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二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马龙技术分析①

2015-12-17米江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王皓马龙接发球

米江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第十二届全运会中男子乒乓球单打比赛中半决赛马龙对阵王皓的比赛当作研究案例,针对马龙的技战术打法开展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等网络上检索有关乒乓球运动的文章,研读了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等相关书籍,了解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并对国内外对马龙技战术特点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重点分类、采取进一步的分析,对之前的研究成果加一补充,从而为本该的研究、设计和构思提供学术背景和科学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对马龙在本次全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半决赛的比赛录像进行观察记录,对马龙在本次比赛全过程、针对每一板回球采用的技术进行全程分析,然后对其在与王皓对阵的比赛中发球抢攻时期,马龙的接发球时期进行抢攻、相持过程中的得分率实施相关数据整理。

1.2.3 乒乓球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

笔者重点利用我国乒乓球专业理论研究专家提出的三段指标评估法进行对马龙打法的技术研究,所谓三段指标评估法,也就是对发球抢攻、接球抢攻和相持这三个过程中的技术评估,把马龙在此次竞赛中采取的多种技术划分为三个阶段,之后针对两位运动健将在此次比赛中的得分率和三段运用率开展相关数据统计,并对其系统整合开展深入研究。(见表1)得分率和三段运用率按照如下方程运算:

段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段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总得分+总失分)]×100%

采用吴焕群,张晓蓬对乒乓球单打比赛三段技术评估的标准。

1.2.4 数理统计法

将录像观察所获得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探究得出的信息系统整合,根据体育专业的数据统计相关理论和重要手段,通过SPSS统计平台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信息,实施统计信息的记录、分析、比较,制作出对应的数据表单和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马龙vs王皓的比赛中,经过6局的激烈比拼,马龙最终以4:2的大比分战胜王皓,与樊振东会师决赛。通过对马龙在三个阶段的技术分析,来发现其在技战术上的优劣势,为今后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做充分的准备。

2.1 马龙vs王皓发抢阶段技术分析

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见表4可得马龙在发抢段中的得分率达到64%,根据三段指标评估法,马龙在发抢段的得分率已经符合专业要求。在发球过程中的使用率达到了35%,高出常规水平。通过这两项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马龙在比赛中发球抢攻意识非常积极,并且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仔细观察马龙在比赛当中的发球手法,我们看到他的发球重点是利用侧面上下旋结合的中路底线长球方式,并在发球后进行迅速回应,他的回拍速度极快,目标明确,技术娴熟,其回拍技术巧妙,线路难以预判,进而保障其在比赛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得分率。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在马龙的发球局,他发球得5分,失4分。得失分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就是由于马龙的一些发球并没有处理好,给对手提供了较多的反攻机会,而他强攻后第三板得13分,失8分。说明他在比赛中的防守并不是很到位,利用对比赛影像数据的细致分析,笔者了解到他在反手位的防守是其弱项。尽管他部分球输在这方面,然而笔者的观点是,这并非完全是由于其反手上板的操作产生失误,而是因为第三板与第五板间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动作的衔接,他的反手拉球存在较多的出界失误。从运动学的专业理论来分析,反手拉前冲弧圈,特别针对较高位置的来球运用这一方法并不科学,容易产生出界问题,因此,反手位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向前压板的可行长度不足,不可以像正手一样能够全身倾侧协助压板,因而,他的反手进攻可适当采用提高挥拍速度,以及反手加大击球力量这两种方法,从而提高反手的衔接能力,避免在此失分。

2.2 比赛中马龙接抢段技术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马龙接发球技术运用主要以正手搓球为主。而其中正手抢攻也占到了一小部分,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马龙的接发球技术在求稳的基础上也适当运用了其他技术,从而提高接发球的攻击性,在几个回合中,还采用了反手位的拧这一技术动作,使回球路线更加诡异多端,马龙因此得到了10分,输掉5分,这些出其不意的击球变化也常常能够在比赛中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在录像中也能够清晰了解,他常常会产生摆短偏高问题,这就体现其对球运动轨道的预判缺乏准确度,不能进行准确反击,进而让对手发现了抢攻时机。马龙在比赛中正手、反手的摆动速度非常快,经常可以利用反手挑时带来一板质量不错的弧圈球,而且反手进攻的时机也拿捏得很巧妙,这同样是其高得分率的重要原因。利用对该录像的具体研究笔者还了解,他在接发球时,若无法把球拉到较高位置而通过另外方式反攻时,常常会给对手出界的假象,故意让对手将球拉高,产生对持效果。这同样也对马龙在比赛中拿分更加有利。

表1 乒乓球单打比赛三段技术评判指标 (%)

表2 发抢段统计结果

表3 接抢段技术统计结果

表4 三个阶段的统计数据 %

2.3 马龙相持段技战术运用特点分析

通过反复观察比赛录像,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比赛的对持时期,马龙在这一阶段灵活转变反击轨道的观念不明确,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让王皓占据先机。然而他的优势在于对持时期正手的持续反拉基数较高,然而反手对持能力对比王皓较弱,反手进攻失分也比较多,而且步法移动较慢。两人进入相持阶段后,他在被动防御中多以反手弹(拨)球将球击打到对方的反手位,以此为下一拍的正手提供突击机会。因而,也能够了解对手持续压他的反手从而开始对持,而单方面防御也是他的不足地方,在对持过程中,马龙通过反手进行防御,通过近台快拉来进行迅速反攻。这种打法的使用说明在相持段中,反手转正手的进攻衔接技术较为流畅,从表4的统计结果来看,且具有较大杀伤力。相持阶段较好的把握也是本次比赛中战胜王皓的一大原因。

