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室美术图像探究
2015-12-16朱兵
朱 兵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汉代是我国封建制度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历经四百多年。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制度逐步完善,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富庶,国家强盛。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武帝时期“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漫长的丝绸之路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强盛的经济基础使汉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潮,诗歌、辞赋、乐舞、建筑、绘画等都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汉代浑厚、宏大的艺术风格。汉代文化中追求灵魂不灭的思想使墓室装饰迅速发展,体现出汉代宗教、哲学思想和社会意识的独特的时代特征。
一、汉代墓室美术图像的时代背景
汉代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原则建立在天命观的基础之上。汉代人们期望死后不朽,然而死亡是永恒的恐惧之源。死后将进入的黑暗世界可能充满了可怕的幽灵和精怪,灵魂在前往天界的途中也许要遭遇种种危险。因此,针对死亡的巫术仪式非常盛行,从濒临死亡时的招魂,到最终的成仙,汉代人怀着对死后未知世界的信念,升仙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渴望延迟以至完全避免肉体与思想的终结——死亡,同时期的哲人、方士、王侯执着探寻超越这种终结的方式,以求最终达到成仙的境界,即“求仙于生时”和“灵魂不死”。人们在死前为自己营造墓室的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深邃豪华的墓室除随葬各种用品外,还用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进行装饰,其题材丰富,充斥着羽化成仙、天象星宿、祥云瑞兽等各种内容。
墓室意味着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归宿,人们必须面对,但灵魂不灭的思想又使人们深切地关注死后在未来世界的命运。接受死亡的现实并试图超越死亡,这种似乎存在矛盾的生死观奠定了汉代墓室装饰艺术的基础。
汉代墓室美术图像是一个充满着象征符号的,以特定的天命观为理念的现实世界的翻版,内容涉及广泛,既有祥云瑞兽、天象神祗,又有神话故事、舞蹈、狩猎,可以说包罗万象。在汉代墓室装饰表象世界的背后,寄寓着形形色色的精神活动,因此,它又是蕴涵着汉代人哲学、社会意识的和谐的另一世界。
二、汉代墓室美术图像的题材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神仙信仰大发展的时期,各种各样与此有关的图像出现在墓室装饰之中。其中,包括各种祥禽瑞兽(如麒麟、蟾蜍等)、植物(如灵芝等)、山岳(如蓬莱、昆仑等)、人物(如西王母等)等,这些图像与其宗教内容和功能密不可分,大量运用于墓室壁画、殉葬的彩陶以及各种冥器中。汉代墓室美术图像的题材非常丰富,具有浓重的宗教神秘色彩和神权思想,特别是数量众多、规格庞大的墓室壁画,体现了汉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思想。在汉代,阴阳五行的概念成为构建宗教、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阴和阳代表了对立物之间的二元关系;五行之间则相克相生,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无限循环,象征了宇宙运动的基本模式。汉代人以这种循环理论为基础,通过五行转换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结合起来,同时每个方位又对应相应的颜色、物种、季节、音律、事物等等,宇宙万物都被纳入这种无限循环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观念体现了汉代人的天命观,贯穿于包括墓室装饰艺术在内的所有文化形式中。
汉代墓室美术图像丰富多彩,具有象征意义的云纹以及各种栩栩如生的神怪动物、人物等形象组成了汉代墓室装饰恢弘的艺术风格。造型优美的卷云纹暗喻着宇宙中固有的生命之力——气。各种神怪装饰则意在保护黑暗世界的亡灵,它们既包括具有祥瑞意义的麒麟、羊、仙鹤等,又包括具有保护者意义的形象,如首部长角的地下灵怪与对墓中尸体有损害的公牛、毒蛇进行搏击,等等。与此同时,墓室装饰图像还包括羽化登仙、历史故事、宴饮狩猎等人物、场景的描绘,画面结构紧凑、生动流畅,表现手法具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表达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美好生活的祈望。
