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015-12-16刘兰英骆云中
刘兰英++骆云中
摘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针对当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现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入学资格审查、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和论文质量等几个方面提出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11-03
随着全国大学生“村官”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从学校到学校、家庭在城市、缺乏农村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知识结构相对单纯、“三农”知识欠缺的新任“村官”比重大大提高,亟待在工作的同时充实有关农业技术、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村官队伍发展和完善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课题组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区大学生村官专业硕士学位班的试点探索,对当前“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
1.学员专业背景的多样性。我国自2008年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全国有200万以上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人,目前在岗21.2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1%。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4%;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5%。这些村官通过短短几周时间的“培训”,就去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搞温室种菜、搞沼渣肥田等等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都亟待补充农学专业知识,以弥补本科专业学习对村官岗位需要的缺失。
2.学员学习要求的差异性。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村发展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领域和内容,农村需要的人才也更加多样化,不同岗位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不同的职位需求和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村庄、不同职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内容、任务、职责等都不尽相同,从而也对大学生村官们在思想品德、管理能力、专业技能、人格类型、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村官们在参与农业推广硕士学习的过程中,出于不同岗位的需求,其学习要求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参与农推硕士的“村官”学员大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其人事关系仍然保留在其工作单位,其学习主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要求其集中学习课时不低于6个月,而学员在就读期间,除了要完成所要求的学业外,还要兼顾其本职工作,这往往难以保证学员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因此,大部分学员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之间两头奔波,仅仅是要达到“按时上课”这一要求都变得极为困难,这样的现实情况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安排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入学资格审查制度。以招收“村官”为主要学员的农业推广硕士要求报考人员必须是来自农业和农村工作第一线的“村官”们,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员都不具报考资格。但有些学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对学生入学资格审查不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致使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有效地用在农业或农村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上。此外,由于许多大学具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在农业推广硕士招生中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就存在有些学校在私利的驱使下刻意降低考试难度,放松考试纪律,没有真正发挥考试的选拔作用。
2.缺乏周密完善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农业推广硕士学员多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学员们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上课时间相对有限,这给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安排带来了较大困难。以西南大学渝北村官班为例,该班设置课程中只有两门公共课,英语和辩证法,以村官的工作性质而言,在村官的硕士培养方案中公共政治类课程太少,有点流于形式。除了两门公共课,其他都是农业推广相关课程,但在村官工作来讲,除了对农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外,对经济类、管理类知识都还非常匮乏。但由于学生们的时间有限,村官班教学时间较短,在有限的课程内很难兼顾到学员们不同的学习要求。
3.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村官”班一般是就近安排场地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缺少规范。首先,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方案的制定非常灵活随意,往往不能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如有的培养单位利用五一节等国家节假日集中进行短期授课,符合在职人员学习特点,但课程总时长才二十几个学时。其次,村官班的临时教学场所没有健全的配套教学设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农推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讲课没有课程大纲、讲义和课件,教学质量较差,教师对学员的学习管理较为松散,学生学风较差,许多学员很难做到按时上课,更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修订学分以及完成相应的培养环节。
4.缺乏规范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学位论文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学员的后期学习基本都是围绕学位论文来展开。通过对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村官班的硕士论文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学员们的研究生论文的普遍存在选题面狭窄,没有把论文的选题和农业推广的具体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大多数农推硕士学员在进行论文选题时都倾向了理论研究,真正涉及农业推广实践研究的选题较少,导致农推硕士论文的研究大多流于表面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此外,农推硕士论文在内容写作上也缺少规范,有些论文水平低劣,完全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有的标准。总之,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亟待提高。
三、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关。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针对“村官”这一特定人员而展开,它对学员的专业和工作身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要求招生单位在招生时,要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关,确认学员的职业身份是否符合招生要求,以免其他人员鱼目混珠,占用“村官”学员的入学名额。因此,在进行资格审查时,应设立一套完善的审查制度和程序,确保学员学历和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对于不是在村官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不应予以审查通过。首先,要保证学员本科学历的真实性,招考单位应该到学员毕业学校核实其相关情况。其次,要保证学员工作经历的真实性,招考单位应该到学员所在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具体包括其工作单位性质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学员是否确实在单位工作等资格的审查。最后,要严格考试制度,包括试卷设计、考试纪律、阅卷等环节都要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保证生源质量,并确保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为培养致力于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的村官人才服务。endprint
2.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所学专业不同,个人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的特点,村官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地区发展的实际,体现村官们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专业学位特色,构建整体性强、综合性高、宽广性全和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注重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切实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南大学在农业推广硕士村官班的培养方案中就针对村官工作领域的特点,公共课除开设农业推广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相关法规等课程外,还加强外语的教学和哲学思维的培养。在专业课的安排上,注重理性与实践的结合,并以应用和实践为主,使学员通过农推专业硕士的学习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理论和应用技术。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由于村官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类型多、个体差异大,给农业推广硕士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要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有一支丰富的农业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应该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参与农业推广硕士“村官”班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使学员在短时间的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的变书本知识为应用技能。其次,严格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如实行课堂考勤制度,学员缺勤次数到达一定程度则取消其考试资格。严格课程考察方式,在撰写课程论文之外,应该辅之以一定的闭卷考试,并严肃考风考纪。最后,应尽快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监督机制,确立一套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从招生、教学、培养、学位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估,以评促改。
4.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农业推广硕士知识水平、推广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村官农业推广硕士论文的质量管理在村官农业硕士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学生论文研究中,要严格把握论文的选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写作、答辩四个环节,充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农推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倾向和侧重于农业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发展前景的农推项目,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或者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农业推广硕士论文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和实验论证的基础上。其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是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综合运用农业推广专业知识独立开展调查研究,以得出真实有效的研究数据,期间,导师们应该切实做好中期检查工作,以推动论文写作进度和质量。最后,要应对答辩过程进行规范管理。比如建立科学的评分标准,着重考察学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农业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EB/OL].(2010-11-26).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999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EB/OL].[2014-05-14].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nytgss/263540.shtml.
[3]杨启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12-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内立项)《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兰英(1981-),女,四川宜宾人,最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西南大学;骆云中(1962-),男,四川崇州人;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资源利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