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称指示语标记性的语用理据
2015-12-17赵宏伟
赵宏伟
(北方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北京 100144 )
论人称指示语标记性的语用理据
赵宏伟
(北方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北京100144 )
摘要:在回顾标记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标准的基础上,尝试将该理论作为分析人称指示语中不同指称词语选择的认知理据。并就语用原则对人称指示语标记性的制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标记性;语用理据
一、引言
人称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有从语境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1-3],也有从心理认知角度进行研究的[4-7]。本文尝试以标记理论为框架分析人称指示语中不同指称词语选择的语用理据,从语用角度分析人称指示语标记性用法是遵守礼貌策略、合作原则等语用原则和表达言外之意的必然结果。
二、人称指示语中的指示词语与非指示词语
人称指示语在其指示域内表现为两种形式:人称指示词语和人称非指示词语。人称指示词语是那些必须依靠与语境联系才能确定所指的词语。指示词语的理解,需放在语境下进行语义推理确定词义最终确定所指对象。例如:“我已经通过考试了”,句中“我”指说话者本人,如果离开话语发生的场景,我们将无法确定它的意思。指示词语的理解依赖物理语境和语言语境。物理语境(physical environment)指话语活动的现场即情景知识。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指言语交际构成的语篇环境,即上下文知识。
人称非指示词语包括专有名词(如:Shakespeare, Einstein),确定性描述语(如:the man with a book, the scientist)和表达一般概念的名称词语(如:Jack, Peter)。人称非指示词语的理解需借助百科知识语境(encyclopedic knowledge),它作为一种图式结构 (knowledge schema) 储存在人们的长期记忆里(long-term memory)。当我们看到专有名词或确定性描述语时就会在大脑记忆储存的百科知识中进行搜索,最后确定非指示词语所指称的对象。例如:
(1) Lu Xun was perhap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China.
如果大脑记忆系统中存储有专有名词Lu Xun的相关信息即百科知识,我们很容易理解这里所指的是对中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家鲁迅。
三、标记理论与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
(一)标记理论产生的背景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由布拉格学派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在音位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将音位的对立分为三种类型:缺值对立,级次对立和等值对立[8]。标记对立作为一种有效的语言分析手段已被应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语义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形态学、语法学、应用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领域。
(二)标记性的概念及标准
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各语言单位间都体现为一组对立关系:标记项和无标记项。无标记项是基本的,其意义是中性的,更自然、常见,应用范围更广;有标记项则在中性意义上负载了特殊意义,通常会产生特殊效果,使用范围比无标记项小。标记现象即指语言使用中的这种不对称性,有关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就叫标记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本文借鉴Croft[9]以及沈家煊[10]判别有标记和无标记的标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条:
(a) 组合标准:一个语法范畴中用来组合成有标记项的语素数目比无标记项的多,至少也一样多。
(b) 分布标准:分布标准是指分布范围的大小。通常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环境比有标记项的多,也就是分布的范围比有标记项广,有标记项分布较受限制。
(c) 频率标准: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有标记项的高,至少也一样高。频率标准不仅能用来判别一种语言内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而且还是建立跨语言标记模式的依据。
(三)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
依据标记理论对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判别标准,我们认为,在话语活动指示域内,选择指示语时,使用指示词语的现象为无标记项,使用非指示词语的现象为有标记项。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并不是随意的,它们的选择和所指之间不仅由指示语在人心理的可及程度决定,而且由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所决定。人称指示词语以代词为主,相对于人称非指示词语,其组合形态更简单。说话人为了在取得精确传递信息的效益时尽量减少自己说话的付出,会使用组合形态更简单的人称指示语。从认知心理角度讲,人是以自身为中心来认识世界的,对指示域范围内的目标指示时通常以说话者本人为参照点,称说话者为“我”,听话者为“你”,之外的第三者为“他”。这是常规的、普遍的用法。且指示词语指示物理语境中的一个目标实体,听者理解指示词语并确认所指对象的速度以及所消耗的时间相对较少。使用人称非指示词语的现象是“有标记用法”,即较为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违背常规、不符合典型的用法。非指示词语的理解依赖于交际者的百科知识语境这一纷繁复杂的系统,要理解非指示词语所指的信息,需要从交际者的百科知识中提取相关信息,显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话语交际中,出于经济原则的考虑,说话者更倾向于使用指示词语来指示所指对象。相对人称非指示词语,人称指示词语的分布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
言语交际通常涉及说话者和听者,人称指示语的不同选择将影响说者和听者对话语的理解。成功地运用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不但能使谈话顺利进行,而且也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标记理论将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归于语用和认知两个原因。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除了遵守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语用原则外,更是为了表达言外之意,以获得特殊的语用效果。
四、人称指示语标记性的语用阐释
根据标记理论,无标记项更自然、常见,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中性的,具有一般性和非特殊性;而有标记项则比较特殊、罕见,被赋予了某些特征意义,其使用范围比无标记项要小,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语境下使用有标记成分,往往可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效果。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是遵守语用原则和获得言外之意的结果。
(一)遵守礼貌原则
根据标记理论,语用原则与标记模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语言交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互相合作的一项活动。“礼貌原则”也是不对称标记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有标记项通常表达特殊语用意图,表达礼貌就是意图之一。出于遵守礼貌原则,说话人通常倾向于使用人称非指示语代替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其中包括“自称名”现象,即用自己的姓名或他人称呼自己的称名词语来替代第一人称指示语“我”。用名词代替“我”就是把指示中的“自我中心”转移给“你”,这样就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近语气就越亲昵。
例如:
以名词代替“我”:
(2) When the doctor gives you an injection, you should be quiet.
