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剧变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
2015-12-17高祖贵
高 祖 贵
2010年底中东剧变发生以来,该地区多重矛盾持续深入深化,多种效应不断释放并扩散开来,这使得中东主要国家纷纷重新审视环境和调整内外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国在中东面临的形势不断变化,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取得新的进展。
一、中国与中东国家相互战略需求上升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汉朝使臣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后曾西抵西亚。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一直呈现平等、友好、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等特点,无论是50年代的“从陌生到熟悉”和60年代的“从起伏到停滞”,还是70年代的“从恢复到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外交”,都是如此。中国与中东大多数国家的正式外交关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往日益增多。1992年,中国与以色列正式建交,这为中国在中东平衡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阿合作论坛”及相关工作机制于2004年启动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这为当前中国与中东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加强相互关系的内在需求不断扩大。一方面,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存在正持续扩大,这些利益涉及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多个方面。从战略视角看,能源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的重要性、切实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就能源而言,中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到2011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6.7%,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载《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4年4月。2013年底进一步增长为58%。201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5.1亿吨,同比增长3.8%,占世界石油销量的12.1%,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②姜煜:《中国石油消费仅次美国 成国际能源市场重要稳定增长因素》,载《中国新闻网》,2014年11月20日。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4/11-20/6798160.shtml。国际能源署(IEA)甚至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5%~80%。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数据,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在 2000年和 2001年分别为53.6%和56.2%,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45.2%和44.6%,2011年为51.5%。③The Heritage Foundation,“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 Interactive Map”,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projection/China-Global-Ivestment-Tracker-Interactive-Map,转引自牛新春:《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与影响力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第45页。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已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 54%左右(2008~2013年的数据如下图所示)。在未来中国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从世界重要产油区的角度,还是从国际重要能源通道的角度,中东对中国能源安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进一步上升。基于此,中国希望中东地区保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态势。
表1:中国自中东国家进口原油量①田春荣:《2013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载《国际石油经济》,2014年第3期,第29-41页。(单位:万吨)
就地缘战略而言,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连接之地,扼守东西半球的交通要冲,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是任何具有一定全球利益的国家都无法忽视的地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海外利益扩展到西亚并进一步辐射北非,中东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中国与中东的互动日趋紧密。特别是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增加对亚太力量投放的背景下,再加上奥巴马中期选举失利,国内党派之争凸显,其对外战略也随之受到牵制,中东在中国周边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推进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是中国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周边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朝鲜半岛和钓鱼岛等问题和局势复杂演变的情形下,中国如能将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同与亚太国家的关系纳入同一个更广范围的战略运筹中来加以推进,并使之积极联动、相互支撑,对中国塑造积极有利的周边环境,进而在整个亚洲大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掌握主动地位产生特殊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中东国家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龃龉不断。特别是2010年底和2011年初中东剧变发生以来,美国的中东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的全面主导和塑造转变成如今的有限干预和整合,对中东剧变施加重大影响甚至操控的意愿和能力都明显下降。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在叙利亚危机处理上从决定实施军事打击转变为以化武换和平,从积极寻求推翻巴沙尔政权转变为扶持温和反对派、打击激进势力的“从长计议”;对伊朗寻求改善关系并就核问题于 2013年11月24日达成初步协议,并在2014年全年继续推进谈判之后,已决定将谈判延期到2015年6月底;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等激进势力的军事打击,坚持仅限于空袭,不愿意派出地面部队。所有这些做法表明美国强力介入中东事务的决心有所减弱,这导致以色列、沙特等国越来越强调其自身内外战略的独立自主,与美国的分歧明显扩大、摩擦增多,转而加大对俄罗斯等其他战略力量的借助力度,推进对华关系的动力和意愿持续增强,对中国的期待明显上升。对于中国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构想,以及2014年开始与沿线国家开启有关合作进程,阿拉伯国家普遍表示欢迎,期待与中国由此扩大合作。2014年6月5日,阿盟秘书长阿拉比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后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一定会使所有阿拉伯国家受益,这种关系是互利双赢的,愿同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①“阿盟秘书长称中国是唯一一直支持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cascf.org/chn/ltdt/t1162902.htm。
