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图书之“毒”及其破解
2015-12-16□冯莹
□冯 莹
(玉林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西 玉林 537000)
馆藏图书之“毒”及其破解
□冯 莹
(玉林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西 玉林 537000)
窗明几净的图书馆表面看起来优雅宜人,实际上,因各种原因导致馆藏图书蕴含有本源之毒或者化学之毒、环境之毒和人为的微生物之毒,这些毒素对人体构成严重威胁。本源之毒来源于图书本身纸张、油墨等化学物质的分解;环境之毒主要是因不良环境导致馆藏图书受灰尘等有害气体、霉菌、虫害和鼠害、辐射等侵蚀所致;人为之毒主要来源于读者随意涂画、沾口水翻书、折页等不良习气、以及读者本身的汗液沾染使馆藏图书产生大量的有毒细菌。破解此三毒的措施在于:加强卫生知识教育,做好自身防范;工作人员严把图书入馆关;及时剔旧、清点和翻动图书;根据人与图书保护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净化环境 。
馆藏图书;毒;破解
一、何为馆藏图书之“毒”
图书馆是人们学习文化技能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其环境和工作人员的保护是学界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从学界研究成果来看,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直接研究馆藏图书的学术论文一共有三千二百多篇,其中大部分研究如何利用馆藏图书、充分实现馆藏图书的价值,而研究馆藏图书与环境关系的论文只有四十篇,其中研究剔旧者有十篇,研究污损霉变及其对馆藏图书和图书管理员身体危害的论文有二十余篇。这些作品具体分析了图书馆各种毒害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身体的影响,认为大多数图书管理人员身上均不同程度出现过皮肤红肿、瘙痒甚至溃烂、支气管炎、肺病等职业病,并且这些职业病始终无法根除,其病根就在于书中之毒、馆内环境之毒以及人为之毒。“毒”就是指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一般指的是环境性毒物,又称外在性毒物,它在一定条件下进入肌体后,与肌体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产生干扰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毒物具体可分为腐蚀性、代谢性和神经性毒物三种。这些研究成果认为馆藏图书的书中之毒主要是前两种,书的纸张所含化学成分在光照和一定湿度、温度作用下所分解出来的有毒气体,或者一些含有重金属的有毒粉末,形成一定的腐蚀性毒物,这种毒我们又称其为化学之毒、本源之毒,它通过刺激人的呼吸道和皮肤使人感染、腐蚀。其次是环境之毒,即在图书馆室内为了保护图书所需求的特殊环境中产生诸如有害气体和灰尘、霉菌、虫害和鼠害等毒害,以及图书馆的辐射之毒,这类毒害比较隐蔽,主要存在于空气当中,其成分也比较复杂,主要是侵害人的呼吸道,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诸如气紧、气喘等诸如支气管炎症状。还有一类是人为之毒,首先是读者在图书上留下的细菌,这部分毒物以神经性毒物为主,主要包括读者的体液残留、其他污染和植物性食物残留,其病理机制与化学之毒相同, 一旦人的皮肤与之接触,就会侵入皮肤,使人出现诸如红肿、呼吸道疾病、瘙痒等所谓的过敏现象。
二、“毒”从何来
由上述可知,各个图书馆表面上确实是环境幽雅、窗明几净,但事实上图书馆并不是医院手术室的无菌区,书中之毒、馆内环境之毒、人为之毒等各种有毒物质不断侵蚀馆藏图书、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毒”从何来的问题是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首先,称为本源之毒的化学之毒,它就来源于纸张的本身,纸张本身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称为纤维素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植物纤维经物理、化学作用提纯与分散的纤维素靠氢键缔合而成的薄膜状物质”[1]。纤维素分子的链通过氢键结合起来形成疏松多空的纸张,又因羟基具有特强的吸水性,使得纸张本身具有较高的湿度,又具有很高的吸水性能,所以,馆藏图书强烈的吸水性极易使纸张潮湿变质。温度、湿度、光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的聚积等物理化学因素也极易导致纸张的分解。例如,光线使书中纤维素氧化作用加快而失去韧性变脆,氧使油画上的油色变干、变硬,使油墨挥发脱落,形成有毒物质。同时,“现代造纸多以硫酸铝为施胶沉淀剂,用来防止油墨渗开和纸面上出现墨水羽痕,但当纸质受潮时,硫酸铝容易发生水解形成硫酸盐和水合氢离子”[2]。硫酸盐对人体皮肤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如果人体长时间接触含有硫酸盐的物体,就会出现溃烂现象,大量摄入硫酸盐后就会出现腹泻、脱水和胃肠道紊乱等生理反应。纸张的危害还远不如油墨对人体的危害,油墨中含有铅、铬、镉、汞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出现精神障碍、噩梦、失眠、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严重者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甚至死亡等。铅印刷时的刺激性气味也会使人产生呼吸道疾病,还可通过血液进入脑组织,造成脑损伤。油墨的致癌程度远远高于电磁辐射,并且预防的难度远甚于电磁辐射。由于空气的不流通,经过这些化学物质污染的空气污染也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可避免的毒害之一。
