状况,是了解农作物种类、结构、分布特征的重要信息,也是进行作物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依据”[3]12,反映了哈尼先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历史。

(二)多样化、梯度性、多层次性的生产结构

哈尼人在创造五位一体立体空间为特点的传统农业布局的同时,塑造了与“山顶—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多样化、梯度性、多层次性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契合了当代生态农业与自然、地理等相适应的主流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自身无法克服的吃、穿、住、行问题,然后才是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等。哈尼人为了延续和生存,必须向自然界索取人类必需的物质产品,并创造适合于民族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整个哀牢山区的范围来看,哈尼族村寨后面的大山、森林,村寨上方的‘昂玛’神林以及村寨下方的层层梯田、林地和河流等,构成了哈尼族村寨景观的外围景观单元,它们是哈尼族村寨景观的最外层,也是哈尼族生存空间的大环境。”[4]56哈尼人正是以上述空间布局为基点,分别向森林、江河等索取人们必需的物质产品,形成了具有多样化、梯度性、多层次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哈尼人看来,人们所必需的物质产品是自然界对人类的馈赠,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依据地势的垂直分布,以水为核心分别向森林、江河、梯田适度索取人们的物质需求,呈现了哈尼人农业活动的梯度性特点;哈尼人在索取生活必需品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过度开发和使用,以狩猎为例,哈尼人在狩猎过程中总是遵循着两个原则即保护幼小和不赶尽杀绝,以便于来年的狩猎,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使哈尼人的农业生产呈现了多样性;以哈尼梯田为例,哈尼梯田不仅是水稻生产的基地,同时也是鱼的主要产地,因此,“哈尼族梯田传统的稻禽鱼共生系统和混合作业的复合经营模式,不仅反映了土地集约型的生态经济模式,而且证实了梯田经营复合型生态系统特有的抗病虫害生态功能,充分显示了梯田生物多样性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稳定的生态系统”[5]47。多样性、梯度性、多层次性特点的形成与哈尼族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联系,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反映了哈尼族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代内代际公平的农业生产功能

从功能意义的角度来看,哈尼族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既满足了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满足了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哈尼族传统农业代际代内公平的生产特点,也是哈尼族传统农业较为明显的特点,反映了哈尼族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契合了当代生态农业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流诉求。哈尼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处可见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痕迹,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如下:其一,从梯田用水来看,由于梯田是从上而下的层级分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梯田都属于一个家庭,因此,哈尼人在用水方面,首先就从梯田的源头进行分水,其具体做法是根据灌溉数量,用木头或者木板隔开等量水,使其流入自家的梯田,如果是灌溉相距甚远的不同家庭的梯田,则在汲取河水的源头中就会让多余的水顺河流而下,哈尼人正是运用这些方法保证了不同梯田使用者的公平正义。其二,从食物分配结果来看,哈尼人始终贯穿着平均分配的原则,体现在两个事件中:第一个事件就是当哈尼人在捕猎中得到食物的时候,总会等量分给其他人:“捕获到大的猎物,人们汇聚到适中的地点铺开枝叶,将猎物剥皮,按狩猎参与人数均分。先割下一只腿,赐给第一枪击中猎物或捕获该野兽的猎手,以示奖励,有的以头作奖品。如果是被猎狗捕获,这一份奖品也就属于它。有的将猎肉平均多分一份,这一份和头、皮共同奖给猎物捕获者。若不参加狩猎的人无意中遇到正在分配猎物,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按哈尼族‘上山狩猎,见者有份’的传统狩猎规距,也增加一份分给过路的人。”[6]4另外一件事就是哈尼人在“苦扎扎”节中,总会宰一头牛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以此,一方面显示了代内公平,另一方面以此教育下一代继承公平的分配观。其三,哈尼人无论是在采集狩猎中,还是梯田耕种中,或是获取房屋建造材料、衣物材料等过程中,总会根据自然生长的属性,依据不同生物的特点,会为其他人留一份或者为将来打算,保证同时代人的公平和代际公平。哈尼族正是通过农业生产的这些细节,保证了代际代内的公平正义,也保证了哈尼族的延续和发展。

