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
2015-12-17朱育妹
朱育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习写作起始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言语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不断的言语实践才能得以形成。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寻找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写作训练的空间,为写作架桥铺路,让文本的学习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
一、典型段式,仿写练笔
练书法,先从描红开始;学绘画,先从临摹开始;同理,要想掌握写作方法,仿写则是必经之路。我们的文本中有不少构段方式比较典型的段落,我们教师都可以用来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如《秦兵马俑》一文,作者围绕“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将兵马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在描写“将军俑”时,既从穿着、五官等描写了将军俑的外貌特点,又根据神态、动作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段的表达方法是外貌的写实加上合理的想象,然后运用此方法迁移练习,描写他们周末观察的位于江阴市中山公园的“古人看榜”的铜像。瞧,这位学生这样写道:“在榜前不远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中年男子,只见他双手合十,微微颔首,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嘴里好像在喃喃自语地说着:‘老天爷呀,求你保佑我这次一定要高中状元,好让重病在床的八旬老母有钱治病,也好让我的妻儿早日过上好日子,不再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呀!”小作者在描写这位看榜者时,就以兵马俑为例,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因为有文本为依托,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
还是《秦兵马俑》这一课,作者在详细描写了七个俑之后,又用了一个自然段进行概括的描述:“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端庄,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边,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总后分的段落,如果说前面描写将军俑、武士俑等等是“点”的描写的话,那么这一自然段则是“面”的描写,这样的经典段落同样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于是,在这样的拐杖支撑下,学生在《看榜》一文中有了这样的段落:“每一尊铜像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有的手拿铜锣用力敲打,好像要让更多的人来看榜;有的手敲脑袋,微微低头,好像在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考中;有的手拿折扇,淡淡一笑,好像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走到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他们细微的呼吸声。”
文本中类似于这样的段落有很多,它们都是学生模仿的典范。叶圣陶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我们教师头脑中始终有这样一根弦,经常模仿文本的例子练笔,学生也就不会“谈文色变”了。
二、典型篇章,模仿构篇
高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应致力于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无疑,这对学生来说是挺困难的。如何降低难度,让他们觉得有章可循呢?我认为,学生阅读的文本可以作为他们跨越鸿沟的桥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然后学习此法迁移运用。
苏教版第十册教材中《早》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写的。记叙了作者前往鲁迅的三味书屋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感,赞扬了鲁迅和腊梅花一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作者布局谋篇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详细叙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而且巧妙地利用腊梅花进行了联想,而且这种联想贯穿全文。巧合的是,本册的教材习作中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早》这篇课文无疑成了学生最好的例文。我们江阴出了三个兄弟名人——刘天华、刘半农和刘炳茂,他们的故居如今已经成为众多游客参观的著名景点。我组织学生参观刘氏故居后,引导他们模仿《早》这篇课文,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先描写自己实实在在看到的,再根据刘氏三兄弟的生平事迹进行合理的联想。于是,学生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参观刘氏故居》,他们在描写了正厅刘氏三兄弟的照片后,从他们脸上坚毅的神情联想到他们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联想到他们的伟大成就;在描写了书塾后联想到他们幼时读书的情景;在描写了刘天华的卧室后,联想到他坐在椅子上刻苦练习二胡的情形;在描写了后园天井里的桂树后,联想到刘半农在北大校园思乡所写的小诗《桂花》。学生有了《早》这篇课文作为范例,这篇参观记写起来明显有底气了,写得更轻松了。
三、典型对话,模仿训练
在学生当前的习作中,除了遣词造句上存在的问题外,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学生不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要么是描写形式单一,提示语的位置没有变化,更有甚者是标点符号还要用错。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学习得少,训练得少。而我们的教材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有诸多这样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模仿、训练。
《望月》一文,舅舅与小外甥在甲板上的一番对话省略了提示语,而且单独成行,我引导学生模仿,运用到习作《六一义卖会》中,买主和卖主的一番讨价还价可以省去提示语,单独成行。
如:“一块钱吧,你看这熊这么小。”
“那怎么行呢?要是一元卖给你,我们可就亏大了。最少只能1块5!”
“1块就1块了喂,这也值不了多少钱!”
“不行,只能1块5,不然,我们不卖!”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彭德怀与饲养员的一番对话中,有的提示语放在前,并加上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如:“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有的提示语放在句子末尾,如,“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我引导学生领悟到人物的提示语根据情境的需要不仅可以变换位置,而且可以加上恰当的动作和神情,使语言更生动具体。接着同样让他们在《六一义卖会》的习作中学以致用。像这样以教材为蓝本,训练学生仿写对话,学生写得兴趣盎然,得心应手,自然收获也很大。
四、典型刻画,练写人物
《船长》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了船长的形象,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议论抒情,又有特写镜头,而这些表达的技能作为高年级学生是应该习得的,因为这对他们平时的习作帮助很大。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像许多同仁一样,将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上,花在深情的感悟中,而是围绕以上四个知识点,安排了四个板块内容:先引导学生感知慌乱的场面这个侧面描写,其次学习船长的四次命令这个正面描写,接着学习四次议论抒情的部分,包括特写镜头,这样的学习安排为后面总结表达方法做好了铺垫。结课时,我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本文作者在刻画船长形象时所运用的四种方法,并引领学生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些你身边的人,写一些让你崇敬的人。由于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写起来就不再困难了。
我在教学中按照知识的迁移规律设计读写结合点,充分发挥了课文“例子”的作用,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我坚信:通过我们长此以往的努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