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的主题与反智思潮
——一则文学笔记
2015-12-17樊星
樊星
《尘埃落定》的主题与反智思潮
——一则文学笔记
樊星
一
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通过一个白痴的所见所闻,展现了浓郁的藏地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神秘与衰落历程。小说的主旋律显然是反智①“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一词,亦称“反智论”,是一种怀疑、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思潮。它体现了一部分具有反传统、反文化意识的人们对精英掌控社会话语权的不满与反抗。美国思想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锋芒直指当时美国政府中的反智主义思潮,在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这个词渐渐流行了开来。——书中关于聪明人愚蠢、傻子反而比较聪明的议论俯拾皆是:
“聪明人的愚蠢。他能从简单的问题里看出别人不会想到的复杂。”
“聪明的儿子喜欢战争,喜欢女人,对权力有强烈兴趣,但在重大的事情上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而有时他那酒后造成的傻瓜儿子,却又显得比任何人都要聪明。”
“我的傻能使心灵少受或者不受伤害。一个傻子,往往不爱不恨,因而只看到基本事实。这样一来,容易受伤的心灵也因此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
“聪明人就像是山上那些永远担惊受怕的旱獭,吃饱了不好好安安生生地在太阳下睡觉,偏偏这里打一个洞,那里屙一泡屎,要给猎人无数障眼的疑团。可到头来总是徒劳枉然。”
这些感慨与彻悟足以使人想起民间关于“憨人有憨福”、“聪明常被聪明误”的说法,想起《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感慨,想起毛泽东的题词:“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想起一直流行的郑板桥手迹“难得糊涂”,还有近年来思想界围绕“反智主义”展开的几场论争——从留美学者薛涌自命“反智的书生”、倡导“反智主义”引起的争鸣到肖鹰教授对“不读书的天才”韩寒的批判……从这个角度看,《尘埃落定》对白痴比“聪明人”高明的描写就赋有了相当深广的思想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尚智还是反智?原就有彼此矛盾的不同说法:一方面,崇文尚智的主张深入人心——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另一方面,反智的见解也不胫而走——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孰是孰非?难以一概论之。一般来说,中国人是敬重读书人、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可当读书居然惹出了祸端(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文革”中知识分子成为了“臭老九”),或者读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读迂了”)时,反智的声音就流行了开来。
而当聪明变得可笑、愚顽却能逢凶化吉时,这世事的荒诞意味就令人无语了。
值得注意的是,反智的思潮不只在中国流行。
二
俄罗斯文化中,早就有“白痴的智慧”一说,那智慧甚至常常赋有神圣的意义。在俄罗斯,所谓“圣愚”的“标准形象”是:“裸体或衣着奇特、语焉不详、精神反常、预言占卜、强行予人告诫。”“所谓白痴圣贤,即除了一点智力以外,是全然精神错乱的。这些人在某种手艺或活动方面技巧高超,令人惊叹,但是在其他方面则智力低下。白痴博士在许多国家的医学文献中都有描写……表明他们知道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重要秘密。”①[美]汤普逊:《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杨德友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65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中的主人公梅思金公爵就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他患病深重,不谙世事,同时又超凡脱俗,心怀悲悯。作家在关于小说的笔记里写着:“梅希金公爵是基督。”②[苏]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页。陀思妥耶夫斯基因此突出了“白痴的智慧”的神圣意味。此外,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中那个显然带有作家精神印记的忏悔的贵族列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那个刻苦自励的贵族拉赫美托夫,都具有“圣愚”的气质。
当代美国文学经典中,福克纳在名著《喧哗与骚动》中刻画的白痴班吉的形象和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谢维斯·辛格在名篇《傻瓜吉姆佩尔》中塑造的犹太好人吉姆佩尔的形象也都耐人寻味。
班吉虽然是白痴,却具备超凡的感受力,他为姐姐凯蒂的悲剧感到莫名的悲伤与姐姐的轻佻放荡、母亲的自私冷酷、哥哥的孱弱自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福克纳曾经说过:“塑造班吉这个人物时,我只能对人类感到悲哀,感到可怜。”③《福克纳谈创作》,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2页。那悲哀与可怜既是对亲情沦丧的感慨,也通向对善良的呼唤。小说中对女仆迪尔西善良性格的刻画就体现了福克纳的人道主义信念:“我不想接受人类的末日的说法。”①[美]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5页。