二、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国际战略和对外关系的新一轮谋划和实践逐步展开,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关注度明显上升,外交投入逐步增多,外交活动日益活跃。2013年以来,围绕巴以问题、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和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势力这四个中东地区当前的重大焦点问题,中国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
关于巴以问题。2013年5月,中国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华,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方关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即应该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这一正确方向;应该将谈判作为实现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径;应该坚持“土地换和平”等原则不动摇;国际社会应该为推进和平进程提供重要保障。①赵成:《习近平同阿巴斯总统会谈时强调 中方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载《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07日第1版。中国外长王毅当年12月访问中东五国,其核心任务就是推动落实这四点主张,进一步做巴以双方的“劝和促谈”工作。2014年7月,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护刃行动”之后,王毅外长同年8月在访问埃及时表示,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为结束以巴冲突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提出了解决以巴冲突的五点看法:一是“以巴双方应从维护人民安危和地区和平出发,立即实现全面停火,包括空袭、地面军事行动、发射火箭弹等都应停下来。任何滥用武力、造成平民伤亡的行为都不可接受,任何以暴制暴的作法都必须摈弃”;二是“中方支持埃及等国家提出的停火倡议。以巴都应放弃以武力手段寻求单方面诉求,通过负责任谈判,寻找实现共同安全的方案,并为此建立必要保障机制。在此进程中,以色列应解除对加沙地区封锁,释放在押巴勒斯坦人。同时,以色列的合理安全关切也应予以重视”;三是“以巴冲突的根源在于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中方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独立建国的正当要求和合法权利。以巴有关各方应把和谈作为不可动摇的战略选择,相互释放善意,尽快恢复和谈。和谈要相向而行,不能背道而驰,尤其要避免和谈破裂导致紧张升级,对抗加剧”;四是“以巴冲突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安理会应为解决以巴冲突承担必要责任,尽快就此形成共识,发挥应有作用。国际社会要相互配合,形成推动以巴和平的合力”;五是“高度重视并有效缓解巴勒斯坦特别是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局势。国际社会应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中方将向加沙人民提供15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现汇援助,中国红十字会也向加沙人民提供了人道援助”。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联合国安理会反恐峰会上的发言(全文)》,2014年9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9/25/c_1112625335.htm。
关于叙利亚问题。2013年10月,王毅外长强调,“政治途径解决叙利亚问题是唯一现实出路,要在叙国内、地区、国际三个层面作出努力,推动尽快举行第二次叙利亚问题日内瓦会议,全面落实日内瓦公报。叙问题政治进程和销毁化武工作应并行推进。中国将继续为此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③王毅:《要在叙国内、地区、国际三个层面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2013年10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31/c_117939643.htm。2014年1月,王毅外长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提出五点主张,即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应该履行“五个坚持”:“一是坚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二是坚持由叙利亚人民自主决定国家的未来;三是坚持推进包容性政治过渡进程;四是坚持在叙利亚实现全国和解和团结;五是坚持在叙利亚及周边国家开展人道救援。”①熊争艳:《中方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五主张》,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月21日。
关于伊核问题。中方明确主张伊朗不应拥有核武器,其合理的安全及经济利益要求应该予以考虑,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应该得到保证;反对谋求以武力解决该问题。2013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与伊朗总统鲁哈尼就此通过电话深入交换意见,并提出了中方的建议。此前在该问题的多轮谈判过程中,中国同样发挥了积极沟通、协调的作用,包括就有关焦点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弥合各方分歧,与美国、俄罗斯、欧盟、伊朗等分别举行双边会晤以探讨如何有效推进谈判等话题,这些努力都为伊核迈向政治外交解决轨道取得突破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2014年有关伊核问题的全面协议谈判进程开始之后,中国在当年2月就全面解决该问题提出“五点主张”,以推动尽早达成协议。第一点是“坚持走六国与伊对话道路”。中方认为,“伊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谈判的成功实践证明:对话谈判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正确道路,六国与伊对话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有效机制。这条道路不会一片坦途,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各方均应从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对话谈判,充分发挥六国与伊对话机制的作用,坚持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第二点是“寻求全面、公平、合理的长期解决方案。”中方指出,“伊朗核全面协议将是一个历史性协议,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平衡处理各方关切。伊应全面解决国际社会对伊核计划的关切,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的义务。同时,伊发展与民生需求亦应得到保障。六国应充分尊重伊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并逐步解除所有对伊单、多边制裁,同伊开展广泛领域的合作。”