其次,人为之毒的来源在于读者和其他人员对书的不当接触和疏于保护所致。这主要因许多读者读书时喜欢用笔涂画,沾口水翻书,折页,甚至践踏,造成图书污损,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细菌。另外,很多人的手掌手指有汗,在翻阅图书时也留下许多汗渍,也因此提供了细菌之源。例如,有人对不同图书进行了细菌检测,发现有如下结果[3]:
表1 医学书、文学书检出的细菌种类
表2 参考工具书( 字典、大型画册) 检出的细菌种类
表3 外国赠送的书及入库不久的新书检出的细菌种类
表4 细菌种类及检出菌落个数
以上细菌均来自空气和人体的体表、鼻咽部,是由读者近距离对书进行呼吸,或将图书当做坐垫随处垫坐、践踏,由读者的汗液、唾液所致。有些读者看书时手不清洁,将手上的脏东西印在图书上或粘在图书上留下污迹;尤其是某些读者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有时不小心把果汁、汤汁、油汁等粮食有机物弄到书面上,入馆后又没得到及时处理,产生大量细菌。因此,利用率越高的书籍所含细菌越高,远距离运输的书籍比近距离的书籍所含细菌数多。此外,细菌来源还与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的不洁习惯以及所用的编码胶合剂材料有关,例如,纸张中的纤维素,粘贴索书号、借还书日期表、书袋卡、磁条等都要使用胶粘剂,特别是粮食胶粘剂中的淀粉、蛋白质等都是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营养基。
最后,环境之毒来源于馆藏图书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保护措施,它包括温度和湿度、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霉菌、虫害和鼠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毒害。前文所述,由于纸质图书的特殊性,其吸水能力很强,如果稍不注意,纸质图书就会潮湿,发生霉变。有实验表明,当相对湿度超过80%时霉菌生长最为旺盛;当温度达到25℃~32℃,霉菌极易生长。所以春夏之时,尤其是梅雨天气时,馆藏图书尤其是长久未动过的馆藏图书极易霉变。如果一旦图书霉变,各种用肉眼很难发现的微生物如常见的毛霉(Mucor)、曲霉(Asperpillus)等和一种寄生虫——尘螨就会隐藏在图书馆的馆藏书刊中,人们一旦接触到它,可引起支气管哮喘或肺部感染,严重的可播散至脑、心肌和肾脏, 甚至形成肺内空洞及血栓等,导致巨痒难忍、无名哮喘、过敏性鼻炎。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双呋喃杂萘邻酮衍生物, 毒性很强, 小剂量即有致癌作用。由于图书馆内空气流通不畅,螨虫、蛀蚀甲、伪装甲、皮蠹甲、蛾蝶和书虱等危害馆藏图书的害虫也极易出现,它们也同时成为病毒的最佳携带体。室内建筑和家具材料、图书老化等分散出来的有毒气体、微生物和细菌随飞沫、灰尘飞扬于空气中,不健康的带病菌读者通过图书借阅把细菌带进馆藏室,导致含有大量细菌的空气侵害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例如,霉菌的孢子就具有随尘的飞扬性,极易散落到各处,污染人们的衣服、饰品,也很容易被吸入鼻腔甚至进入口腔或眼中[4],侵害人们的身体。图书馆的桌椅表面、书架、书柜、目录柜、馆藏中外文目录、登记簿、电话机、传真机、工作台椅等被管理人员反复使用, 也极易引起使用者之间二次或多次交叉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尤其是在图书信息管理信息化的今天,电脑和其它含有高辐射的电气设备日益增多,显示器、键盘、鼠标、条码阅读器、WIFI等不仅是辐射源,计算机荧光屏会产生致癌的嗅化二苯呋喃气体,复印机工作时的高压静电产生臭氧,电磁波使人机体生态平衡紊乱、烦躁易怒、视力下降[5]。“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这种电磁辐射环境中,会对身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有影响”[6]。而且它们如果不及时消毒,会成为滋生大量病菌的温床,成为传染病的媒介。有人对图书馆的馆藏书进行了微生物化验,“共分离出20属菌株,其中细菌7属,霉菌5属,酵母菌5属,放线菌3属”[7]以实验数据的方式具体说明了图书馆馆藏图书之毒。
三、如何解“毒”
(一)加强卫生知识教育,做好自身防范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一大支柱,图书的保护,自身身体的保护和图书馆环境的建设都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密不可分,因此,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卫生知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倒架、上架、顺架、巡架,如何迅速使用扫描仪借书和还书,如何清点和翻动图书,使图书馆工作有序顺利进行。在卫生知识教育中,首先要进行有关“何为馆藏图书之毒”和“毒从何来”等方面的知识教育,聘请医学和图书馆疾病防护专家进行图书馆方面的病理学讲座,传授防护措施,使他们明白表面看起来窗明几净的图书馆并不是无菌实验室,而是蕴含的充满杀机的大量细菌的藏身之处,使他们明白不注意防范的严重后果。要让他们知道为何要勤翻书,勤开窗户,及时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及时置换空气,以控制室内图书霉菌的生长。使他们养成自觉应用各种消毒方法的习惯,力争上班戴口罩,戴手套,常用肥皂等洗涤用品洗手,下班洗澡,工作服随下班即换即洗,设置专门的晾晒处和消毒处。同时,“每天安排一定时间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进行健身运动, 舒展肢体, 增强自身抗病能力”[8]。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做到即时发现即时医治,避免将病毒带入图书馆,既有利于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又有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
