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宫制度考辨
2015-12-17束保成
束 保 成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宋代东宫制度考辨
束 保 成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宋代东宫权力的削减是伴随着宋代皇权发展而来的,东宫官职的阶官化、东宫率府的失职表明宋代皇权专制主义的产生。应从整个宋代制度的核心层面着手,来探寻宋代东宫制度变化的深意。
关键词:东宫;阶官化;率府;射堂;议事堂;皇权专制
一、东宫僚属的官失其职
唐代在东宫僚属的配置上可谓面面俱到,宛如“小朝廷”。但到了宋代,由于皇权的发展,东宫权力较之唐代大为削减,仅仅保留皇太子的地位而已。有论者将其定义为宋代东宫属官多兼职,似有不妥,应为宋代东宫官职的阶官化。《宋会要辑稿》: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宾客、詹事、左、右庶子、中允、中舍、谕德、赞善、洗马、家令、率更令,皆缘旧制除授而无职司。惟建储闱,即置三少、宾客、詹事、庶子、谕德、中舍、舍人[1]2545。
这里所说的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少保所指的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即为三师、三少。宋代虽然承袭唐代,将东宫官职全部继承下来,但东宫官员同样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官失其职从而官失其制。 从《唐六典》所记东宫官员的职能来看,唐代储君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处理政务都有一套专业的机构与流程[2]661-702,而宋代东宫虽然名义上在官员配置上绝大多数沿袭了唐制,但就其职能上说基本沦为虚衔,即成为阶官,按北宋前期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宾客、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太子中舍、太子洗马等为文臣阶官,元丰改制后,三师三少为荣誉加衔,而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赞善大夫、太子中舍以及太子洗马等均改为通直郎。对于东宫的主管机构则另设官职主管,例如太子左右春坊,北宋初设立勾当左右春坊事主管春坊事务,神宗时又设立管勾左右春坊事,徽宗时期又在管勾左右春坊事之上设提举左右春坊事,从而使春坊司的官员配置更加复杂,即便是元丰改制之后,也没有恢复唐代的局面,而南宋也为了避高宗之讳,将勾当改为主管左右春坊事。宋代东宫官职差遣分离的结果也使人们对官职的认识产生混乱,《容斋三笔》里就记载了一段士大夫将太子中舍错认为中书舍人的谬误:
官制未改之前,初升朝官,有出身人为太子中允,无出身人为太子中舍,皆今通直郎也。近时士大夫或不能晓,乃称中书舍人曰为中舍,殊可笑云。苏子美在进奏院,会馆职,有中舍者,欲预席。子美曰:“乐中既无筝、琶、筚、笛,坐上安有国、舍、虞、比。”国谓国子博士,舍谓中舍,虞谓虞部,比谓比部员外、郎中,皆任子官也[3]。
宋代东宫还设有侍讲、侍读等官,实则为宋代东宫的职事官,宋英宗治平三年始置讲读官为皇太子讲读经、史,为北宋东宫里唯一有职掌的官员。到了南宋,东宫官员的职掌又有了重大的变化,即为太子詹事等官的供职,《宋会要辑稿》记载:
乾道七年四月九日,诏:“太子詹事、庶子、谕德除假日外,并轮日入宫,依时出,仍随日供故事。”上谓宰执曰:“太子詹事既无职事,可轮日入宫,依时出。”梁克家奏曰:“除讲读官外,庶子、谕德亦无事。”上曰:“与詹事通轮可。”克家又奏:“莫济今欲轮日供故事,以便皇太子观览。”上曰:“甚善”[1] 2548。
南宋乾道七年后,太子詹事、庶子、谕德等官虽然没有完全恢复唐时的职能,但也同讲读官一样,获得了陪侍太子、讲读经史的职责。总之,在宋代皇权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宋代东宫已失去唐时“小朝廷”的风采,宋代东宫官员的官失其职正是其典型的表现。
二、东宫兵权的丧失
唐代设东宫十率,即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率府。各率府设率府率、副率等官,如上章所说唐代东宫十率受太子詹事管辖。关于十率府的由来,《文献通考》有详尽记载[4]。唐代东宫十率作为东宫禁卫,掌东宫仪仗和东宫警卫之职。但就其职能又分为三类:其一,太子左右卫和左右司御率府作为皇太子出行之仪卫;其二,太子左右清道掌东宫昼夜巡警,左右监门掌东宫诸门禁卫,二者均为东宫警戒之职;其三,太子左右内率府职同唐代左右千牛卫,掌宿卫侍从,属于皇太子的贴身警卫[2]716,720。
