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5-12-17陆映天
陆映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想问”
学贵有疑,尤其是儿童,他们无论是对课本,还是对大自然都充满好奇,有着满腹的疑问。可是,走进课堂你就会发现,很多学生不想问,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要问,而是因为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怎么办呢?(1)要创设好教学情境,在浓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注意力集中,问题就会自然生成。(2)展开教学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激辩与碰撞中生成问题,学生对伙伴提出的问题往往更感兴趣,其讨论效果也会更好些。(3)建立激励机制。表扬与激励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兴奋剂,对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地表扬、奖励,让学生有一种“提问”的成功感。
二、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善问”是“善学”的基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素质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整体质疑法和细节质疑法两种。何谓整体质疑法?这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整体把握教材,用教材学习语文,就要从整体入手,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背景下,提出与解读文本相契合的整体性问题,这无疑是学习文本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达到用文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比如,教学《爱如茉莉》时,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课文中的‘茉莉与‘爱有着怎样的联系?”像这样的问题,就具有解读文本的整体性。细节质疑法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就局部内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实践证明,细节质疑,对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揣摩细节描写是大有裨益的。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学生提出:“如果士兵们不杀大黑骡子,彭总会枪毙战士们吗?”这个问题,看似尖锐,实则是理解彭德怀爱护战士的大好时机。
三、把握质疑时机,让学生“精问”
时下的课堂,既有教师“满堂问”的现象,也有学生“满堂问”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与组织教学的教师分不开的,换言之,教者是有一定责任的。本来学生是有疑而问,由于教者一味地强调、鼓励,再加上缺乏合理的引导,小学生毕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问”成了一种形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谓“精问”,就是要问一些在阅读的基础上经过深思仍不得其解的问题。学生的“精问”,需要以对文本的研读为基础,其时机就是在“师生”“生生”“生本”的思维碰撞中,捕捉灵光一现的疑点,适时而问。
综上所述,唯有学生“想问”“善问”“精问”,才能让思维走向阅读的深处,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个思考的基础。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