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游戏的几点思考
2015-12-17张霞
张霞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研究儿童的游戏首先应当从考察儿童游戏的诱因与动机开始。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天然的生活方式,想想我们的童年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自主游戏中玩耍、快乐、满足和发展的。
因此,游戏应该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是他们天性的表露,我们应该把这种游戏构成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引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但是事实上,很多幼儿园忽略了幼儿游戏的自主选择,留给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非常少,有的甚至没有。很多时候,我们会为幼儿安排角色,构思情节,调整游戏玩伴,在幼儿不需要的情况下,一次次打断幼儿的游戏,加入自认为重要的教育意图,也就是说幼儿的游戏大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在幼儿园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教师设计安排好的游戏,游戏的主人并非幼儿而是教师,之所以存在这种导演式的游戏,不是因为教师不知道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而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幼儿游戏的含义,总觉得幼儿玩游戏时不能白玩,不能瞎玩,在游戏的过程中总得让他得到什么,掌握什么,懂得什么,学会什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育机会,急于控制幼儿的游戏,试图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仅仅把游戏当做一个教的载体、学的载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工具,把游戏作为活动形式来组织来开展,认为这样就是把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化了,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对幼儿游戏权利的不尊重。而游戏精神的内涵则是游戏是自成目的的、积极主动的,更应是开放和生成的。作为教师,我们要领会这种游戏精神,通过自身将游戏精神体现出来。
在幼儿园里,许多教师总是给孩子布置了各种环境、材料,给幼儿提供了游戏的主题,确定了游戏的规则,让幼儿参与。在参与这个具体的游戏活动时,幼儿很投入也很兴奋,老师也非常卖力,因为老师也是先要准备,幼儿玩得很热闹,场面也玩得很嗨,最后游戏结束了,幼儿散去了,游戏结束后不免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发生:一个幼儿对另外一个幼儿说,老师的游戏玩完了,后面玩咱自己的吧。这样一种语言实际上传递着一种什么心态呢?我不是给自己玩的,是老师要求我玩的,这样的游戏没有自主性,至少自主性是比较缺少的,如果说幼儿园里的游戏大量都是这样的游戏的话,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它不是幼儿在游戏,而是在游戏幼儿。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童年的生活素材,给幼儿打造童年生活的轨道,一定要处处洋溢着童年的文化,如果缺少了幼儿自选的、自主的、自愿的、充分发挥满足的游戏,幼儿的游戏就会黯然失色。我觉得,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不是只表现于满足教学的要求,成为教学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游戏是自由创造的,游戏是满足的,游戏是充分施展幼儿那种天马行空想象的。只有这样的游戏,对一个人的童年来讲,才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也许这种游戏不是为了学习,不是老师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它是幼儿喜欢的,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构成而不可缺少。缺少了这样的游戏,幼儿的童年一定是残缺的甚至是悲哀的。而且幼儿的发展应该是自我的发展,幼儿能够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满足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需求,在没有任何控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这才是真正的幼儿游戏。
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游戏看作教育的工具、手段,是服从于教育的。游戏有它自己独立的价值,是教育不可替代的。游戏具有本体价值,这个本体价值说白了,游戏就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不是为了别的而游戏,不是因为它服从于教育而存有价值,而是它是一切非游戏不可替代的,它有自己的意义,游戏本体价值的实践,就是把幼儿自主的游戏、自发的游戏引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引入到幼儿一日活动教和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它和集体活动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让它成为教学的内容。进一步讲,就是要关注幼儿园幼儿的自主活动,这类游戏叫做自选游戏。自选游戏不是为了教游戏,不是为了学游戏,就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因为高兴而游戏,因为满足而游戏,只有这样的游戏才能打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它成为隐性课程的重要构成,因为它的目标是隐蔽的,它是不自觉中实现的,无意识当中实现的,很自然而然地实现的,因此叫做隐性课程。幼儿在自由游戏时,他很轻松、从容、自主、大胆、勇敢地尝试,遇到问题就能够勇敢地解决问题,不自觉当中,他们学习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增长了经验,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游戏才真正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了幼儿,幼儿的自主,幼儿的探索,幼儿的想法,能确保幼儿的参与价值,对于他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怀揣一份纯真,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去发现、去了解、去支持他们,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成功,因为只有出自幼儿内心需要和兴趣的游戏才是使幼儿真正快乐的游戏。
参考文献:
林菁.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J].学前课程研究,2007(04).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