再看《傻瓜吉姆佩尔》。“傻瓜吉姆佩尔是当代犹太小说中的主要傻瓜”。②[美]丹尼尔·霍夫曼主编:《美国当代文学》(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91页。吉姆佩尔因为善良而容易受骗,常常被人捉弄。而他仍然像“机器人一样相信每一个人”。这样一来,吃亏的就常常是傻瓜吉姆佩尔。他是那么地善良又那么地懦弱。在他身上,显然浸透了犹太民族长期被欺凌的苦难记忆。然而,小说中写道,当吉姆佩尔因为困惑去找“拉比”(犹太教教士)求教时,“拉比”的回答是:“书上写着:当一辈子傻瓜也比做一小时恶人强。你不是傻瓜。他们才是傻瓜呢。凡是令其邻人感到羞耻的人,自己就会失去天堂。”这,就是犹太民族的信念。这一信念与中华民族关于“以德报怨”的训诫十分相近。而吉姆佩尔在无奈中产生的“一辈子不吃点苦头,那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抱这样的期望”的自我安慰,也在使人叹息的同时隐隐使人感动。作家在写出了善良可怜的同时也写出了善良的难以理喻、根深蒂固。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犹太文学中,到处可以找到傻瓜,他有可爱的滑稽动作,痛苦的忿恨、行善的愿望、灾难的嗅觉、受挫的自由人道主义,被世人誉为错过时机的圣徒。”③[美]丹尼尔·霍夫曼主编:《美国当代文学》(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83页。——这些,与前面所述俄罗斯圣愚的气质息息相通。
中国作家余华曾经被《傻瓜吉姆佩尔》感动过。他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文中写道:“《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震撼灵魂的杰作,吉姆佩尔的一生在短短几千字的篇幅里得到了几乎是全部的展现……这是一个比白纸还要洁白的灵魂,他的名字因为和傻瓜紧密相连,他的命运也就书写了一部受骗和被欺压的历史。辛格的叙述是如此的质朴有力,当吉姆佩尔善良和忠诚地面对所有欺压他和欺骗他的人时,辛格表达了人的软弱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发自内心,也来自深远的历史,因此它可以战胜所有强大的势力。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软弱的也会是最强大的。”④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读书》1999年第7期。他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就显示出《傻瓜吉姆佩尔》的影响:许三观从麻木不仁到以德报怨,从浑浑噩噩到深明大义的心路历程,使人很自然想起傻瓜吉姆佩尔的故事。
到了19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返璞归真的“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类“反智电影”的代表作,低智商的阿甘不停地奔跑、在奔跑中邂逅一系列幸运的故事,既唤起了人们对好人幸运的渴望,又足以启迪人们反思20世纪现代化进程的重重困扰。
反智的思潮催生的上述文艺名作,耐人寻味。它们显示出那些文艺家上下求索,寻找解决重重困扰的新路的可贵努力。重新去认识那些悠久的文化传统,重新去发现那些给人带来希望的玄机,对于当代人文精神的建设,实在必要。
三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尘埃落定》,阿来笔下的傻子显示了怎样的与众不同?
阿来说过:“我的傻子少爷大部分时候随波逐流,生活在习俗与历史的巨大惯性中间,他只是偶尔灵光闪现,从最简单的地方提出最本质最致命的问题。因为人们习惯于复杂的思考,而在那些最简单的地方,却从未有人发言,所以,他那些话便几乎成为了真理。……所以,我知道民间文化的精华是怎样被忽视,被遗忘。而我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知道在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强大的官方话语、宗教话语并没有淹没一切。”①阿来:《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读《尘埃落定》,那些对于聪明人机关算尽,到头来仍然难免穷途末路的描写,与那些对于傻子超然感觉的刻画,以及那些关于藏地风情的有趣描绘一起,共同烘托出色彩斑斓、格调诙谐的氛围。同时道出这样的人生玄机:与世无争方能超越烦恼;顺其自然才得心境怡然。而这样一来,《尘埃落定》不就与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返朴归真、以柔克刚的道家精神悠然相通了么?
《尘埃落定》读来轻松、有趣,明显不同于《白痴》的悲悯、《傻瓜吉姆佩尔》的震撼,当然,更不同于《喧哗与骚动》的压抑与悲凉了。
四
读《尘埃落定》,我也常常会想到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那部“寻根文学”的力作也讲述了一个白痴的故事,只是,那是一个关于白痴在阴差阳错中异变为“神”、因此引发了残忍的械斗与灭绝的荒唐故事,作家借此“透视巫楚文化背景下一个种族的衰落”,进而发现“理性和非理性都成了荒诞,新党和旧党都无力救世”的历史悖论。②韩少功:《答美洲〈华侨日报〉记者问》,《钟山》1987年第5期。小说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意味十分明显。作家突出了白痴形象浑浑噩噩的意味,也就在反智的思潮之外别开了反思反智思潮的路径。
应该承认,“反智主义”对于知识异化、知识分子庸俗化的激烈批判未尝不是一剂猛药。它提醒人们注意: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年代里,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异化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危机。那些欺世盗名的专家、那些徒有虚名的繁琐理论常常受到有力的质疑,就是证明。这意味着,没有“反智主义”作为破除知识迷信、“精英崇拜”的解毒剂,知识难免发生可怕的病变。另一方面,如果真的以为愚昧、粗鄙、反文化思潮可以拯救知识,是不是也过于天真了?在“反智主义”流行的社会,人性的退化、头脑的肤浅化、行为的粗鄙化已经给人们敲响了警世之钟,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