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解读与整体观照
——阿来研究中心成立、《阿来研究》首发式暨阿来文学创作与藏区文学创作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5-12-17巩凡
研究述评
多维解读与整体观照
——阿来研究中心成立、《阿来研究》首发式暨阿来文学创作与藏区文学创作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4年5月24日,阿来研究中心成立、《阿来研究》首发式,暨阿来文学创作与藏区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正式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2011协同创新基地阿来研究中心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协办。阿来先生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五十所高校及研究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本次盛会。
上午8时30分,阿来研究中心成立、《阿来研究》首发式,暨阿来文学创作与藏区文学创作研讨会正式揭开帷幕。开幕式上,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先生、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高伟教授发表了讲话。在致辞中,曹顺庆教授以现有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例,指出了多年以来我们对于我国多民族文学、多民族文化的事实的忽略,及其导致的文学上、现实上的困惑。由此,他倡议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反省、纠正学术史上的这一问题,从而真正强化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实现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先生也在讲话中提到,我们现在的文明是由汉族和许多古民族包括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学文化理应持有一份尊敬与感恩,在这样的共识下,才能实现重绘一个完整的多元一体的文学地图的梦想。由此,本次会议便在这样一种构建中国文学共同体的期许中有序展开,对阿来及藏区文学创作进行了多维解读与整体探讨。
一、具体作品解读
对于作家及其创作的认识,向来基于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在本次研讨会中,许多专家学者便选择从“小”处着手,阐释了对阿来单部作品的深入解读。
就阿来的经典成名作《尘埃落定》而言,与会研究者们致力于对于这部经典作品的解读内容的再深入与解读空间的再拓展。中南民族大学的杨斌与西藏民族学院的黄波分别从文化与思想的角度对《尘埃落定》的双重平等视角与虚无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解读。集美大学的黄云霞则将“异”的概念引入到《尘埃落定》的文本解读中,通过对文本中“异域”的设置、对“异”的体认以及文本接受过程中“异域”想象的二度转换的分析,阐释了族群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武汉大学的樊星从对《尘埃落定》反智的主题判定出发,拓展到了对反智主义思潮的追溯与探讨。此外,在比较的方式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义认为,《尘埃落定》与美国南方文学、《红楼梦》、鲁迅都可能存在着很深的关联,而阿来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对世界的感受和对语言的感觉,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做出贡献。湖北文理学院的陈晓燕分析了《尘埃落定》与《百年孤独》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指出《尘埃落定》在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两方面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四川大学的丁淑梅则将比较的范围延伸到了两种艺术形式之间,从代言与唱叙、相喻与场域、诗性表演与戏剧性表演的角度对小说《尘埃落定》与谭愫版改变川剧进行了对读。
在阿来的小说作品中,除了《尘埃落定》,经典小说《空山》、《格萨尔王》以及最新作品《瞻对》同样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在会议发言中,《空山》的精神文化意义得到了深入挖掘。西北民族大学的龚道臻通过对《空山》精神生态的解读,认为《空山》的最大意义在于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痛苦,作者所传达的信心与救赎的愿景。而在南开大学的徐寅看来,《空山》是多重文化冲突的产物,在其背后,隐藏着藏汉文化的离析、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同化与排斥、阿来的自我身份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冲突。
作为重塑中国神话之作的《格萨尔王》同样也得到了研究学者们的肯定。西华师范大学的甘秋霞认为,从民间史诗的取材、原生态文本的插入、民族风情的呈现三方面来看,阿来的《格萨尔王》是目前的重塑中国神话的四部作品中最地道的一部;而且,作品中的古今交融的双线结构、多文本多视野的互文表达都是其特色所在,对于文学创作整体局面产生了现实的价值。绵阳师范学院的杨华丽亦肯定了《格萨尔王》的价值,在题为《<格萨尔王>:“故事”“新编”的现代性》的发言中,论述了作品故事的版本来源、构成“新编”的结构手法以及珍视命运感、反思现代文明困境的现代性意义。
