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给学习方法,成就有效课堂

2015-12-17陈华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文葫芦寓意

陈华

“看图学文”这类课文是小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布在各册教材中,尤其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上好此类课文,就要明确此类课文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教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谈谈我对看图学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指导观察,了解课文

“图”与“文”是看图学文教材的两个要素,因此教好这类课文的基本策略就是正确处理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类课文中的“图”,从形式上看,有单幅图和多幅图,在低年级教材中大部分是多幅图,如本课,有四幅图,图意相连,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教材非常重视图,线条明快,主题突出,人物神态鲜明,很形象地揭示了人物瞬时的表情和动作,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因此,便于学生观察。

这类课文中的“文”是文学作品,不仅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而且在语言运用上独具特色,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准确、形象、描述生动,富于童趣,其内容与思想能为儿童所掌握和理解。

从图文的联系上看,“文”是叙述图意的,它从抽象水平上揭示人物、事件及其发展和结果;“图”则把课文直观化、形象化、视觉化,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衬托,构成一种独特的课文。由此可知,“看图”是“学文”的基础,“学文”是“看图”的目的,所以,要教好这类课文,应先从图入手,让学生学会看图。

首先,应当掌握观察图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对画面有个总的了解,掌握内容梗概,再抓住各幅图画面的特点,细致地观察。如,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一,它画的是种葫芦“那个人”看见葫芦长得可爱,心里十分高兴。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怎样表现葫芦长得可爱,再细致观察凝缩在画面上的那个人的瞬时表情。多幅图的,可按图画的顺序观察,也可采取变序的手法引导观察。如,本课教学中,将图四(这幅图画的是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地落了)提到图一后面,把两幅图进行比较,学生知道葫芦从“可爱”到“落了”,那个人的心情从“高兴”到“发忧”,之后再看图二和图三,找出小葫芦“谢了”的原因和过程。这样处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应掌握画面的特点,突出观察的重点。如,在本课对图的观察,教师抓住了葫芦的变化及那个人不同的表情来理解课文。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利用图帮助理解文中的字词

“文”中的词句蕴含在“图”中,因此,在读“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再回到“图”中通过观察“图”所表达的情境来学词学句。如,让学生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句中的“挂”字,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葫芦与藤间的柄,从而理解为什么用“挂”字;本句中的“谢”字,通过媒体的画面向学生演示了从花开到结葫芦的变化过程,从而理解这里的“谢”指花瓣干枯、脱落。

2.利用图帮助句、段的理解

应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再理解一段话的大致意思。如,教学2、3自然段时,先看图,图中的葫芦叶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后来,邻居劝他治虫子,他说“要的是葫芦”,结果“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几个句子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图画,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又如,在教学第三段时,通过看图三(本图画的是邻居劝那个人治虫,被他拒绝),知道邻居的着急和那个人的不以为然,从而理解本段的意思。

3.借图指导朗读

朗读前,先引导学生看图,从图意理解体会文字的语气、感情等。学生边看图边读,就能逐步体会文字间所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第一段时,从图一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对葫芦十分喜爱,心里很高兴,教师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又如,教学第4段时,先看图四中小葫芦的变化,再看那个人的表情,知道他此时心里是很伤心的,再指导学生用伤心的语气来读。

三、展开想象,培养思维能力

看图学文的教学,还应抓住“说”与“想”,利用图的直观和形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并重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画面出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及时引导抽象概括。如,教学本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小葫芦为什么这么可爱?那个人的做法说明什么?他为什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根据图画,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合理的想象,从而知道小葫芦可爱是因为叶子长得好,那个人不治虫,是因为他不知道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他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理解回答这几个问题后,又问:那个人的做法对吗?错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提供了说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为后面提出寓意打下了基础。

此外,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回顾生活经验,想象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些细节,把“文”中使用的字、词,如“每天”“可爱”“自言自语”“一个一个”“挂”“落”“盯”等形容词、动词及相关的句子说出来,不仅加深了理解课文,还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四、加深理解,明白寓意

本篇是一则寓言,除理解字、词、句、段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寓意,要通过看、读与听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理解,理解寓意是为了达到教育思想的目的。本课的图生动地再现故事发展的过程,在指导观察时,要指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为揭示寓意做好准备。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弄清句子间的联系,通过听教师的讲解,自己的思考,逐步得出本课故事蕴含的内在意义。教师根据“图”“文”完整地复述性地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小葫芦真可爱,可是它的叶子生了蚜虫,那个人却只盯着葫芦看,邻居劝他治虫,他却说只要葫芦,结果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对这件事情发展过程的讲解,虽然简单,但过程清楚,再现了葫芦“落”的经过和原因,揭示了寓意: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看片面,应看得全面。

五、设计练习,促进巩固提升

应当结合图、文进行语言训练,这是语文课必须进行的内容。上边说的听、说、读、看,都是语言训练的形式。语言训练首先当然是字、词、句的训练,但这不够,在阅读课对阅读理解的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有理解的整体把握,也是重要的语言训练。例如,教完本课后,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 )的蚜虫,结果,叶子上的蚜虫( )了,小葫芦慢慢地( )了,一个一个都( )了。

这道题在填完关键词后,让学生一起诵读一遍,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因为有课文的学习基础,因此这种印象是一种理解性的印象,而不是混沌模糊的;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叶”与“葫芦”间的关系,所以,这道题的练习既有概括性,又有发展性。因此,通过这样一道练习题,对刚刚学完的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检验,是十分明智的做法,效果很好。综上所述,我认为安排好以上几个环节,处理好图与文的关系,从图到文,图文结合,用适当的方法引导理解课文,再配上恰当的练习题,基本上就能搞好这类课文的教学了。

参考文献:

刘辉.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处理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学文葫芦寓意
包学文
“葫芦镇”上喜事多
包学文
写意葫芦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模仿老鹰的乌鸦
奔跑的月光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