二、哈尼族传统农业的形成因素

哈尼族传统农业特点的形成是哈尼人长期劳动的结果,其形成离不开哈尼人的传统世界观、哈尼人的迁徙历史、哈尼族梯田系统,构成了哈尼族传统农业形成因素。

(一)传统世界观:哈尼族传统农业形成的思想因素

哈尼族传统农业的形成离不开哈尼族在形成过程中所坚守的思想资源。在哈尼人的传说中,世界是由人、神、鬼、自然四要素有机统一的完整世界,其中,人、神、鬼、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哈尼族传统世界观是哈尼族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的根本看法,这一世界观是神、自然、人和鬼相统一的世界观。对于哈尼人来说,世界是由神、自然、人和鬼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7]78“对于哈尼祖先来说,世界由神、自然、人和鬼构成。构成世界的神、自然、人和鬼之间的关系怎样呢?在对神的系谱、人的系谱和动植物系谱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7]79人天生并不具备对世界认识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人在劳动过程中随着生产经验的累积会逐渐形成一定的认知体系,并传给下一代,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形塑人们的行为或者指导实践。哈尼人正是在传统世界观的指引下进行劳动,并对身边的山川、河流等在适应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改造,形成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二)哈尼族迁徙史:哈尼族传统农业形成的历史因素

哈尼族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其迁徙历史具有紧密联系。依据权威资料显示,哈尼人祖先与古羌人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哈尼族传统农业的生成并不是在古羌人时代就形成,而是在迁徙过程中同自然的斗争、同异族入侵的斗争、同适应当时劳动的地理环境等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哈尼族迁徙史构成了传统农业形成的历史因素。在哈尼族传说中,哈尼人来自一个叫“奴玛阿美”的地方,而后逐渐南迁,曾有段历史居住在一个叫“谷哈”的地方,但受到异族或者猛兽或者鬼的入侵,哈尼人集体决定继续南迁,先南迁的人开路,而后一部分继续南迁,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首先南迁的人已经到达了今天的越南海防、缅甸等地区,而后迁徙的哈尼人则散居在今天的中国,集中居住在今天的哀牢山。“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人’相互交错杂居。后因遭受其他民族的侵扰,分路南下散居各地。”[8]哈尼人的迁徙历史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原先居住的地方,但是哈尼先人在迁徙过程中并未忘却祖先积累的经验,他们利用哈尼人的集体记忆,为了生存和发展,面对陌生和艰苦的环境,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创造了哈尼族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三)梯田系统:哈尼族传统农业的集中体现

环顾当今世界,梯田并不仅哈尼人独有,但以整个民族形态把梯田作为生产的主要产地、生活支柱来源、对梯田有着如此深厚感情并创造伟大奇迹的恐怕很少,梯田系统构成了哈尼族传统农业的集中体现。“哈尼人把其他民族建造城市的精力和梦想都用来建造梯田了。……哈尼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民族。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梯田,是哈尼族的特长和千年的传统。在西南高原之上,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的梯田。梯田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凝结着哈尼族悠久漫长的历史,沉淀着丰厚广博的文化,维系着复杂多样的生活。”[9]181-182哈尼人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梯田,一方面是因为梯田是哈尼人唯一的生产生活来源,另一方面是因为地理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21世纪之前,80岁以上的大部分老人长年累月地围绕着梯田,并且从未穿过一双布鞋,是他们的坚守和努力维系了哈尼族的梯田系统,并进而维系了哈尼族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哈尼人对梯田的感情不仅体现在传说故事中,而且还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中。哈尼人对于梯田的理解不仅有着梯田守护神,而且每逢插秧、犁田、收割都有着一整套规矩,总要感恩梯田赐予哈尼人的一切,因此,如果说哈尼人“山顶—森林—村寨—梯田—河流”构成了哈尼族传统农业空间布局最为明显的特点的话,那么哈尼族梯田系统则是哈尼族传统农业的集中体现,也是哈尼族传统农业形成的基础。

