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学实验 有效开展数学教学
2015-12-17朱桢
朱桢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以及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让学生在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体验了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几节课为例谈一些看法。
一、借助数学实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实验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案例1: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实验1:用两块三角板拼一个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
实验要求:
①选择两块同样的三角板拼一拼,拼成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
②拼好之后看一看,是不是拼成了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
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每组对边不仅方向一致,长度也相等。
实验2: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实验要求:
①先想一想应该怎么围,再动手。
②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围的?
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围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只要对边方向一致并且钉子的数量相等,就可以围出平行四边形。
实验3: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
实验要求:
①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用8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摆的时候对边的根数都一样,就可以摆出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的初步认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还没有认识平行,所以教师很难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那如何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呢?教师设计了3次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拼一拼、围一围、摆一摆中逐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借助数学实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可以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案例2: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实验目的: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实验1:从物体的1个面进行观察
实验要求:
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说说你坐在小猴的什么面?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②小组成员按照1、2、3、4这样的顺序一个一个说。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
实验2:从物体的前、后、左、右面进行观察
实验要求:
①小组长转动小猴的位置,每转动一个位置,小组成员很快说说坐在小猴的什么面,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②每个小组成员4个面都说好了,小组长把小猴恢复到刚开始的位置,比一比哪组又有秩序又好!
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实验3:从前后两个侧面进行观察
实验要求:
①小组内的4人每两人一组,分别站在小猴的两个侧面,先观察一个侧面,再观察另一个侧面。
②观察时说一说站在小猴的哪个侧面,看到小猴的头朝哪一边?
(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观察。
(2)交流并小结:在两个不同的侧面观察,观察的人正好是面对面,看到的小动物的头朝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
这节课是“观察物体”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面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设计从“一个面观察—四个面观察—左右两个面对比观察”的三次实验活动。通过三次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帮助学生建立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而在突破难点上,又通过直观的照片和亲身体验两次观察、比较,得出在物体的两个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也可能不同,引导学生从观察整体形象转向关注局部变化,逐步领悟差别,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借助数学实验,自主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以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
案例3:二年级上册“图形的拼组”
实验目的:掌握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方法
实验1:8个小正方形拼一拼
(1)猜一猜: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先猜一猜会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拼一拼:要想知道自己猜测的是否正确,可以怎样做?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拼一拼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实验要求:
①想一想:可以怎样拼?
②拼一拼:数出8个小正方形,同桌合作拼一拼。
③数一数: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3)交流:呈现不同资源。
提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猜对了吗?
(4)画一画:轻轻地闭上眼睛,在脑中画一画拼成的长方形。
(5)你能说一说是怎么拼的吗,并填写表格。
(6)回顾刚才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先猜一猜,再拼一拼,最后说一说,画一画。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2: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
(1)如果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你准备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研究?
(2)小结:也可以按猜一猜、拼一拼、说一说,最后在脑中画一画的步骤进行。
(3)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记录。
(4)呈现不同资源。
比一比: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利用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找到几种不同的拼法。
实验3:18个小正方形拼一拼
(1)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找出用多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种数呢?
(2)小结:可以动手拼一拼、动脑画一画,还可以动笔写一写。
(3)用1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不同拼法?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记录下来,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找到的拼法。
(4)汇报交流。
(5)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是数学书中“动作做”一课的内容,教师设计了3次动手操作的内容;第1次,通过用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学生经历猜一猜、拼一拼、说一说、画一画的探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2次,主动迁移方法解决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问题,并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第3次,灵活运用方法独立解决用18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问题,同时在资源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有序的思想。整节课学生在拼组图形的活动中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结论的过程,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图形的拼组问题。
数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以往知识的直接呈现形式,它通过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来理解、验证数学原理。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合作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实验素材,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周振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