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2015-12-16董梅葛培培张真真李留东
董梅,葛培培,张真真,李留东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董梅,葛培培,张真真,李留东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1岁,2014-10-19因“突发胸痛1 h”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查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狭窄病变,未置入支架。术中应用普通肝素5000 U,术后给予低分子量肝素0.4 ml(5000 IU/支),1次/12 h,皮下注射,共7天。2014-10-30患者胸痛缓解出院。此后活动时仍时有胸痛发作,2014-11-20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既往无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史。
入我院后查血小板计数减少,结合病史,考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停用肝素、氢氯吡格雷,改为磺达肝癸钠2.5 mg 皮下注射(1次/天)抗凝治疗及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2014-11-24血小板计数开始恢复,2014-12-01恢复正常。2014-12-03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置入支架1枚,术前、术中应用比伐卢定。术后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 皮下注射(1次/天)和华法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口服,2014-12-08停用磺达肝癸钠,病情好转出院。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
2 讨论
HIT的发生与肝素种类、暴露时间、创伤类型、严重程度及性别等有关,其发生率为<0.1%~5%。HIT死亡率高达9%~22%,但是目前尚无统一、明确的HIT诊断标准和便捷、有效的检查手段,HIT的诊断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和实验室检测的进一步完善。有肝素接触史患者出现以下任何情况时均应考虑HIT的可能性:血小板计数<150×109/L或血小板比例较前下降>50%;其他原因不能解释血小板减少症;肝素注射部位出现皮肤病变;应用肝素后出现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症状。
HIT治疗包括立即停用肝素类药物、应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抗凝、急性期避免应用华法林等,但对于抗凝治疗时间尚存在争议,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仍不明确。伴有血栓栓塞的HIT的抗凝疗程一般为3个月,但有学者建议抗凝治疗6个月。无血栓栓塞的HIT的抗凝疗程为4个周,有专家认为不应短于1个月。既往认为输血小板可能增加血栓形成,不建议常规输血小板治疗。2010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出血患者输血小板并没有增加血栓形成。血栓弹力图可以全方面评估血小板活性和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指导HIT治疗、协助判断抗凝疗程和是否输血小板的有效方法。
该患者应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停用肝素类药物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本文提示,要加强对HIT的认识,肝素暴露后应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时发现并治疗HIT,改善HIT患者临床预后。
2014-12-14)
(编辑:朱柳媛)
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毓璜顶医院 心内科
董梅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微循环 Email: dongmei0212@126.com
李留东Email: evadm0212@live.com
R54
A
1000-3614(2015)05-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