四川大学的徐新建,针对阿来的新作《瞻对》,指出了三个去往《瞻对》的方向,第一条路线是阿来的写作史,在这条路线上发现了阿来文学世界中的“变得不变”是地区文化本尊的存在;第二条路线是地缘的关联度,指出了《瞻对》中凸显着本地的自性;第三条路线是表述的差异感,引出了阿来在《瞻对》中对历史对现实的发问。会议主持李怡(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认为在发言者所表述的抵达《瞻对》的往返循环的过程中,包含了一个对文学、对民族的主体和自信的寻找的过程,并提出了如何让文学回到自身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湖北文理学院的袁仕萍分析了作品的写作意图与来源渠道;西南大学的曾利君探究了作品“非虚构”历史叙事的三大特点:据实以书、以小历史写大历史、历史与文学叙事的有机结合。会议点评汤晓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则指出了许多当代作家在写作趋于成熟之后都走向了对历史的书写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当然,研讨会对于阿来作品的探讨并不局限于其小说创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蒋鸢春以阿来的长篇地理文化散文《大地的阶梯》为例,分析了其中体现的生态反思、民族焦虑及对藏民族记忆的感性书写。长安大学的韩春萍则以阿来最近出版的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为例,阐释了对阿来草木散文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诗性智慧、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整体创作特征
基于对阿来作品的解读,阿来的整体创作特征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勾勒下逐渐明晰,地域、民族、人性、神性……都构成了阿来创作“图腾”中不可或缺的线条与色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霞与青海师范大学的孔占芳都阐释了阿来创作中的地域特征。杨霞认为,阿来的所有文本都关涉了民族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解读阿来文本中的地方性知识非常重要,因此她阐述分析了阿来作品的地理文化空间,并且认为这其实也是一个心理的空间。孔占芳论述指出了阿来的边缘文化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特征:边缘的痛感所激发出的积极心态,边缘视角中的反思批判精神,以及边缘文化在调适外来文化方面的优势。
同地域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对于阿来创作的民族性的解读。兰州文理学院的叶淑媛认为,阿来的作品是对藏地的祛魅,真实地书写了藏地,从而具有了民族志的意义,体现在地图意义、文化精神和比较视野之中。兰州大学的程金城在发言中也提及了阿来对于民族历史的书写,对于藏民族的情怀。西南民族大学的罗庆春在分析阿来的“族性”书写时也指出阿来的作品是在身份的确认和对族群的记忆中体味、理解族性,并且在历史的演变中升华了族性。更进一步地是,后两位研究者在对阿来作品的民族性分析之后,都指出了其中亦存在着的人类性。程金城认为,阿来具有人类主体意识,,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在通过个体凸显全人类情感上的超越性,以及在处理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的突破性。罗庆春则指出阿来的作品中由自然来坦现人性的共通性,从文化来解析人性的差异性,用文字来发掘人类的可能性。
而北京大学的陈晓明在题为《历史与神意:阿来小说的“余地”》的发言中,用历史与神意来讨论阿来小说的“余地”,对阿来小说的“余地”性进行了解读。陈晓明认为,“余地”是阿来作品中一种空灵、洞悉的存在。首先,它是历史被现实性击碎的一种剩余,阿来作品中的历史在绝境中被现代性所击碎;其次,它是历史原初的始终在场,阿来作品中有一种超越虚无的能量,就是回到原初的本身;此外,它是神性的日常性与现实性,阿来作品中的神意是能够回到日常生活,转化为现实生存体验的。西南民族大学的罗庆春在“族性”、“人性”的分析之后,接着论述了阿来作品在语言风格、主题题材、精神境界上的“诗性”特征。大连理工大学的梁海认为阿来创作抵达经典的一种可能来自于它的审美陌生性,表现在灵性叙事、语言和史诗品格三个方面。上述内容都作为阿来创作的特性为专家学者们所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阿来的民族身份所带来的语言问题也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西南民族大学的罗庆春在发言中提到,阿来所使用的汉语不同于汉族作家的汉语,可以称之为藏氏汉语,而汉语是他的“第二母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霞则从语言学的角度,针对阿来的语言,提出了一个“第三空间语言”问题。西南民族大学的杨荣转述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徐希平在《阿来汉语写作的文化意义及其启示》一文中的观点,文中探究了阿来汉语语言艺术成就和实践及其理论的关系,阿来学习工作经历中的汉语书写及其意义,以及阿来对于书写语言的探索;并且指出了阿来汉语书写对于民族认同、文化集归、文学自觉的文化启示作用。