(二)工作人员严把图书入馆关
馆藏图书之毒除了少数是图书本身的化合成分自然分解产生外,其他很大一部分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缺乏职业道德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工作人员、外来人员成为馆藏图书之毒的主要来源。工作人员虽然没有大量借阅图书,但其诸如家庭炊事后不勤洗手、进出图书馆不勤换衣服等不良习惯会把外面的细菌带入图书馆,具有不良卫生习惯的读者和其他外来人员一旦进入图书馆,其身体的细菌也会使图书沾满大量微生物,成为馆藏图书之毒的源泉,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自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外,工作上还需严把图书入馆关。首先,要业务精湛,熟悉计算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应付当前的图书高流量。其次,要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检查图书时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怕得罪读者、怕读者告状、怕和读者引起冲突,借还图书时不认真翻阅、查看,把关不严,即使发现图书已经污损了也不加盖污损图章,归还时只负责扫条码号,送进库去了就完事了”[9]的现象,力争对每一本书都详细检查,杜绝图书中不应当出现的微生物污染。当然,高校图书馆,尤其是重点大学图书馆,或者是国家级、省级等大型图书馆,客流量很大,对每一本图书进行详细检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养成一种对特殊气味高度敏感的特异素质,达到一拿到书就能闻出书中的异味的程度,使那些污染图书的不良读者难以逃避其责任。
(三)及时剔旧、清点和翻动图书
一般而言,图书不管从其自身,还是从其使用价值上来看,它们都有一定使用期限,其实用价值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小,其纸张自我磨损和分解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加剧。所以,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经常有计划地将那些实属陈旧、失去使用价值和多余复本的书刊资料从书库中剔除出去是十分必要的。其标准一般认为有三条:一是书龄,二是滞架时间,三是外观的磨损程度。有学者依此做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个有关剔除标准的公式:“数字表达式为X / X / MuSCTY。表达式中符号含义,‘第一X / ’为藏书陈旧年限;‘第二X /’表示从最后一个读者还书所登记的日期,直至无人再利用的允许整架的最长年限。x 表示无期限。‘MuSCTY’即利用外观判断剔除的部分。MUSCTY分别是Misleaidng、Ugly、Copies、Supetseded、Trivial 、Your collection has no use for his book。第一、二部分为定量衡量馆藏图书去留的主要指标, 其中第二部分为决定藏书剔除的首要条件。第三部分较为直观。从定性角度判断是否剔除”[10]。当然此标准也会因图书馆大小、级别高低和藏书多少而有所差别,但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此标准进行剔除。基于及时与准确剔除的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对图书进行清点,“清点是图书馆准确掌握馆藏图书的重要手段,同时, 也是维护书目数据准确性的主要方法”[11],是图书馆保护图书的重要措施。或者根据图书书龄和利用率,改变馆藏布局,提高高利用率的图书流通率,也便于对低利用率的图书集中管理和清点。在开架图书管理和清点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和嘴勤,也就是说要勤巡库,多指导,勤整架架,多注意”[12],不时翻动图书,防止图书因不透气而霉变或粘贴的现象,对于破损的图书要及时予以修复,防止进一步霉变。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保护人与图书的需要,净化环境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馆藏图书之毒,不管是本源之毒还是环境之毒、甚或是人为之毒,均与图书馆的环境密切相关。馆藏图书中的细菌、霉变、灰尘,以及李生吉、湛孝东等人在其文中所说的“发现常见图书馆害虫33种,隶属于昆虫纲下的8个目,17个科”[13]等虫害均与图书馆的环境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保护人与图书的需要保护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在环境保护中,首先必须控制图书馆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光线,既要保证清洁干燥的空气,防止灰尘,有效抑制细菌、霉菌和害虫的繁殖,又要防止加速馆藏图书的老化、变黄、变脆,所以,书库、阅览室内要落实通风、恒温、去湿、除尘、消毒等机械设施,安装空调、排气扇等设施。要努力采用密集架防尘、塑料薄膜遮蔽防尘、甚至用吸尘器或绵质微湿纸巾轻拭等防尘,用电热器升温,采用徐泽清提出的“Zigbee无线网络温湿度监控系统”防潮防湿,对外借归还图书采取紫外线杀毒和微波杀菌等方法杀菌,提高采用物理方法控制的能力。采用氯化钙吸湿,用硅胶经蒸烤可重复吸水,碳酸氢钠和草酸晶粉混合释放二氧化碳,磷化铝熏蒸,喷洒DDVP乙醇混合液,石碳酸喷雾,甲醛熏蒸,喷洒过氧乙酸,优安净等,用环氧乙烷、硫黄或臭氧等熏蒸等化学防湿防潮方法,只要浓度适当,都可达到杀灭霉菌孢子,防治螨类等虫害的有效目的。