第三点是“秉持分步对等原则”。中方提出,“下步谈判将触及伊核计划和解除对伊制裁相关核心问题,关乎各方的重大利益,更加复杂敏感。希望伊方显示更多灵活,在限制核计划方面采取更多切实措施,六国也应与伊相向而行,在解除对伊制裁方面予伊相应回报,逐步积累政治互信,为最终实现突破创造条件。”第四点是“营造有利的对话谈判气氛”。中方认为“当前的和谈积极势头来之不易,但也十分脆弱。下一步谈判还将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各方均应体现善意和诚意,从大处着眼,坚定信心,保持耐心,千方百计地维护对话气氛。中方反对任何一方采取对抗施压等破坏谈判气氛的做法。”第五点是“寻求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中方指出,“伊核问题的根子在于有关各方缺乏政治互信,未能破除过时的旧安全观。六国与伊寻求达成全面协议,不仅要着眼于解决伊核问题本身,还要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致力于发展更具建设性的双边关系,开展广泛领域的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寻求共赢。”①李保东:《中国关于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五点主张》,2014年2月19日,http://www.f mprc.gov.cn/mfa_chn/wjb_602314/zygy_602330/lbd_645138/lbd_645140/t1129940.shtml。中国这些主张以及据此做出的外交努力对后来的谈判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于打击“伊斯兰国”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中国认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和“支持阵线”等恐怖组织已经对中东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支持联合国安理会2014年8月15日一致通过的第2170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力度,切实采取措施切断极端和恐怖组织的资金和人员来源,希望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恐怖组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人员、武器和资金等问题,并做出相应制裁规定。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网络恐怖主义,遏制其蔓延势头。②王雷、倪红梅:《中国呼吁国际社会认真执行安理会应对伊叙极端组织决议》,2014年8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8/16/c_126878298.htm。2014年9月,王毅外长在联合国安理会反恐峰会上指出,中国主张“必须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协调一致”、“多措并举”、“统一标准”,加大反恐信息收集与分享,加强网络反恐,切断恐怖主义资金和人员流动,推进去极端化;同时宣布,“中方坚定支持地区国家的反恐努力,支持伊拉克加强反恐能力建设,愿在情报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同各方加强合作。中方将向伊拉克包括库尔德地区提供6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援助。”③《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联合国安理会反恐峰会上的发言(全文)》,2014年9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9/25/c_1112625335.htm。
在围绕中东地区热点焦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展开外交斡旋,推动落实有关主张和建议。2013年12月17~26日,中国外长王毅出访巴勒斯坦、以色列、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沙特等五国,行程跨越西亚北非,指出“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支持阿拉伯国家坚定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支持阿拉伯国家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热点问题”,“支持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王毅外长还表示,“中方认为,阿拉伯国家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的基础和钥匙;阿拉伯国家要稳定,稳定是实现发展的必要前提;阿拉伯国家要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才能更好维护阿拉伯国家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在阿拉伯国家发展、稳定、团结进程中,中国将与阿拉伯国家站在一起。”④《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关系》,2013年12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2/22/c_118655487.htm。2014年7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先后访问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国,就伊拉克安全局势、巴以冲突等问题与有关各方进行沟通,推动各方为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做出努力。2014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表示,“未来10年是中阿实现各自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阿双方“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构建‘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未来10年,争取把中阿贸易额从2013年的2400亿美元增至6000亿美元,把中国对阿非金融类投资存量从2013年的100亿美元增至600亿美元以上,加快协商和推进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阿拉伯国家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争取早期收获。中阿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双方决定把2014年和2015年定为中阿友好年,将举办一系列友好交流活动。今后3年,中方将为阿拉伯国家再培训6000名各类人才。未来10年,中国将组织10,000名中阿艺术家互访交流,推动并支持200家中阿文化机构开展对口合作。①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利益边界将不断向外延展,中国周边战略地缘范围也将扩展到西亚并进一步向北非辐射,中东在中国国际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上升,中国与中东的互动日趋紧密。特别是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再平衡”战略、减少在中东的资源投入、增加亚太力量的投放,以便更好应对“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中东对中国周边战略实施和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推进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将为中国塑造周边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中国积极推进与中东国家关系,在中东事务中主持公道、敢于担当、积极负责的形象更加凸显,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互动由此开始呈现一个新的态势。中东和亚太在中国的周边战略运筹中的积极联动和相互支撑,将对中国塑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进而在整个亚洲大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