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社会救助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2015-12-17闫海燕

企业导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社会救助新常态问题

闫海燕

摘  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时期,本文基于新常态视角,简单分析了当前社会救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救助;问题;对策

著名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对贫困做了新的界定,他认为,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力的限制,甚至是剥夺,简单地说,就是指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在常人中处于劣势,或是他们获取收入的渠道受到某种阻碍和剥削以及机会无故丧失,例如低收入、老弱病残、社会歧视,人力资源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而社会保障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手段。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有异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措施,其旨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需求[1]。

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实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兜底性民生制度安排的社会救助工作的包容性发展[2]。从科学发展观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无不渗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救助的高度关注。因此,进一步研究社会救助问题,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道德风险问题。(1)社会救助需求主体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救助金发放方式的依赖,目前救助金发放有现金和实物两种方法,更多的人倾向于现金发放。现金发放改变了受助对象的预算约束,部分受助者把救助的钱用来满足维持自己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这样,完全不符合社会救助的初衷。另一方面,部分受助群体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救助上,而自己却不去积极寻找生存方法。他们通常认为,反正自己工作也没有多少钱,既然有国家救助,哪又何必去辛苦自己呢?久而久之,他们便把社会救助当成了自己生存的主要方法,成为了社会救助的寄生虫。更有甚者,为了得到社会救助,他们谎报家庭情况、夸大事实、冒名顶替他人领取救助金。这种现象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抢占救助名额、分流有限的救助金、加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同时,这种现象也是对国家法律的蔑视。(2)委托方与代理方双方之间的信任危机。道德风险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利益,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二者的利益不一致,其次是信息不对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行政管理制度、社会组织体制的变更,我国目前社会救助通常采取委托—代理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受助者得到的救助金并不是直接从救助主体手中得到的,而是经由相关社会机构层层转手才最终到了受助者手里。这样一来,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希望通过此方法使救助着得到最大利益,而代理人也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形成了分岐,一定程度上导致救助金不能全额到受助者手中,造成了国家、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公平与效率问题。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正是因为不公平,所以我们才追求公平。特别是在社会救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 阿马蒂亚·森曾说过:“社会救助不能只关注多数人的平均生活状况,还要关注经济不平等问题。”所以,必须把公平与效率问题纳入社会救助的范围之内,有效地协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平与正义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在社会救助中,不公平、不透明现象比比皆是。个别地方受助标准不明确,导致受助人群不确定;部分单位审核不严格,存在很大的随机性、盲目性;个别官员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出现了“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导致真正贫困的人群得不到救助,反而给那些懒惰,总想着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方便。其次,就是个别地区受助过程过于复杂,中间的环节太多,致使受助成本加大,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救助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

社会救助的效率,即指对救助资源的最优分配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并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导致了社会救助的效率低下。再者,从救助方式上说,虽然我国现行的救助方式已经从单一的“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其力度还较小,很多时候只是“会上说说,会下照旧”,“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执行力太弱,效果并不明显,很大一部分人还是依靠“输血式”扶贫来维持生存,救助效率低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虽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已经出台,其中也提到了要解决社会救助的结构问题。但是,当前社会救助的结构问题依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结构差异大、救助渠道单一、救助主体单一、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明确、救助部门及程序过于复杂、各个救助环节之间呈分散状态,缺乏有效的连接、社会救助覆盖面还不够广且救助范围不明确、社会救助零散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等。最后,我们看到的景象就是整个社会救助总体上呈现碎片化状态。

二、完善我国社会救助的对策

(一)对于道德风险,总体而言,其规避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1)监管。监管所反应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政府对市场的一种干预。这就要求政府要从制度和体制上出发,优化社会救助制度设计、完善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受助者一方,政府应明确各地受助标准、建立健全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库,对于那些谎报情况、夸大事实、冒名顶替的救助者应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此来抑制道德风险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社会救助的效率。在各相关利益主体一方,政府应建立一套阳光透明、公开公正的救助流程,尽量缩减救助部门及程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当然,政府还要加大对相关违法主体的惩处力度,提高他们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代价。(2)自律。同道德风险本身一样,自律并不是一个伦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市场机制—市场声誉机制。简单地说,自律就是要求社会救助所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要从个体出发,全面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充分认识到道德风险的危害,认识到道德、法律对我们的约束,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教育和宣传力度,不论是对于受助者,还是社会救助中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特别是对代理人员而言,自律是一种投资行为,从而形成个人的声誉,当声誉有价值时,代理人自然愿意自律。这样,代理人通过投资形成个人声誉,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期消费的可能性,增加了未来收益。由于声誉在交易主体行为不易观测的领域有价值,所以,通过自律克服道德风险有时比监管更有效,这也是著名的“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3)风险内化。风险内化是让那些可能诱发道德风险、或者对事件结果有主要影响的一方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在社会救助领域受助者一方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即使存在诱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也只是其中比较弱的影响,而真正对事件有影响的是委托人与代理人,而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其主要影响者则是代理人。回到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现状,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很严重。对于代理人而言,诱发道德风险的收益归个人,而成本则由委托方、救助主体承担,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没有内化,即使存在内化,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要降低道德风险,就必须做到风险内化。

综上所述,监管、自律、风险内化是当前降低道德风险的主要途径,但在运用过程中,其主要手段还是监管和自律,在选择监管还是自律时,应以自律为主,辅之以监管。

(二)依法律促公平,以制度保效率。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公平正义是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救助、以法治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生活保障。

公平与效率也是道德风险的一部分,所以其解决方法也可参考借鉴。总体来说,还是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下手,以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法律层面,国家应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对于不同的参与主体,应该有不同的法律适用条款,避免出现无法可依或是依据混乱的尴尬局面。制度层面,除了宏观上制定相关制度、政策之外,还要从微观着手,对于受助者,必须对其全部财产和家庭收入进行全面核查,才能保证救助的公平,才能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员得到帮助,让那些骗取国家和社会资源的人无机可乘,相应的,也才能提高社会救助的效率。其次,要着力解决社会救助中的贪污腐败问题,贪污腐败原本就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对于那些贪污困难群众生存、救命钱的官员更应该毫不留情的给予严厉的惩罚,尽最大可能做到专款专用,让救助资金全额到达救助者手中,全面保障社会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再者,国家应加快转变救助方式,贯彻国家救助与个人自助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德国《社会法典》规定:救助要尽可能地使受助者有能力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

(三)积极整合,让社会救助从碎片化转向体系化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综合能力建设,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各项工作,提高综合救助能力,形成社会救助“无缝隙”覆盖。]其次,依照《办法》精神,努力突破城乡二元思维,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救助方面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再者,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扩大社会救助的渠道和主体,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

2015年是社会救助年,如何做好社会保障“最后一公里”,如何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成为了2015年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世间万物,规律支配。“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把握经济“新常态”特点,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坚守“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维,进一步改善民生,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将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也必然会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飞跃。

参考文献:

[1] 赫凤起.西部地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宁夏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0.

[2]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必须是尊重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怎么发展(下)[N].人民日报,2014-08-29.

[3] 罗舒.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探究[J].企业导报,2012(17).

[4] 王蓓.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经济学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7).

[5] 王叶菲,张鑫,王学春.警惕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道德风险[J].红旗文稿,2014(11).

[6] 王佳丽.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救助的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4(18).

猜你喜欢

社会救助新常态问题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