三、哈尼族传统农业的当代价值

随着时代变迁,哈尼族传统农业的具体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哈尼族传统农业所蕴含的合理内核和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全世界的眼光,对当代生态农业的塑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共生共存共发展:哈尼族传统农业当代价值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当代的人们不得不面对农业生产与人、与动物、与自然等相分离带来的痛苦,以农田土壤污染为例,“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舌尖上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已到了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刻”[10]1。哈尼族传统农业空间布局和生产结构特点所蕴含的人、动物、自然三位一体共生共存共发展的整体系统理念为当代生态农业的构建给予了启示。在哈尼人的世界观中,存在于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存在的理由和发展规律,人作为存在于世界的一体应该熟悉它们的习性并依据它们的属性来获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哈尼人在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过程中总会通过祭祀的方式先向自然界询问,比如:哈尼人在开垦新的梯田或者新的坡地的时候,就会先在田头或者地头祭祀,如果出现不太好的预示则放弃开垦;在哈尼人与动物关系上,每当狩猎之前,总会向有经验的老人或者“莫比”询问是否适于打猎的事宜,当出现动物袭击人类事件的时候,哈尼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躲避,第二步就是通过祭祀协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哈尼人在对待燕子的态度和方式上,哈尼人认为燕子是吉祥物,如果燕子在谁家的屋梁上搭窝居住,则福气就会到来,并在哈尼人的观念中,燕子是绝对不能作为打猎的对象,并不能吃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哈尼人并未把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而是认为人应该立足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发展。哈尼人聚居于半山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此环境下哈尼人深刻体验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意识到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哈尼人把世界作为整体、把人与自然视为统一整体并同自然共生共存共发展。这一朴素的自然观一直贯穿于哈尼人千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中,构成了哈尼族传统农业的自然观基础,也向世人展示了共生共存共发展的重要性。

(二)和睦平等:哈尼族传统农业当代价值之二

哈尼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人要活下去必须同自然等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哈尼人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奉行的是和睦相处、团结平等的原则,并强调婚姻和孝的重要性,契合了当代生态农业对人际关系的诉求。比如:在哈尼人的婚姻观念中认为,只要你没有结过婚,一旦死后入土都是以小孩的标准来对待,一旦你结过婚,无论年龄大小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再如在孝的理念中,无论你的官阶或者财富有多少,都一律按照辈分来论资排辈等。因为:其一,哈尼人祖先原本居住在青、甘、藏高原一代,也曾出现过一段定居的历史,但是由于异族入侵,迫使哈尼人不得不继续南迁,哈尼人在斗争过程中发现一旦族内成员之间相互不公平,则可能导致战斗力的降低。另外,在斗争过程中发现如果不关注种的繁衍,则民族的延续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哈尼人在迁徙过程中意识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仅要实现代内公平,而且还要延续种的繁衍。其二,哈尼人在与猛兽、自然斗争过程中发现人的力量在自然和猛兽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唯有团结起来一致对抗,人的存在和发展才有机会,而团结的基础是公平。其三,哈尼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吃、穿、住、行问题,而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唯有共同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则平均分配产品成为可能,因此,哈尼人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吃、穿、住、行问题需要公平分配,另外,哈尼人为了种的繁衍,不得不考虑代际公平问题,因此,和睦平等构成了哈尼族传统农业所体现的核心精神,这也是当代生态农业文明需要汲取的传统资源。

