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河南”开封篇——焦裕禄精神的现代实践
2015-12-17麦婉华
《小康》记者 麦婉华
开封,北宋开国首都,是中国著名的八朝古都。同时,开封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如今,此精神与“文明开封”建设紧密相连。各部门的创新尝试、社会力量的努力推进,体现出文明建设中焦裕禄精神的现代实践。
说到开封市,人们总会想到赵匡胤、包青天、杨家将,作为北宋等朝代的王朝古都,它拥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开封市区域内的兰考县曾是人民公仆焦裕禄担任县委书记之地,其精神如今在全国发扬光大。
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习近平到河南视察,专程去开封市兰考县拜谒焦陵,致敬忠魂。2014年3月17日到18日,习近平再次到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说:“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焦裕禄精神与“文明开封”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2年冬天,他来到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开封市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在兰考工作的470天,焦裕禄跑遍了全县149个大队的120多个,把全县84个大小风口、1600个大小沙丘和全县的河流都进行调查,找到治理“三害”的办法,致力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42岁。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报道。据悉,当时新华社三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走访河南时,发现了焦裕禄的事迹,于是赶出了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随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精神。
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开封,是如何将“文明开封”与焦裕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开封市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拥军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以及获得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提名奖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就是凭借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因为弘扬焦裕禄精神,可以体现开封城市精神,不断提升开封人的文明素养。”开封市文明办副主任曾庆轩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院长朱金瑞则认为,在“文明河南”建设中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核心是内化并笃行其道德精神,使道德主体在内心确立起道德的权威地位,时刻保持警醒。同时使个体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作秀,更不是痛苦的选择,而是自觉自愿。
“六文明”建设的创新尝试
在焦裕禄精神当中,很重要一点是亲民爱民的精神,这对于开封市各个部门在实践“文明开封”的“六文明”里尤为必要。“六文明”即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其中,开封市司法局、共青团开封市委员会就文明建设做出了与焦裕禄精神结合的创新尝试。
在开封市电视台的一个演播室里,只见墙上挂着形状如爱心的握手标志,爱心上面写着“宋都调解”四字。此时,主持人和人民调解员走进了演播室,开始介绍《宋都调解》节目与案情。解说后,因寻物启事纠纷而需要调解的王先生和耿先生也来到了演播现场。经过调解员的努力,王先生和耿先生的纠纷终于得到了和解,两人高兴地握起手来。
这样的情形在这个演播室里上演了上百次。渐渐地,当开封人民有矛盾纠纷实在无法处理时,他们都第一时间想到求助《宋都调解》节目。开封市司法局副局长王璐介绍:“2011年12月31日,开封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市司法局以析法、释法、普法、用法为宗旨,以提升人民群众法律素质为目的,依托电视台开办了《宋都调解》法制电视栏目。至今,节目共制作播出96期,累计播出622次,时长18660分钟,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300起,成为文明执法建设的重要一环。”
焦裕禄精神在开封一直传承 图/韩静
王璐认为,节目在化解当事双方矛盾纠纷的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了鲜活解读。现在,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调解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降低了诉讼成本,节约大量司法资源。《宋都调解》已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法庭”,并体现了亲民爱民的精神。
另外,共青团开封市委员会对开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工作,做出了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为了青年志愿者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团市委、市文明办在河南省首创开展了青年志愿服务重点项目爱心企业冠名公益竞拍活动。包括帽子、衣服、画册、工作方案,志愿者服务站的帐篷、水、医疗药箱、地图等以冠名的形式让企业可以捐款支持。这些冠名竞拍所得的费用作为志愿者服务的资金保障。”共青团开封市委员会副书记赵海燕说。
敦复书院:社会力量促文明
要造就“文明开封”,除了各个部门的同心协力,社会与群众的力量也相当重要。作为河南省唯一由社会力量创办的公益性道德讲堂——开封敦复书院就是很好的典范。
在开封,有一位被誉为平民教育家的王英杰。他是一位从送煤球、卸片石、装西瓜起家的老板,经营生意几十年后,积累下千万元的资金。在事业高峰期的2008年,王英杰却转行,创办了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敦复书院。
“在经商时,我在开封当地购买的60吨玉米被商人掺了水,导致玉米运到广东清远目的地后自燃造成巨大的损失。那时我心想,人们生活富裕了,诚信、道德却如此缺失。后来,2008年8月的一天,我被朋友邀请到南京‘传统文化学习班’听课,当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课触动心灵。于是,我和妻子就下定决心,回开封建立敦复书院,对群众开展德育教育,用道德的力量凝聚人心。”王英杰说。
如今,敦复书院每周四下午固定开办一期全市“道德讲堂”,同时定期举办各类道德论坛、儿童经典诵读班、青少年国学夏令营等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10月28日下午,《小康》记者来到敦复书院,书院门口挂满了作为各单位教育基地的牌子。书院广场的中央,一尊正对着大门的孔子雕像尤为显眼。在敦复书院做义工已6年的师圆圆带领记者来到学院的饭堂,一进门就有一面横幅,上面写着:到家了,吃吧!“我们学院坚持全部公益,学院免费听课,连吃住、书、笔等都分文不收,一些刚来的学生觉得不好意思、不自在。于是,院长就让我们加上这条横幅,希望学生们可以有回到家的感觉。”
来到上课的地点,只见学生们正在练书法,用小篆抄写《弟子规》。20岁的张好迪正是其中一员,她来到敦复学院已4个多月。“以前在家里很不听话,后来父母把我送到了这里。一开始也很不适应,但慢慢地当我学习《弟子规》、《论语》、《大学》等中国文化经典后,发现自己当时真的很不懂事。现在,我知道自己的不对,以后要好好孝顺父母。”在记者离开时,她给《小康》记者深深地鞠了一躬,以传统礼仪道别。
“很多学生经过学习后都改变了很多,相信道德的力量能改变他们的一生。”王英杰说,“对此,我特别高兴。我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而且,我也希望可以为‘文明开封’出一份力。唯有人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文明建设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