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朗读指导三法
2015-12-17欧阳火木
欧阳火木
摘 要:我国历史上的语文教学,历来就是从小开始重视古诗的诵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那么,古诗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三种方法:寻找关键字,强调重音,读出语调;配合长短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味;沿袭旧读音,品味韵律,读出美感。
关键词:古诗;朗读;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学生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国历史上的语文教学,历来就是从小开始重视古诗的诵读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孩子不仅能读古诗,而且爱读,是因为古诗句式整齐、押韵,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易读易记,朗朗上口。因此,古诗教学应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一、寻找关键字,强调重音,读出语调
古诗的传统读法,讲究抑扬顿挫,而诗中重音的处理是抑扬顿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的关键字,就是朗读时的重音所在。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个“异”字的重读,是为了突出作者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的复杂心情;“倍”的重读,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思亲之切;“兄弟”“遍”“少”的重读,是为了突出兄弟们在团聚时,也在想念作者,也就是以另外一方面突出作者对兄弟的思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字,读时加以强调,以点带面,逐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思乡之切”。学生朗读语调的高低起伏将与诗歌意蕴同步共生。
二、配合长短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能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在古诗中配合着长音的平声和短音的仄声,读起来更加铿锵动听,扣人心弦。前人称读诗为吟咏。这吟咏就是循着长、短音的节奏,通过委婉的诵读,使读者和听者都沉浸在诗人创设的意境之中,收到较高的感染效果。
根据我国传统的划分,古诗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节奏。选入我们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是五言或七言,五言诗的节奏是“××—××—×”或“××—×—××”。如《春晓》,它的读法应该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言诗的节奏是“××—××—××—×”或“××—××—×—××。”如《枫桥夜泊》,它的读法应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诗的节奏比前一种格式少了一拍,朗读起来就少了一些麻烦。所以,在指导朗读之初,我们可以按照这种节奏格式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掌握这种朗读的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的古诗朗读节奏套用固定模式,形成一种矫情做作的腔调。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正确划分诗句的节奏停顿,避免模式化;同时,也应注意根据诗歌情感意蕴的变化而朗读缓急有所变化。
三、沿袭旧读音,品味韵律,读出美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诗中有些字的读音跟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不同,但诗的平仄格律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用普通话朗读起来就感到有些不顺口。古诗中有阴、阳、上、去、入五个声调,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入”调,有些字古今的声调也不同,此其一;读古诗要讲究抑扬顿挫,有的字读重些,有的字读轻些。但读得轻的字,必须保持原来的声调,不能读成普通话的声调,此其二;在古诗里有些字本来是押韵的,现在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这就破坏了古诗的音乐美。例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字,古代汉语读“xiá”,跟“家”和“花”都是“ɑ”韵。但现在普通话把“斜”读成“xié”,读起来就感到别扭。为达到不破坏原诗的音乐美,我们现在的教学参考书中仍特别强调“斜”字读“xiá”,我看其目的也是在于此吧!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最后应该强调,诗是要反复诵读,反复吟咏的,这样才能读出情来,品出味来。古诗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讲解,读中领会,读中吸收和消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来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