(三)和谐梦想:哈尼族传统农业当代价值之三

无论是哈尼族传统农业的布局特点,还是生产结构特点和代际代内公平特点都诉说了哈尼族的和谐梦想,而和谐是当代生态农业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契合当代生态农业的价值诉求。哈尼族是个多磨难的民族,在哈尼族的集体记忆中,从一开始就是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受到来自异族的入侵和骚扰、不断地受到猛兽的袭击、不断地遭受自然灾害、不断地同自然斗争、不断地适应陌生环境的过程。“哈尼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富于负重忍让精神和创造力的民族。汉晋之际确立父权制社会初期,就在滇东北滇西北及滇中腹地的稻作农耕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曾一度出现稳定、富庶的社会局面……然而,值得再三提及的是,哈尼族从翻开历史的第一页起,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被动地位。在滇中腹地定居不过数百年,便遭受异族的频繁侵扰。为了寻求适宜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理想王国’,又开始艰辛的南迁活动。”[11]90-91尽管哈尼人历经磨难,也曾遭受过自然和异族对其不公的待遇,但是哈尼人并未去更多地计较民族和个人的得失,从未放弃过对和谐世界的追求,以悲天悯人的心情、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超然的态度在改造着自然、顺应着自然、繁衍生息和看着这个世界,仿佛人类的任何俗世与其没有任何关系,哈尼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传统农业奇迹,向人们诉说了和谐的梦想。而环顾当今世界的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过程更多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破坏、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损害,当人们对和谐的渴望成为一种奢求的时候,哈尼族传统农业所蕴含的和谐梦想给予了当代生态农业发展一些启示。

(四)多样化立体式生产:哈尼族传统农业当代价值之四

随着当代农业推广,单一性生产和生物食物链断裂成为当代农业生产需要克服的难题,而哈尼族传统农业多样化、梯度性、多层次性生产特点契合现代农业生产诉求,因此,哈尼族传统农业多样化立体式生产是当代价值之一。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引导下,当代农业生产更多体现了生产的单一性和快速性,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导致了食物的营养不足和食物链的破坏,而哈尼族传统农业多样化立体式生产一方面不仅保证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使食物具有充分营养,为人类汲取能量提供了多样化营养元素,另一方面保证了食物链的连续性,保护了生态平衡,而且通过多样化立体式生产保证了经济来源的多元性。哈尼族传统农业多样化立体式生产对生态、人体营养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挖掘并弘扬。

[1]COMMOM M,STAGL S.生态经济学引论[M].金志农,余发新,吴伟萍,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2]杨勇.哈尼族梯田生态文化探析[J].农业考古,2013 (4):117-120.

[3]吴文斌,杨鹏,李正国,等.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1):12-19.

[4]邹辉,尹绍亭.哈尼族村寨的空间文化造势及其环境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 (6):55-58.

[5]袁爱莉,黄绍文.云南哈尼族梯田稻禽鱼共生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J].学术探索,2011(2):42-47.

[6]黄绍文,王晏.从人类生态学的视角看哈尼族的采集与狩猎[J].红河学院学报,2009,7(6):1-5.

[7]李少军.哈尼族传统世界观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78-82.

[8]毛佑全,李期博.哈尼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5.

[9]汪力娟.千锤万击塑深山——云南哈尼族梯田文化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181-185.

[10]陈印军,方琳娜,杨俊彦.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4):1-5.

[11]毛佑全.哈尼族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1989(5):85-91.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f the Hani Nationality and Its Modern Value

LI Quan
(School of Marxism,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People of the Hani nationality have made a miracle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their long history of productive labor,creating a unique form of production arrangement——Five Points and One Line,a diversified,multilevel and linear production structure,a typ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fairness between generations,and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deeply rooted in their agriculture an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o study and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f the Hani people,and the minimum point of view,for the Hani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ir own.They need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ir ancestors,hold a right view toward their traditions,and straighten ou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y are facing now in a scientific way.

the Hani nationality;traditional agriculture;value

Q988

A

1009-2463(2015)06-0010-05

2015-06-2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QN2014004:《哈尼族民生建设与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李 权(1982-)男,云南红河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哈尼族村寨梯田
甘肃梯田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学校您好
龙脊梯田
锅巴粥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