还可使用“528”植物防蛀灵、“灵香草”等植物型防虫剂进行生物防治[14],还可以用芸香、兰草(佩兰)和肉桂、花椒等植物性防虫剂防杀各种虫害。为了防止过强的光线射入馆内,可安装两侧开的窗户,在窗户上安装表面粗燥的毛玻璃或花纹玻璃,或者在透明窗户内侧安装百叶窗帘、也可挂上半透明的兰、黄、绿色厚窗帘。室内安装温度计、湿度计等设备,工作人员要养成每日对管内环境消毒的习惯,也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馆内配备足够的拖鞋,入库人员必须穿干净拖鞋入库。坚持上下班出入馆手清洗消毒制度,图书馆配备洗手池、洗手液,医院图书馆更应该配备巴氏泡手液。或者安装紫外线灯进行杀毒,但在使用中应注意避免直射。当然图书馆的防火措施、防火设备和图书管理人员的防火知识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达到馆藏图书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减轻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主要的措施就是在图书馆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以上环境因素,在建筑设计上,既有利于藏书输送传递,又达到隔热、防潮、通风、防火和避光的要求,有利于藏书保护。同时做好图书馆周围和馆内馆藏室的绿化工作, 适当种植树木花草,甚至摆放一些室内消毒或清新空气的盆景,这样既可改善书库内的环境,又可美化图书馆,做到园中有馆,馆中有园。 ■
[1]周震.印刷油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3.
[2]陈远南.危害图书的因素与图书的保护[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3]郭丽华,冯小英等.对馆藏图书细菌分布采取的措施[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06.
[4]张密芬.微生物对馆藏图书的危害机理及其防治[J].图苑知识,1998:01.
[5]唐晓阳.图书馆内部环境与人体健康[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9:04.
[6]宋建杰,杨振媛:再谈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卫生与消毒措施[J].医学信息,2009:07.
[7]肖春玲,龙婉婉等.图书馆中微生物的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6.
[8]谢妹庄,谭春红.浅谈图书馆污染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J].科技信息,2008:27.
[9]廖春艳.高校图书馆图书污损原因及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06.
[10]刘新平,王爱莉:藏书剔除标准新探[J].图书与情报,1991:01.
[11]王惠芳.馆藏图书清点的方法与步骤[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0.
[12]孔燕.开架图书保护浅议[J].当代图书馆(季刊),2001:02.
[13]李生吉,湛孝东:高校图书害虫种类初步调查[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14]千学技,朴松姬等.馆藏图书清洁卫生之对策[J].图书与情报,2004:01.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e “Toxin” of Library and its Detoxification
FENG Ying
(Library,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he bright and clean environment in the library looks very pleasant. But actually, it is the source of various kinds of Toxins, namely, the chemical toxin, the environment toxin and the microorganism toxin. The chemical toxin comes from the book paper, printing ink; the environment toxin comes from the harmful gas and dust, the mould, insect pest and rats, radiation, etc; man-made toxin comes from the uncivilized behavior of some readers, including the saliva, the sweat, etc. The detoxification lies in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reinforce the hygienic knowledge and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The librarians should guarantee the hygienic quality of the library, remove the old books timely, strengthen the basic facility construction, and purify the environment accordingly.
library book; toxin; detoxification
G253 .6
A
1004-4671(2015)03-0152-05
2015-01-20
冯莹(1965~),湖南邵阳人,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员、技师。 研究方向: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