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路径探析
2015-12-16熊英梁冬松农庆能邓炼
熊英++梁冬松++农庆能++邓炼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在提升学生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勤工助学新的拓展功能。
关键词:创业教育,勤工助学,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51-03
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及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其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认识,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更具竞争力。以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力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勤工助学内涵和创业教育特点
(一)勤工助学的内涵
高校勤工助学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工助学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上的物质帮扶,而且是为学生提供智力帮扶的重要途径,高校勤工助学具有资助育人的双向功能,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扶“贫”性。学校通过资助资源的有效整合,对应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资助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获得劳动报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2.扶“能”性。学校通过“物质扶贫型”向“扶能扶志型”资助转变。学校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岗位针对不同年级的贫困学生,从劳务型向管理型岗位转变。贫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有偿劳动。在缓解经济困难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
3.扶“志”性。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勤工助学上岗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贫困,消除自卑,鼓励他们不畏艰难,自强自立,培育学生懂得受助感恩、回馈社会。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去提升自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馈赠,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能获得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还能避免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二)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它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着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类活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素质及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手中。注重创业教育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使学生摆脱依赖、被动及等靠要思想,形成自主和独立思考的优良品质,具备挑战权威的优良品质。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生动的个性,充满活力,不囿于形式主义框架里,与后来的发展能力相匹配。
2.实践性。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商业模拟实践,使大学毕业的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创新性。创业教育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创业教育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创新,而且还体现在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是一味注重知识技艺能力素质的积累,而是强调了个人知识、素质及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路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岗位设置少,层次比较低。劳务型岗位多,智力型岗位少,往往将勤工助学作为一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改革配套措施,很少将其放到整个高等教育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考虑问题。
2.缺乏实践平台。导致高校管理部门将勤工助学市场化局限地理解为经营型、销售型勤工助学基地,甚至认为勤工助学市场化就是开商店,没有发挥育人功能。
3.岗位渠道有待拓宽。没有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观念落后,人才培育目标不明确。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扶助学生开办企业,而是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兴趣、锻炼市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勤工助学不能囿于对学生的经济扶助而必须凸显育人功能;
2.勤工助学文化不浓厚,缺乏机制激活勤工助学的潜在功能。
3.创业型的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缺乏。高校没有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挖潜增效,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学校未给予优惠政策。
三、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策略
创业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勤工助学市场化运作实施创业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实施手段。所以,创业导向下的勤工助学市场化的原则指向与教育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
1.以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充分发挥以适应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借鉴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参照,将课程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通过勤工助学市场化运作培育大学生群体企业家精神,分阶段引导和扶持学生,比如将所有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大学生纳入市场文化普及和创业知识传播,为第一类;将有志于创业和适宜创业的重点学生群体纳入实体经营锻炼及扶持范畴,作为另一类。
2.完善制度和创新管理,促进勤工助学的长效发展。高校还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更好地为勤工助学的发展服务。在实践中,要发挥好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优势,广泛开展学生自治,既能为大学生开拓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让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此外,高校勤工助学要取得长远发展,在组织运行模式上要由现行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法人化、基地化和产业化模式转变。这样有利于勤工助学活动在法律上得到保障;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经过实体运作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空间。endprint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业基本素质,积极创业。要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现对接,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思维、技能和创业潜能置于市场环境中接受评判和考验。学校在勤工助学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规律扶助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实现勤工助学资助功能和育人功能。
建立创业教育基地,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建立创业培训平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激励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着力打造创业型勤工助学基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平台。一是拓岗增效,建立勤工助学实体化。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挖潜增效,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学校给予优惠政策,制定发展目标,利用勤工助学基金进行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实体,学校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指导和服务。
2.加强校企合作,积极面向社会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实习,使学生感受到创业环境,积累创业经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找准学校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按照双向受益原则,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通过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参加勤工助学、邀请企业到校内设岗招聘等形式,使双方关系不断加强,促进共同发展。
(四)建设勤工助学精品项目化管理
实行“创新创业项目区+创业孵化区+企业园区”三级创业载体体系。按照递进原则,精心设计创业载体,划分创新创业基地功能,高标准地建设硬件配套完善、资金支持到位、软件服务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制定“项目导师+孵化指导+专家咨询”三类辅导制度。由教师、专家、企业家和政府职能创新就业指导部门组成专门的导师团队,为学生们提供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指导,实现“项目导师全程指导、孵化指导重点培育、专家咨询科学决策”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优化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1.强化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专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教育是各高校对大学生人才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独立开来,其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都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既要拓宽大学生的专业口径,培养他们尽快适应创业环境,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又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具备深厚的功底,以便更好地发展。
2.设置就业指导课程,高校在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之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大学应该探讨创业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整合方案,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的理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目的的基本概念,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就业求职需要的求职素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勤工助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总结到战略调整的过程。贯穿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指导更容易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也更加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课程开设形式灵活多样。把各专业综合标准结合起来,根据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对于创业知识课程,除课堂教学形式以外,还应探索灵活多样的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形式;对于实践知识课程,尽量采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活动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安排不同岗位,实施层次性教育。
参考文献
[1]文青,艾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2]王宇清,王世刚,蔡有杰,郑喜群.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J].科教导刊,2014,(01).
[3]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4,(03).
[4]朱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5]李瑞,曹扬.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3).
[6]刘畅.基于培养可就业能力人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J].民营科技,2013,(04).
[7]牛金成,陆静.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导的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02).
[8]段向帅.以就业与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科教导刊,2012,(02).
[9]管明清.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析[J].科教导刊,2012,(11).
[10]舒长兴.以创业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教育,2011,(06).
[11]崔莹莹.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研究发[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Z003。
作者简介:熊英(1973-),女,贵州贵阳,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梁冬松(1966-),男,广西北流市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农庆能(1979-),男,硕士,广西百色,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勤工助学办公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邓炼(1984-),男,湖南益阳,硕士,桂林理工大学校团委办公室干部,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