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流”守儿童筑一个暖巢
2015-12-17胡春兰
胡春兰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可喜可贺!但不固定的监护人使适龄儿童四处漂泊,成为“流”守儿童,其心在不停地滴血!
一、“流”守儿童现状令人担忧
(一)学习行为习惯差
“流”守儿童认为“知识能改变一切是句空话”,甚至产生了“知识无用论”,使许多“流”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明确,进取心和求知欲不强。父母监督缺位,监护人监管不力,学习行为习惯差。
(二)思想品德移位
多数父母长期在外,为填补自己对孩子的愧疚常用“物质+放任”方式来补偿孩子,尽量满足其物质需求,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摆阔气的恶习,而家境不好的孩子有的则通过撒谎或偷盗等方式骗钱去满足其欲望,使其思想品德移位。
(三)隐藏许多安全隐患
1.心里缺乏安全感
由于缺少交流,家庭教育突然断裂或缺位,使孩子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家人的细心呵护,逐渐产生遗弃感。他们变得孤僻而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完全没有集体观念,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心里缺乏安全感。
2.身体令人担忧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下去!但“流”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半都是老年人,对卫生要求不高。他们常吃变质的饭菜,使许多小孩肠胃出现各种疾病。
二、“流”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近几年来,“流”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
7~14岁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二关键期。而此年龄段的“流”守儿童居多,他们心理上存在严重的“情感饥饿”。
(二)学校忽略了对“流”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偏远山区学校的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加大了学校对“流”守儿童管教的难度。如今大多数学校及教师仍十分关心学优生,这使学困生变得沉默寡言,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流”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确保“流”守儿童不再心寒!必须得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家长必须担起家庭教育的义务
1.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避风港。父母能陪同他们一起长大,并分享其喜怒哀乐,这胜过一切物质。即使不在孩子身边,在他们生日或一些特殊日子里寄些特别而有意义的礼物,从而打消他们心里的遗弃感。
2.家长义不容辞担起教子之责
教育子女是每位家长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应挑起这份重担,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好孩子。
3.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
家长常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以便及时了解其生活、教育情况以及情感变化,沟通的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你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
(二)学校应重视“流”守儿童的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对“流”守儿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建立“流”守儿童档案。班主任应主动联系家长,使其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并亲自参与、解决重要问题;无条件的学校应尽力创造条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2.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逐个与“流”守儿童沟通情感
由于“流”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和教师应一视同仁地对待。关心孩子成绩的同时,更要多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解决其情感困惑。还要深入了解“问题孩子”的内心情感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3.教师应适度地表扬并时常鼓励“流”守儿童。
一位教育家曾提到:“孩子离不开鼓励,就好比人离不开空气。没有鼓励,孩子将无法健康成长。”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更应适度表扬并积极鼓励“流”守儿童。
4.重视非“流”守儿童与“流”守儿童之间的互助
学校要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尽快融入班集体。
5.加强家校联系
(1)加强教师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帮助他正确分析寄居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教育措施。(2)班主任要常与父母保持联系,使父母了解孩子状况,更容易沟通。(3)家长更应主动联系教师,及时掌握其学业及品行,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三)社会应加大对“流”守儿童的关注力度
首先,国家加大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配齐学校硬件设施,配足师资力量。其次,政府加大投资,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兴建打工子女学校并消除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各种限制,使其与城市儿童享有同等教育待遇。最后,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并加强娱乐场所管理。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