另外,东南大学的李玫与内蒙古赤峰学院的孟凡珍选择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阿来的作品。李玫以生态文学的视角来探究阿来小说中的多重时间标度方式,并分析了其中所体现的民族思维方式与生态伦理立场。而孟凡珍着眼于阿来及其叙事的“传奇”性,认为基于通过人物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对藏地叙事的宏大效果的追求,阿来书写了众多藏地历史和现实的传奇,并且通过普通人的生命传奇塑造了一系列“不正常的边缘人”的人物形象。
四川大学的傅其林,就阿来本身指出了研究阿来文学思想的重要性,并且对阿来的文学思想作了剖析:第一,是民间文化的现代性书写;第二,是跨语际书写;第三,是坚守对文学审美自律性的把握。他认为,阿来的创作在自我的新的文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不断推进,同时他的观念又是他文学创作的凸显。陕西师范大学的李继凯则从阿来的日常网络生活入手,对阿来截止2014年5月20日的共计2000条左右的博客、微博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描绘出了阿来的兴藏梦、和谐梦、读书梦、小说梦、文化梦、消灾梦、足球梦、摄影梦。
三、个人群体定位
研讨会中,除却对阿来的创作内容与特征的讨论,对于阿来的创作及作家阿来本身,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如何定位,自然也纳入了专家学者们的探讨范畴。
四川大学的唐小林认为,今天我们怎样谈论阿来,基于我们昨天怎样谈论阿来。通过对国内研究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阿来是一个受媒体关注的,受青年朋友喜爱的,依然极大程度地局限于四川民族身份的或民族文化认同的地域性作家。在他看来,这是阿来的骄傲,更是阿来的悲哀!因而提出了将阿来作为世界的、全人类的、人类文明的阿来来看待的期望。乐山师范学院的李康云在谈论对阿来文学的感想时,也提及文学界评论“一蹴而就”的局限。
辽宁师范大学的张学昕便打破了对阿来的地域性的身份定位,他将阿来评价为一位世界级的作家,认为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峰”,代表了一定的高度,并指出了阿来的充满未知、神性和佛性、敏感于时代、呵护生活等多方面的独特性。最后,更是借用作家格非的话,将阿来称之为“文学之佛”。
当然,阿来及其创作不仅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而且是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存在,一些专家学者便着眼于阿来背后的群体,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武汉大学的樊星在发言中谈到了“西藏文化热”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马原、扎西达娃、马丽华、安妮宝贝等作家,指出这样一种文学现状:一方面有一批藏族作家不断研究、书写西藏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有一批汉族作家走进西藏,创作了相关的文学作品。西藏民族学院的张莹则以阿来为例阐释了当代藏族作家创作所具有的浸淫与构建的文化意义,并提出要从阿来的创作出发,进一步地定位藏族文学在中华文化圈里的位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苏宁关注到了阿来背后的康巴作家群。康巴作家群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近几年来开始出现重要的作品,2013年召开的“康巴作家群”研讨会对这个文学群体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苏宁认为康巴作家群是在以一种自我确认的方式来建构一种与其他的族群文学场域相区别的一种民族性的审美叙事形态。她对康巴作家群的创作特征进行了分析:一者,创作背景过于强大,使得天地自然成为了叙述主体,人在其中反倒产生了主体间性;二者,存在一种自然逻辑的叙事方法,运用从自然中体悟的一种民间思维来形成浪漫想象;三者,空间感强而时间感弱。此外,她还指出了康巴作家群的写作中缺乏本土性、标志性事件的缺点。西南民族大学的卓嘎拉姆也对康巴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研究,从本土文化的汉语创作的熟练表达、乡土情节的眷恋、对民族文化的继承等方面论述了康巴文学的特点,对近二十年的康巴文学进行了综合的评论。
四川师范大学的白浩在“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语境下提出了“文学藏区”的概念,意指不局限于民族、地域,而是以藏族、藏区的相关生活、文化为对象的文学。他认为在建构“文学藏区”从而影响主流文学的过程中,关键是找到触发机制,这一触发点便是先锋文学。由此,依托于文化藏区而产生的先锋文学的启动机制,使得文学藏区进入到了当代文学的动力核心机制,并且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和流向。
在闭幕式上,阿来在答谢辞中表达了对于少数民族作家身份问题和语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文学西藏的美好展望。至此,本次阿来研究中心成立、《阿来研究》首发式,暨阿来文学创作与藏区文学创作研讨会圆满结束。回顾会议全程,专家学者们既关注于阿来的文学创作,又关注于其背后更为广阔的藏区文学创作,在文化大视野下,对二者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尽的探讨。鉴于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推动阿来文学、藏区文学的研究,完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地图的绘制,从而实现整个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
(巩凡整理。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