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的诊断价值

2015-12-16王国军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2期
关键词:支原体阳性率小儿

王国军

(慈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张家界427200)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的诊断价值

王国军

(慈利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张家界427200)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98例,对其分别采取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并对2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8例患者均接受了肺炎支原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MP-IgM)检查,阳性80例,阳性率81.63%,痰培养支原体阳性18例,细菌阳性7例。不同年龄段患儿血清学检测发现,4~8岁年龄段患儿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清学检验、微生物培养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早期诊断,临床价值显著。

肺炎,支原体;细菌性;免疫球蛋白M;实验室技术和方法;支原体感染

临床上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小儿常见疾病,肺炎支原体为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无细胞壁,有DNA和RNA,为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冬季和春季的发病率较高,在不同儿童身体上表现不同,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对改善治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抽取其中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4.6±1.3)岁;病程3 d至2个月,平均(29.8±11.3)d;春季发病39例,夏季发病7例,秋季发病36例,冬季发病16例。所有患儿临床表现均为呼吸系统症状,以咳嗽、发热、胸痛、咳痰、气喘等表现为主。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抽取的98例患儿分别进行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并对2种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1.2.2 检验方法(1)血清学检验:在患儿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处理,分离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MP-IgM)抗体进行检测,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血清学检验结果呈阴性者在1周后进行复查。阳性标准为MP-IgM>1∶160[2]。(2)微生物培养:经无菌棉拭子自患儿口腔、咽喉等部位进行标本采集,将其放置在融化后复温的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中,痰液标本放置在无菌痰液收集器中,将装有上述咽拭子、痰液标本的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37℃下培养24 h,对培养基的颜色进行观察,阳性判断标准为[3]:培养基颜色自红色转变成黄色。连续培养24h后颜色无明显改变者视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Р<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本组98例患者均接受了血清MP-IgM检查,阳性80例,阳性率为81.63%,痰培养支原体阳性18例,阳性率为18.37%,细菌培养阳性7例,阳性率为7.14%,其中肺炎链球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阴沟肠杆菌1例,卡他莫兰汉菌1例。

2.2 不同年龄段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统计4~8岁年龄段患儿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统计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临床症状上与肺炎链球菌引起感染不同的一种典型肺炎。临床研究证实,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以及细胞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感染[4],肺炎支原体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被吸入呼吸道后,在黏膜表面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膜上神经氨酸受体结合,从而逃避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及吞噬作用,并且吸取营养,释放过氧化氢等诸多有害物质,进而导致黏膜上皮以及纤毛被破坏。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近几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致使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5]。因此,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逐渐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多以呼吸道感染最为显著,但是部分患者会合并全身各脏器损害等一些其他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较多,其中支原体分离培养、PCR、冷凝集试验以及IgM检测等[6-7]。经临床实践证实,支原体分离培养所需时间较长,在医院推广存在一定困难,PCR技术的检出率尽管较为理想,但是成本较高,不易在临床普及。冷凝集试验的操作简单,但是对支原体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较差[8]。IgM检测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操作简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因此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存在明显优势[9]。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分别进行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经统计分析发现,血清特异性MP-IgM检查阳性率为81.63%,微生物快速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8.37%和7.14%,血清特异性MP-IgM检查阳性率较微生物快速法高,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0],一定程度上说明快速血清学检验具有操作简单、伤害小、结果准确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势。

微生物快速培养法的主要操作为在培养基中加入快速生长因子加快病原微生物的分解增殖速度,分解增殖的过程中,大量的糖类被分解生成氢离子,进而使培养基的pH值降低,指示剂自红色变成黄色,从而实现对肺炎支原体进行鉴别的效果。快速培养法最短时间可在4 h内观察到阳性结果,一般方法则是需要连续培养24~48 h后方可观察到阳性结果。

综上所述,快速血清学检测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快速血清学检测抗体筛查结果较微生物快速培养的敏感性、阳性率高,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快速血清学检验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快速诊断的首选手段,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严小光,朱彦,冯亚青.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回顾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38-39.

[2]苗敏.支原体临床检验的方法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8):1027-1028.

[3]张战军.13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9):119.

[4]朱宪侠.小儿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840-841.

[5]贾彩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98例临床分析[J].西南军医,2010,12(2):250-251.

[6]沃胜男,王翠英.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5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279-280.

[7]齐振勇,齐振水.MP DNA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0,16(7):70.

[8]安红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68-69.

[9]曹彩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验结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6):152-153.

[10]易昌清.30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71-7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2.037

B

1009-5519(2015)02-0254-02

2014-07-31)

王国军(1974-),男,湖南张家界人,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E-mail:2590787714@qq.com。

猜你喜欢

支原体阳性率小儿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