(一)祥瑞形象
祥瑞形象是汉人天命观的一个重要体现。被人们认为代表“上天垂象”的某些自然现象,主要由动物、祥云、神山等图式组成[1](P147)。例如,皇帝在花园发现美丽的神鸟,麦田的一支茎上长了几个麦穗,这些都意味着上天对皇帝的赐福。祥瑞形象的出现代表当时的统治者治理有方、国泰民安,预示着未来将有更美好的前景。与此相反,汉代人认为诸如飓风、日食、洪水、冰雹等自然现象代表灾兆,预示上天对凡间世界的不满,或将产生某些变革。这些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汉代文帝时期,据说曾出现过一条黄龙,后来黄龙就成为汉朝廷的标志。后来汉代的每位皇帝在位时,都出现过所谓的祥瑞形象,以证明其统治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天与人相互通感,如果皇帝厚德才丰,国家强盛,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作为褒奖。祥瑞形象作为上天和下界之间交流的具有神性的借体大量出现,如麒麟、飞马、赤雁、芝草、神光、云气、凤凰、白鹤、白虎、甘露等数百种祥瑞图像。如此众多祥瑞形象的出现,证明汉代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原则建立在天命观的基础之上。皇帝受命于天,因此至高无上,统治普天之下的臣民。依照这种理念,君臣、父子、男女成为社会结构的链条,一环紧扣一环,组成严密的社会体系。
汉代对祥瑞形象的信仰既强烈又普遍,上至皇帝王侯,下至村野百姓,对祥瑞形象无不痴迷笃信,因此汉墓美术图像中描绘了大量的祥瑞图像。
汉代的祥瑞图像范围广泛,拓宽了艺术表现的范畴,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大自然之中。奇异的祥瑞总是出现在丛林、山谷、田野、溪流等地,而非庙宇殿堂。自然界雄伟的高山、变幻的云层令人们感到神秘而向往,因此也成为祥瑞图像的表现形式。汉墓图像中描绘的山的类型包括位于东、西、南、北、中的五岳,以及大海中的仙岛和充满奇异的神山。云纹作为汉代最喜欢的纹饰之一,以其吉祥和具有无限延伸的特点伴随着其他祥瑞图像一起出现在墓室装饰中,表达了人们对仙界的憧憬和幻想。云纹是“气”的具体化。“气”在汉代以前主要是一种象征宇宙和人体内部活力的哲学思想,到了汉代与当时的天命观结合在一起,被赋予了新的寓意。根据祥瑞形象来自上天的赐予这种思想,墓室装饰中祥瑞图像经常伴随云纹一起出现。云纹的造型变化多端,常见的有亭状、船状、旗状、兽状,等等。如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漆棺便以虚幻飘逸的云纹进行装饰,营造出其他图形难以表现的缥缈的仙境氛围。
祥瑞形象在汉人的观念中来自于上天的褒奖,它们在汉代墓室美术图像中普遍存在,成为同时期人们天命观的具体体现。
(二)羽化登仙
死亡意味着肉体和精神的终结,古人渴望尽力延迟并试图超越这种终结。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的支配下,汉代神仙思想盛行。人们一方面终其一生的热情去追求仙境,企望长生不老;一方面兢兢业业地营造自己的墓室,希冀灵魂不灭。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有着本质的共同点——人们对于超越死亡的追求。羽化登仙的思想将这种追求具体化,幻化出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如果将死亡当作肉体和精神的终结,那么当死亡到来时,它是一种悲剧,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延迟悲剧的发生。但如果将死亡看作是人们进入另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仪式,那么一切都将不同。人们在追求理想现实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理想来世的追求。现世拥有权利和财富的人们希望来世拥有的更多,而现世落魄的人们则希望来世能够有所改观,因此他们将墓室作为踏上新世界旅途的起步,竭尽个人之力营造梦想中的仙境,希望达到灵魂不灭、羽化登仙的境界。
位于洛阳的西汉卜千秋墓中的壁画描述了一个升仙的场景。墓室主要用大型印花空心砖砌成,方向坐西朝东,由墓道、主室、丁字耳室三部分组成,所绘壁画为升仙、辟邪内容。全长4.8米的壁画“升仙图”绘于墓顶平脊上,两端为伏羲、女娲、太阳、月亮,分别表现阴阳两种力量的对立与调和[2](P6)。飞龙、白虎、朱雀、枭羊位居其间,升仙仪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西王母坐在波涛状的祥云之上,死者夫妇站在蛇和三首鸟身上徐徐飘来。升仙图用流畅的线条、艳丽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仙界的向往(见图1)。绘于该墓主室墙壁上额的人首鸟身,举翼飞舞在山岳上的图像也属于升仙的内容,人物形象用朱红和紫色进行描绘,羽翼舒展,表情平静,栩栩如生(见图2)。此图与墓顶部的升仙图相呼应,营造了如梦如幻的升仙气氛。
洛阳烧沟61号墓室的隔梁上壁背面也雕绘有一幅升仙图。画面中间绘一天门,上面有五个玉璧,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五曜。两侧三角形中描绘男女二人,头戴斗笠,背生双翼,乘坐羽龙,飞翔在天空。象征着墓主夫妇的灵魂,正凌空飞腾在通向天界的途中。这正是“服应龙(驾有羽之龙)、络黄云(以黄云为马鞍)、登九天,朝帝于灵门”的形象写照[2](P6)(见图 3)。