到了宋代,由于三衙制度的发展,兵权全部集中于皇帝,东宫十率已基本失去其职能,在《宋史》中只有其关于“皇太子卤簿”的记载[5]3451-3455。而且十率府的府率、副率等官职仅仅作为官员的除授或责降,授予的官员共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室、一类是外臣。宗室除授率府官的用意和宗室除环卫一样,《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己卯,左屯卫将军允言坐称疾不朝,降太子左卫率;大中祥符三年夏四月辛亥,左屯卫将军允言坐狂率责授太子左卫副率[5]140,143。此条即为宗室责降率府官;以及绍兴二十年,光宗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5]693。这里所不同的是,在南宋时,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和副率属于环卫官。而对于外臣除授率府官,多半是用于责降,例如开宝元年秋七月,坊州刺史李怀节坐强市部民物,责左卫率府率[5]27;至道二年九月,会州观察使、环庆副都部署田绍斌贬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虢州安置[5]100。此二人均是因为过错而被贬为率府官。因此,宋代的率府官只是用于除官,而不掌率府兵及率府职事,而且宋代的东宫也不再设置率府司,这也是宋代储君不掌兵权的真正缘由。
三、东宫射堂的设置
对于宋代储君的教育与培养,学界多局限于宋代的“文治”而忽视了宋代对储君“武艺”的培养。
其一,“资善堂”虽然创立和全盛于北宋,但南宋时依然有关于“资善堂”的记载,《玉海》中即有关于“绍兴资善堂”的记载:绍兴五年五月八日辛已诏择日除防御使(孝宗旧官)为节度使,封国出就,就资善堂听读[6]2969。因此,南宋初期高宗就为当时的孝宗设立资善堂作为学习所在,也为北宋家法的延续。
其二,两宋以来,虽然朝廷一向推崇“文治”,以杜绝五代以来国家动乱的根由,但没有因此放松对储君“武功”的培育,东宫射堂的创设就是很好的例证。同“资善堂”一样,“射堂”也经历了两宋的发展,从最开始的“继照堂”到后来更名为“继圣堂”,再到最后“东宫射堂”的确立。“继照堂”最初是太宗为当时的储君真宗而设,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在开封府廨东。真宗尹京府日,太宗命创射堂习射。……祥符三年,闰二月二十四日甲戌,诏曰:“朕顷在储闱,久厘京邑,仰承训导,幸底密宁。爰就公庭,载营完址,俾因听讼之暇,用为习射之仪。入纂邦基,载移星律,乘青阳之布令,拥法从以来临。感庆兼深,惠赉胥洽。式徇宰司之议,易兹题榜之名。庶增焕于黄图,永流芳于元一作婴。圃。其开封府旧射堂宜名曰继照堂。”是日,设帟张乐,许士庶游观三日。麻温其进“继照堂颂”[1]7352。
景祐元年,仁宗将“继照堂”更名为“继圣堂”,用于缅怀真宗皇帝。“射堂”之名的正式确立是在南宋孝宗时期,《玉海》中“淳熙东宫射堂”条记载:
淳熙二年夏始创射堂为游艺之所,圃中所荣观玉渊清赏等堂,凤山楼皆宴息之地。(景定东宫堂名凝华)晋成帝纪常欲于后园作射堂,计用四十金,以劳费而止[6]2971。
因此,两宋以来对于储君的培养不仅有文化上的教育,还有武艺上的培育。北宋承袭五代而来,加之北宋初期国家尚未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因此不可能完全忽视对储君“武功”的教导。而南宋时刻面临外族入侵,对武力的认识较之北宋无不及。所以,对于宋代储君的教育研究不能仅局限在“资善堂”上。
四、宋代储君的参政议政
北宋是经历五代战乱而来,因此宋代皇帝的权力较之以前更为强大,在皇权高度集中的环境下,太子参政议政则受到很大的限制,如前文中提到的东宫僚属的阶官化和东宫十率的失职无一不是为了限制东宫的权力。但皇太子毕竟是国家权力的继承人,不能不培养其处理国家政务的能力,因此两宋以来,对于储君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为太子担任京尹;二是“议事堂”的创立。
北宋的开封作为国家都城之所在,对于地方长官的选任可谓慎之又慎,用储君作为京尹不仅能培养储君处理政务的能力,更是基于都城安全的考虑。据史料记载:太宗、真宗以及钦宗都曾担任过开封府尹的职务,特别是真宗任开封府尹时间较长,且在职任上有所作为。东宫任京尹主要只是名义上的挂职,实际主管京城事务的为权知开封府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对权知开封府事有所记载:
太宗自京尹嗣位,秦王继之,秦王败,但命近臣权知开封。百余年间,非东宫亲王,不去权字,意谓尹京师,祖宗曾为之,故人臣不敢居[7]。