2.4 马龙在三个阶段的技战术分析总结

根据三段指标评估法,马龙在三个时期内的得分率都高于王皓。在发球抢攻和接球抢攻阶段,王皓的使用率要高于马龙,这也体现了王皓的打法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反手上手速度快,侧拉效果明显,然而反手在对持时期就处于被动地位。马龙的近台快拉的进攻优势在此次对拼中充分体现,反拉能够得分,也能够在对持使其保持主动地位,因而,马龙在三个阶段的得分率都较高。在之前两人多次交锋中,马龙的失败教训便是在对持和发球抢攻阶段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他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调整了战法,在第一局运用发球和发球抢攻赢得了胜利,他的发球依旧是正手位,接发球通过主动近台快拉,获得主动地位,有效发挥自己的灵活移动能力,具有较强的正手进攻优势,在相持阶段占尽优势。

2.5 由马龙技术特点引发的思考

通过视频以及文献资料我们了解到马龙的打法主要为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马龙的发球存在其特点,其球路难以预判,落点灵活。正手发球的特点在于速度快,并且近台上手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明确预判自己的出球落点,可以有效管控弧线。在进行反手击球时可以充分组合弹打和快撕技术,运用迅速地调整落点从而解决发力上的缺陷。马龙的接发球技术也非常有特点,两面连续回短的能力强,反手位的拧,弧线拐点诡异,常常使对手判断失误,从而在比赛中失分。

结合该次比赛的一胜一负结果,表现了马龙在发球抢攻时期的特点在于其速度快、发力强、强攻迅速;缺陷在于进攻形式单调,球路单一,缺少旋转变化,以此为鉴,对于更多的青年运动员来说,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首先在发球抢攻时期迅速调整比赛状态,强化球路旋转意识,规避反攻单一化等,突破对手的接球动力定型,提高自己的主动性,这样就比较容易以较好的优势进入到接抢段。其次接抢段要想发挥好,还需要更加扎实稳定的基本功,并且要掌握全面的接球技术,出手速度快,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比赛控制在自己手里。对持时期的技术操作是判断一个运动员技术程度的重要参考标准,是攻防技巧高效组合的有力体现,要想取得比赛最终的胜利,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马龙还是其他选手,都应该在平时多下功夫,无论是自身技战术还是临场的心理状态,都应该多进行科学系统并且富有针对性的训练。做好三个阶段的技战术准备,从而为中国乒乓球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随着近年来王励勤、马琳等一批老运动员慢慢淡出国家队,马龙、张继科、樊振东等一大批年轻优秀运动员已经开始站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经过这些大赛的洗礼,马龙本人的技战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从该次比赛来看,马龙在发抢段、接抢段以及相持段的得分率都达到了良好以上水平,特别是在发抢段和接抢段的使用率上也达到了优秀标准,说明马龙吸取了之前的失败教训,在开局方面加强了自身反应,在比赛中通过多次旋转发球弥补了开局不足,发球后反应迅速主动,有效发挥了自己的近台快拉的进攻优势,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赢得了此次比赛这更是马龙本场比赛顶住对手压力,力克王皓晋级决赛的实力的见证,是其成功的关键。

3.2 建议

(1)马龙正手最大的特点在于反拉技术,能够比较准确的预判来球旋转力度,因此能够进行比较准确的反拉。他常常在相持过程中利用前三板将球控制到对手无法法力的区域,之后利用反拉还把握自己主动地位,进而发挥自己的近台快拉的进攻优势。尽管反拉技术作为他普遍且成功的转变主动地位的获胜手段,但笔者提议马龙还是要注重开局的上手意识,并努力争取在前三板内把握主动地位。

(2)尽管在此次比赛中,马龙的整体表现良好,然而却常常在重要时刻体现出心理素质不够硬的问题。最终没能取得此次全运会的冠军,尤其在对面对世界顶尖选手或者关键场次时,经常由于心理原因造成技战术发挥失误,输掉整场比赛。因此,在以后的大赛和重要比赛前,要注重调整自己的情绪;另外,要强化自信心,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吴焕群,张晓蓬.乒乓球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红玲,蔺永琴.对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技战术比较分析[J].价值工程,2011(27):297-298.

[3]岳华.对我国优秀乒乓球男运动员双打比赛的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2.

[4]袁玉峰.对马龙技战术实力和特点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3):30-32.

[5]白帆.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技战术分析[J].运动,2010(2):8-11.

[6]杨磊.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技战术分析[J].运动,2010(6):30-31.

[7]邱团,李超,陈础.中国乒乓球主力运动员马琳与马龙接发球技战术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5):52-55,61.

[8]江小燕,赵坤.关于张继科反手拧拉技术在接发球中的应用价值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0(22):246-247.

猜你喜欢

王皓马龙接发球
Relativistic effect on synergy of electron cyclotron and lower hybrid waves on EAST
我是小小绘画家
非同一般的熊猫
近期世界大赛女排主要对手接发球效果的对比与对策研究
李莉 请来王皓做客《一路畅通》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
王皓国画作品
第52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前3名选手接发球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