羽化登仙的内容不仅在壁画中得以充分体现,汉墓中的陶器装饰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题材。驰骋在云间的翼虎、应龙、人首兽身的灵怪,以及拢缰服龙的人物等,勾勒出怪诞奇异的逍遥世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墓葬装饰艺术体现出的升仙思想,表达了汉代人们期望灵魂不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三)天象神祗
汉代墓室美术图像中关于天象星宿、封禅神祗的内容,与汉代人的天命观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国的天文学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星名和月食、日食的记载。到了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古人重视观测天象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把握农时。早期的农耕生活需要对寒来暑往的季节进行准确的测算,而星宿的运转正是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二是对神秘宇宙的探索。由于对宇宙本源缺乏科学认识,自然界的许多自然现象就显得非常神秘。汉代人们认为上天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各种自然现象由各个不同的神灵掌控,而星宿正是那些神灵的化身,他们把吉凶、福祸、灾异降于人间,预兆着人类的盛衰成败。汉墓中出现的天象图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
汉代墓室中的天象图又与著名的敦煌星图以及黄裳、苏颂的星图在功用上有诸多不同。相对来讲,敦煌等星图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性质的文物,而汉代天象图则主要是反映汉代社会意识的人文科学性质的文物。汉代墓室天象图侧重装饰性地反映天象,不是为了客观、准确、真实地再现宇宙,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天命观,因而属于人文文化的产物。对于汉墓中的天象图,不能单纯作自然科学的理解,它们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与社会意识内容。这种把人文和天文水乳交融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创造,体现了汉代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洛阳61号西汉墓墓顶所绘的天象图便是此时期的一个代表。该图绘于墓顶平脊上,由十二块长方砖组成,彩绘日月、星象,图中云气缭绕,朱色星宿点缀其间。若以十二幅为计,从右至左第一幅为太阳,中有金乌;第七幅为月亮,中有蟾蜍和玉兔[2](P9)。这幅狭长的日月星相图通过模拟物质性的天空把黑暗的墓室转化为一个光明的宇宙(见图4)。
汉代的天命观使人们对星宿赋予奇妙的神话色彩,所谓“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强调天地间的阴阳五行、吉祥祸福都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人们把天空星域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宫,每宫各有主宰之神和辅佐之神。1978年在洛阳车站西侧发现了新莽时期的一座壁画墓,主室内绘有十六幅画面,有日、月、二龙穿璧、操蛇神怪、人头鸟身、人头兽身等形象,反映的就是当时封禅祭祀的五宫星宿神祗。在汉代的天象图上,常常用人物、动物表现星宿。如山西平陆枣园汉墓中的天象图,在祥云缭绕、星宿密布的天空中,描绘出青龙、白虎、朱雀等动物形象;在山东肥城孝堂山天象图中,织女坐在织机旁穿梭纺织,以此表示织女三星。这些图像以直观易辨的动物、人物形象为汉代天象图赋予了神话色彩。
图1 升仙图
三、结论
汉代墓室美术图像是一个充满着象征符号的,以特定的天命观为理念的虚幻世界,涉及内容广泛,不但有祥云瑞兽、羽化登仙、天象神祗,还有宴饮狩猎、歌舞升平等场面的描绘。在汉代,阴阳五行的概念成为构建宗教、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和道德原则建立在天命观的基础之上。汉代墓室美术图像丰富的题材、恢弘的场景、流畅的笔触、艳丽的色彩体现了汉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表现了汉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图2 升仙图
图3 升仙图
图4 星象图
[1]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苏健.洛阳汉代彩画 [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