(3) When I give you an injection, you should be quiet.
例句是医生对不听话的病人所说的话,显然前句听起来更委婉,后句听起来带有命令的口气。在医生劝解病人这一语境中,后者更礼貌,容易实现劝解的意图,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4) 笔者认为,礼貌的语言和礼貌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
用“笔者”自称可以给人以谦虚的感觉。
(5) 要听老师的,好好学习。
(6) 要听我的话,好好学习。
用“老师”自称,缩短了说话者与听者的心理距离,相比后句,有效而不失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该表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用“我”,就会带有命令的口吻,会使对方感到没有面子,从而达不到以言行事的效果。
(7) 小文呀,妈妈永远爱你。
(8) 小文呀,我永远爱你。
前一说法比后一种说法不仅亲昵而且中听,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体贴入微之情。
由以上例句可知,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是遵守礼貌原则的方法之一。
(二)遵守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同样是许多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人称指示语标记性用法是为了遵循合作原则以避免话语可能产生的误解,甚至取得以言行事的最佳效果。从交际策略上讲,非面对面交际要受语言交流的一般原则支配,即合作原则。
在门外有人敲门这一情景中,例如:“谁呀!汪伟。”通常用非指示词语指称自己,即便是熟人也是如此。这里自称名是为了遵守合作原则,以避免误解。如果用“我”回答,显然是在含糊其辞,使非面对面交谈的理解受到影响。
(9) A: May I speak to James?
B: This is James speaking.
这种特殊对白可以称作电话对白,显然电话对白也属于非面对面交谈的范畴。非指示词语James代替指示词me的标记性用法同样是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误解。
(10) 这位/那位大哥/先生(而不是那位),请问去火车站怎么走?
(11) 这位/那位靠左边的穿衬衣的高个子先生/男士/男生,对,请到台上来。
例句中不用“你”来称呼所指对象,是因为这样所指意思不够明确,如果多个人在场,没有任何语言辅助手段,“你”将有多个语义指向。使用第二人称的标记性用法可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表达言外之力
在非面对面的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可以表达言外之力。例如,一位怀孕妇女的邻居给她留了一个便条以致问候“How is the mother today”而没有用“How are you today”。邻居一方面想表达自己的问候,另一方面暗示:我知道你怀孕了,对此我非常关心,如果必要的话我很乐意帮忙。该句诙谐地表达出一种特殊的情感,这就是人称指示语标记性用法所产生的效果。
长辈与晚辈进行交流时,双方都使用特定的方式来称呼自己和对方。长辈喜欢使用非指示词语来自称而不用指示词“I”,强调自己的长辈身份,显示自己对晚辈的爱护。例如:
(12) 妈妈带你上学去,好吗?
这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对话。自称“妈妈”而不称“我”,显然意在强调母子关系,加重语气,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我”,只有母亲才可以在儿子面前自称“妈妈”,显示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之情。
同样长辈对晚辈称呼时也不用第二人称“你”而用一个指称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来指听话人。例如:
(13) 淇淇乖,我们去上幼儿园。
这里使用孩子的小名,语气更加柔和、亲切,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有时,牙牙学语的孩子也会运用自称来强化话语的感染力。例如:“妈妈,宝宝饿了”。对于母亲来说,这显然比“妈妈,我饿了”更增加了一份压力。
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还表现为自称名,自称名往往可以突出自尊、自嘲、诙谐等丰富的感情色彩,表达特殊语用意图。如:
(14) 你看错人了,刘玮不是那种人!
该句使用自称名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感与不满。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显得更有力度。
五、结语
人称指示语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不对称角度对指示语进行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以标记理论为依据,从语用角度对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进行分析,发现该用法是为了在言语活动中获得某种特殊语用效果,传达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马阿婷.人称指示语在动态语境中的交际视点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4-115.
[2]冯书彬,刘杰辉.英语语境对人称指示语的意义推导[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4):23-25.
[3]王欣.人称指示语在动态语境中的顺应性解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2):89-91.
[4]严敏芬.认知语用参数下的人称指示语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5):114-117.
[5]刘东虹,熊学亮.ESL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J].外语教学,2007(6):41-45.
[6]赵秀凤,董静萍.视角的选取与指称语的选择[J].外语教学,2007(4):20-23.
[7]吴定芳.自称语视点转换的语用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77-82.
[8]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0-38.
[9]CROFT,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0-45.
[10]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0.
[11]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35-55.
[12]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1994(3):28-34.
[1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6-85.
[14]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33.
[15]张权.试论指示语的先用现象[J].现代外语,1994(2):6-12.
[16]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9-52.
[17]赵宏伟,尹立鑫.指示语先用现象的可及性阐释[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2):91-94.
[责任编辑陶震华]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5)01-0105-04
收稿日期:2014-07-22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ETP1431)。
作者简介:赵宏伟(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
Pragmatic Motivations for the Markedness of Personal Deixis
ZHAO Hong-we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Markedness Theory, the paper extends the theory t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hoosing of personal deixis and analyzes pragmatic principles' constraints on the markedness of personal deixis.
Key words:personal deixis; markedness; pragma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