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优化策略探析

2015-12-17葛巧玉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育

葛巧玉

(广东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优化策略探析

葛巧玉

(广东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高校通识教育是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在高校教学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立足于我国现实的社会环境,理性思考通识课程教育教学的必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通识课程教育,合理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通识课程教育实效性,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优化。

通识课程;教学优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概念,通识教育的界定有多种,笔者倾向于认为它是缩小各专业和各领域的差别,培育共同话语、达成一致,重视人的综合素养,使受教育者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担当负责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通识教育是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专业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按照赫钦斯的观点,“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人,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文化语言。而更重要的是,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1]而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的培养,并最终让学生对世界有一个整体通达的认识和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目标,实现的核心问题是要优化通识教学课程。通识课程教学优化策略如下:

1 制度保障措施是前提

通识教育的有效、深入开展需要有健全的保障制度和各项措施保证。主要体现在:

1.1 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机构的高校很少,许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评价、督导等具体工作由二级院系来负责,通常只是将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理念、目标渗透到课程中去,不能保证通识教育的效果,有的高校通识教育只是流于形式,管理层面上重视不够。因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管理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指导中心,全面负责设置通识课程、监督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指导学生选课等方面的工作。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管理方面的模式值得推广。复旦设立了独立的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并且成立专题网站提供讨论通识教育平台,还编辑出版《复旦通识教育》专刊,发表通识教育方面的文章,供师生交流、借鉴。此外,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1.2 保障通识课程教学的经费投入

充足的教学经费是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的先决条件。但实际情况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既没有享受专业课特有的固定经费保障,也不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有教育部文件规定的政策待遇,所以在经费投入方面常常陷入尴尬境地。鉴于通识课程目前在高校的地位,一些高校也在逐步重视这一问题,较早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校,在经费投入方面也探讨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划拨新开设课程和旧课设置的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依据选课的学生人数给予一定资助;主讲教师授课课酬的补助等措施,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开设通识课程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提高了通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 课程体系构建是核心

课程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需要把专业教学与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等因素统筹兼顾,避免课程结构失衡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基础性和综合性是通

识课程内容选择考虑的首要问题。

2.1 树立正确的通识课程理念

目前,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课程设置有因人设课、因课找人现象,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注重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欲提供“人人必学之通透基本学问”的通识教育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被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三是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单一,以填鸭式的讲授为主。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制定课程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

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应秉承“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塑造人格、拓展视野、提高素质”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健全的人格、较好的文化素养等素质的培养。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拥有人文、社会和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具备辩证思维、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和适应社会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2.2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通识教育所开设的具体课程应该有利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拥有终身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善于沟通交流和实践、敢于创新以及适应社会等综合能力的人才。为此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渗透性原则。渗透在这里的意思是指通识课程中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之间的渗透,也指学生在受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怀特海所指出的,“古典语言的最大优点是:使人的心灵同时受到各种伟大思想的熏陶。德高望重的希腊罗马的学者著作,在学生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我们有些人,至今仍然记得,在学生时代,是怎样分析卢克莱修《关于宇宙性质的思考》的,又是怎样评述叙拉古战役的成败的。”[2]怀特海的论述的字里行间,体现了学科之间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独立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的独立性体现在其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系统方面。对于学生而言,通识课程的独立性体现在全面考虑学生个体的爱好和优势来选择课程。对于课程设置的管理者而言,一方面需要兼顾通过开设新课程来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社会暂时或短期的需要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不能患短视症,过多地关注社会的短期需要;学生选课也不能单一地去迎合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不要单纯为选择的职业的需求,更不能凑热闹追时尚,要搞清楚自己爱好、特长和优势以及专业需要适宜于干什么,再决定学什么课程,避免短视症或急功近利。

3)综合性、全面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要对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组织安排,给学生提供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学生能从课程中学习到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4)时代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应体现时代性,能准确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总结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以便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2.3 通识课程的结构:

