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2015-12-16姚晓君夏庆祥

关键词:安徽省人力资源创新能力

姚晓君,夏庆祥

安徽省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姚晓君,夏庆祥

以安徽省各地级市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地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较弱,区域差异比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为了整体崛起和协调发展,各地市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加大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经费投入;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机制,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的待遇;促进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科技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和主要动力。安徽省虽然拥有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但是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区域发展不协调。导致该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偏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强。解决此问题,要从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角度入手。本文以安徽省各地级市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指标选择说明

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相关性等原则。结合现实收集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行性,从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环境支撑3个方面入手,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1]。

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数比重(X1)来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整体数量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科技竞争力、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中应着重考虑R&D投入。R&D投入包括R&D经费投入(X3)和人员投入。R&D人员是从事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的人员,许多R&D人员除了从事科学研发活动外还担任其它工作,只能将部分工作时间真正用于科研活动。因此,对于R&D人员的测量主要采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这一指标。

表1 科技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人力资源产出能力反映其创新的实际成效,是判断创新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因素。笔者选择了常用的也最直观反映产出的7种二级指标。专利是应用技术研究和试验开发的产出,是科研创新最直接有效的成果体现,是衡量创新活动的相当可靠的指标。文章选择了专利申请受理量(X5)、专利申请授权量(X6)、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X7)和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X8)这4个二级指标。衡量基础研究活动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产出情况经常用科技论文发表量(X9)和科技著作出版量(X10)这2个指标。技术创新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的核心,新产品是产品创新的产物[2]。因此,选择新产品销售收入(X4)来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技术创新能力。

环境是创新赖以发展的空间,既影响到科技人力资源队伍的产出效率,又影响到科技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和流动,制约着技术创新的质量和速度[3]。在影响科技人力资源队伍的诸多环境因素中,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文章选择了人均生产总值(X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12)、进出口总额(X13)3个反映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通过查阅2013年的安徽省统计年鉴,对2012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上述13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各指标均有不同的量纲,需要消除指标的量纲关系,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为此,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指标数据

对这些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查看KMO值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Sig值,KMO=0.66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为了对主成分因子进行更为正确合理的理解,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因子的初始特征值以及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4]。前3个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并且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6.363%,因此提取了3个主成分。从旋转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第1个主成分因子对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X2)、R&D经费(X3)、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X8)、科技论文发表量(X9)、科技著作出版量(X10)、进出口总额(X13)等几个指标影响比较大;第2个主成分因子对专利申请受理量(X5)、专利申请授权量(X6)、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X7)等几个指标影响比较大;第3个主成分因子对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数比重(X1)、人均生产总值(X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12)等几个指标影响比较大。这3个因子解释了绝大多数信息,通过计算得到主成分载荷Z1、Z2、Z3。

Z1=0.097ZX1+0.354ZX2+0.342ZX3+0.293ZX4+ 0.194ZX5+0.2ZX6+0.094ZX7+0.386ZX8+0.38ZX9+0.364ZX10+ 0.049ZX11+0.15ZX12+0.352ZX18

Z2=0.193ZX1+0.21ZX2+0.222ZX3+0.291ZX4+ 0.46ZX5+0.458ZX6+0.491ZX7+0.094ZX8+0.143ZX9+ 0.217ZX10+0.094ZX11+0.113ZX12+0.16ZX18

Z3=0.494ZX1+0.154ZX2+0.191ZX3+0.218ZX4+ 0.132ZX5+0.14ZX6+0.188ZX7+0.093ZX8+0.085ZX9+ 0.084ZX10+0.544ZX11+0.463ZX12+0.207ZX18

以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贡献率的比率作为权数,将3个因子综合,计算综合得分Z。

按照综合得分对16个地级市进行排序,结果见表3。一般而言,得分越高,说明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越强;得分大于0,说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3 地级市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

从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差距比较大。其中,合肥市的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芜湖。虽然铜陵、马鞍山、滁州也进入了前五名,但是从分数上看,这三个城市的得分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仍比合肥、芜湖低很多。其他城市的得分均在0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实力在整个安徽省居首位。芜湖拥有国家一类开发口岸,属于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水路均较为方便,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马鞍山、滁州、铜陵也拥有区位优势,并且受泛长三角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等政策的扶持,经济发展也较好。其他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区域限制、资源缺乏等各种原因相对落后。这充分说明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之间属于正相关关系[5]。

三、建议

安徽省各地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较弱,并且区域差异比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安徽省各地市的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数比重偏低,说明安徽省各地市的劳动力规模虽然较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这必然会影响创新。要实现安徽省的整体崛起,必须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6]。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属于正相关关系。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既影响科技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和流动,又影响到科技人力资源队伍的产出效率,制约着技术创新的质量和速度。各地市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化投资结构,谋划和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对外贸易,以投资合作带动贸易、技术、资源等协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企业联盟,提高“走出去”组织化水平;同时,着力抓好招商引资,扎实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将优秀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引进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各地市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来加速经济发展。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拥有较强的高科技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应该利用皖江城市带、合淮同城化、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的政策扶持,辐射带动周边地市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提升。淮南、淮北、宿州等市应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亳州利用中草药资源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技术提升和创新。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市可以加强和南京、杭州等城市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来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其次,加大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经费投入。安徽省政府应增强政府投入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经费投入大的地市继续增加经费投入。对财政收入低的地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此外,各地市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的效益。各地市政府在财政收入、税收、金融、采购、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教育、创新平台、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要给予政策优惠,出台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以及股权激励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

再次,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机制,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的待遇水平。安徽省各地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政府应鼓励企业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机制,提高科技人才的薪资待遇,最大程度地吸引科技人才。可以通过股权、分红权、职业年金计划等激励措施,让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应该注重长效激励和精神激励。比如: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供各种条件鼓励科技人才进行探索创新,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优化选拔聘用、绩效考评、培养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等环节的相关制度,树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观、竞争观,建立以能力、创新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最大程度地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促进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支持鼓励企业自建或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科研部门,参与承担科技项目攻关,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推广、产品设计等服务。另外,各地市应鼓励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促进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依托各地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地市可以建设大学科技园,将教育和科技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安徽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初步形成规模的只有合肥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他地市可以学习借鉴合肥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做法,依托本地的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为科技孵化、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和基地,从而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7]。

[1]韩伯棠,王莹.中国科技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李燕萍,施丹.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3]卜鸥.中国31省市科技人力资源的层次聚类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余晓,廖红.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区域比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5]曹鹏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7).

[6]朱云鹃,等.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综合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16地市的数据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3(5).

[7]姚晓君.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途径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4(2).

(编辑:唐龙)

G322.7

A

1673-1999(2015)01-0046-04

姚晓君(1982-),女,管理学硕士,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7)工商管理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夏庆祥(1983—),男,工学硕士,淮南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部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

2014-11-16

2013年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泛长三角区域安徽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2013SQRW105ZD)。

猜你喜欢

安徽省人力资源创新能力
成长相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