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一片新天地
2015-12-17杨宏艳
杨宏艳
摘 要:朗读,应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律(韵律)。恰当运用朗读培养学生学会品析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运用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读到位;读出味;教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对理解文本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古至今,我国许多的教育家对朗读的作用都作过精辟的论证。朱熹在《养正类编》中说:“凡读书……须得字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指出了读书与记忆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强调:“吟诵应心、眼、口、耳并用。”要求指导学生朗读,应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律(韵律)。恰当运用朗读培养学生学会品析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运用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如,《再见了,亲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怀念母亲》……这类文章的教学关键便是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怎样才算达到朗读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应读出文章的诗意美。抒情散文最大的特点便是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富有浓烈的抒情立意之美。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的特点时,必须让学生能够读出文章的“诗味”来。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想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语言清新淡雅,感情凄凉甜蜜,诗味浓郁。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结尾:“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回旋往复,极富韵律美。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读出诗意来,才能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其次,读出变调的美。变调是作家抒发感情常用的手段,尤其是感叹词的变调,更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涉及了感叹词的变调。但是,在我们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忽略了。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啊!好大的鱼!”这句话的感叹中蕴含着小主人公复杂的感情。巧用变调朗读便可以让学生从读中轻松地感悟出来:读“哇!好大的鱼!”——欣喜若狂;读“呀!好大的鱼!”——惊喜万分;读“啊!好大的鱼!”——得意洋洋。
最后,朗读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情感。无论是悲愤,凄凉,还是欣喜激昂,都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的。抒情散文,重点便是一个“情”字。因而,朗读便要读出这个情字。这也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到“位”,读出“味”呢?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己激情的作用。读的过程是对文章的感知,理解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时时伴随着情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情感激发的源泉。首先,教师生动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情境朗读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便用动人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把一篇普通的科普文章演绎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教师饱含深情地用语言激发学生“读”的热情:“让我们对那些自私贪婪的人们说……(学生读)”;“让我们对那些滥用化学药品不顾后果的人们说……(学生读)”;“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让世世代代子子孙孙记住一句话……(学生读)”,在教师的渲染下,学生读书声自然会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情绪也会高昂到极点。浓浓的语文味,深深的文章情,全在这一声声的导语中。其次,教师的体态语言也是激情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是示范和榜样。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也应做到入情入境。自然地发挥体态语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读到愤处,满面悲戚;读到激昂处,神采飞扬。这些体态语言支持了口头朗读,增强了感染力。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次,注重情境渲染烘托的作用。朗读的最终目的是深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文本抒发的情感,最终达到与作者、与文本的沟通。适当的情景渲染有助于烘托气氛,使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情景渲染的方式很多,我们常用的配乐朗读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读《一位中国孩子的呼声》,配上莫扎特的《安魂曲》,读《十里长街送总理》配上阿炳的《二泉映月》,尝试后效果非常好。现代电教手段如此发达,多媒体更是一种情境渲染的重要工具。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再加上教师动情的旁白,不难把学生带进文本中去。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情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让学生“读”的欲望,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昔人文思在于读。通过用心读,才能通其文,明其理,晓其情,分爱憎,知其妙。达到学以致用,正所谓“口诵心惟”也!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始终以“读”为主线。只有改变只“阅”不读的现状,才能“读”出一片新天地,使阅读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