我国大学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这三种方式,通常还明确规定文科类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理工科学生要选修一定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文理科学生要均衡选择艺术类课程。从现行实施的情况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大块。其中公共必修课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包括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已比较完备。而通识选修课是由学校自主确定,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需要自行安排。因此,这里所讲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着重点是设置通识选修课。所谓必修课是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而且对必修课程一般有教务处做统一的要求和安排。选修课大多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限选课是介于必修课和自选课之间,指学校或院系对学生学习的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单指通识课程而言,课程结构的模式一般依据课程类别分为“指定选修通识课”和“任意选修通识课”两种类别,其中指定选修通识课编入学校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由开课学院或单位选派教师授课;任意选修通识课是由具有开课资格的教师向通识教育中心申请开设的课程,该类课程不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列入学校任意选修通识课课程库,由申请开课的人员授课。

3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根本

3.1 师资队伍的组建

要保证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工作。通识课程本身的教学特点决定了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的条件是:学术底蕴深厚,视野开阔,教学经验丰富。

3.1.1 制定新进教师标准,做好通识课程教师的聘任选拔

组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工作是引进通识课程教师。新进教师的标准,既要考虑到通识

课程本身的特点在于“通”,更要考虑到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是:深厚的学术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的视野、热爱教学工作、娴熟的教学技巧。选拔教师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同行推荐、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公开试讲让专家和学生共同挑选等方式。总之,要让那些真正胜任通识课程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此外,担任通识课程的教师,各高校可以不受本校师资资源的限制,可以和其他高校做到资源共享,也可以引进和利用社会上的优秀人才。

3.2.2 注重通识课程教师的梯队建设,确保通识教育的持续展开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既要提倡知名教授开设通识课程,又要培养新生力量,要把优秀的年轻骨干教师也吸收到通识教育的队伍中来。各高校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从校内外、境内外甚至海内外优秀通识课程教师那里学习经验技巧,以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知识结构上来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应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的优秀教师,这样便于教师在实施教学模式时开展课研组模式和平行教学、交替教学相结合,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起来,实现教学经验互补和资源共享,改善教师个人的认知结构,使得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具综合性。

3.2.3 建立通识课程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提升通识教育质量

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高通识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开设讲座,邀请通识教育专家给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进行专题介绍,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学科意识,找到个人能力、优势与通识教育的结合点;参加学术交流会,增强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通识课程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培训制度,通过专门培训,提高通识教育教师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此外,各高校可以适当地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做出倾斜政策,使通识教师引以为自豪,确保教师更加专注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

3.2 师资队伍的管理

教师是通识课程教学的主体,如何对教师教学的一系列程序进行管理,会对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该制定有效的教师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让每位教师了解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和树立通识教育意识和理念;二是建立对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为了以教学促进科研,规定科研工作量,定期检查完成情况。三是建立教师考评和奖励制度。校方要基于通识课程教学规模大,教师在备课、查阅资料、辅导学生、批阅作业等方面要比一般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为调动通识课程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建立针对通识课程教师的专门教学评价和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开展通识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

4 学生内化是体现

通识教育课程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需要学生主观上高度重视,积极学习、消化、吸收、感悟教师所传授的通识课程教育知识。

4.1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保证通识教育有效教学的基础

高校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教育学生成为有健康人格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一句话,高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要保证学习效果,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一要涵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二要强调学生要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专项管理制度。学生忽视通识课程是各高校通识课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学生选学通识课程只是为了修够学分。从选课、上课、考核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良好的制度下养成一种学习自觉。

4.2 学生要重视喜爱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

优化高校通识课程教学,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是关键一环。学生既要内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学生知道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方法路径,知道学好通识教育课程的方法路径,也归属通识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当代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并且喜爱通识教育课程的人。

[1]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怀特海.怀特海文录[M]陈养正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刘怀山)

G642

A

1673-2928(2015)02-0118-03

2015-10-15

2014年度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JY14073)。

葛巧玉(1969-),女,河南信阳人,广东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育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