陆游的此段记载明确展示了储君任京尹的史实,然而,储君在京尹的职任上学习的只是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储君只有另外渠道学习与获得,“议事堂”的创立为储君学习处理国家事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议事堂”创立于南宋孝宗时期,是为当时的太子光宗赵惇所设,据《玉海》记载:
淳熙十四年十一月己亥,诏皇太子参决庶务,先是学士洪适入对,言天禧资善之诏可举行也。至是诏右相周必大讨论资善堂兴礼,必大奏天禧时仁宗尚幼,始见辅臣恐不可用,西晋有宣猷堂,今作议事堂可也。十五年正月二日戊戌,必大请上御廷和殿,令宰执奏事毕,然后过堂议事,先是有诏东内门司改充议事堂,太子隔日与宰执相见议事,九日乙己又诏每御朝令皇太子侍立[6]2971。
“议事堂”的创立使储君能够更好地参决国家事务,为登基以后处理政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北宋承袭唐末和五代的战乱而来,国家在许多政治制度上与唐代有所不同,皇权的集中必然导致东宫权力的削减,官职差遣分离制的实行使东宫官职的阶官化;三衙制度的创立使东宫失去了其统兵的权力;宋代“文治”的推行,但没有放松储君的教育,产生了文武并重的局面;对储君的参政议政上又有诸多的限制。究其根由,宋代东宫制度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稳定而设,瓦解了东宫“小朝廷”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的权力更为统一,政令的推行更为顺畅。宋朝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皇权的措施,是两宋能够维系三百年,虽有外患但无内忧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李林甫.唐六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洪迈.容斋随笔[M]. 北京:中华书局,2005:617.
[4]马端临.文献通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6:547-548.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王应麟.玉海[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7]陆游.老学庵笔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39.
责任编校:徐希军
On the Heir Apparent Palace System of the Song Dynasty
SHU Bao-cheng
(History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Anhui, 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owth of the emperor’s power, the heir apparent palace last its power gradu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official ranking systems and the delinquency of governments indicate the appearance of autocracy of the Song Dynasty. We need to take systems as the core and find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ystem change.
Key words:heir apparent palace; official ranking; autocracy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4-0100-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4.024
作者简介:束保成,男,安徽宁国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1-09
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2:5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820.125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