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缘分早注定
2015-12-16谭炜赟
文/谭炜赟
苏州缘分早注定
文/谭炜赟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方院长魏让方
1979年,法国人魏让方(Jean-Francois Vergnaud)第一次来到中国,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做调研。去年,老魏被苏州市政府授予“苏州荣誉市民”称号,感谢他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这也许就是中国人说的缘分吧,”这位法国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笑着说,“我的研究对象是顾炎武,明清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是昆山人,所以你看,我和苏州的缘分老早就注定了。”
结缘中文:从建筑工变身大学老师
62岁的魏让方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开朗健谈,笑容可掬。他是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专业博士,蒙彼利埃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语言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曾撰写多本专业著作及教材,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10余篇,在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享有极高声誉和影响力。
和中国结缘也许要一路追溯到魏让方五六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在烟草厂工作的父亲每周都会捎回几份关于中国的刊物,例如《中国建设》《北京时评》等。“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感兴趣的,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东方文化的研究者,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从那些杂志上,年幼的魏让方开始接触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国家,也许种子就此悄悄发芽了。
生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家庭,魏让方从小生活并不宽裕。16岁那年,他离家独立,在工地上做起了搬砖工,一做就是三四年。尽管如此,勤奋好学的魏让方仍然坚持读书,白天忙完工地上的累活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充电。
好在,生活永远都充满了神奇和惊喜。20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魏让方认识了一位退休后定居法国尼斯的姓王的中国学者。
从此之后,魏让方便跟着这位王老师系统地学习中文。中文的学习异常艰辛和枯燥,魏让方学的都是繁体字,读的是四书五经,背的是诸子百家。“我倒觉得还好,可能那时候年轻,充满了热情。”老魏回忆道。
正是这样近10年刻苦系统的中文学习,为魏让方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年还要从尼斯去巴黎参加大学的期末考试,从来没上过一堂课的他却每次都高分通过考试。“因为我不知道会考什么,所以我什么都要学。”他笑着说。一路读到博士之后,魏让方选择在蒙彼利埃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专业任教,一教就是20年。
“我真要好好感谢王老师和中国,他们改变了我的生活,把我从一名建筑工人变成了一位大学老师。”老魏说。
中法交流:促成中法高等教育合作
1979年,魏让方第一次来到中国,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做调研。2007年,魏让方来到中国北京,在法国大使馆从事中法高等教育文化交流的工作。
在蒙彼利埃大学任教和在北京法国大使馆工作期间,他频繁往返中法之间,帮助法国政府招聘中文老师,开展中法教育交流,也协助两国的企业寻找投资商机。但是,平静的校园生活是他一直的向往。2010年,魏让方拒绝了大使馆的邀请,决定回归校园做个教书匠,和学生打交道。他积极与法国相关部门及高校沟通联系,促成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之下,2012年6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正式成立。
从事中法教育那么多年,魏教授说仍然有让他不解的地方,“尽管中国变化那么大,它的教育方式却没怎么变过——仍然是十分注重循规蹈矩的传统,例如默记和背诵。”而在法国,老师更喜欢去启发学生的积极自重性和发明创新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孰优孰劣,兼收并蓄,取双方的精华,这也是我们中法学院一直在努力的教育模式。”
由于各项事务缠身,魏教授如今已经很少教书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喜欢和他们交流,也希望自己可以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回报着这个国家,正如我在他们的年纪,这个国家给予我的。”
定居苏州:太太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
现在,魏让方选择了留在苏州,“我的中国太太和两个孩子在这儿,苏州就是我的家。”
在很多人看来,从书籍中研究中国是一回事,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但老魏看起来适应得很好。“没有什么让我觉得特别吃惊的,除了中国这20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讲,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吃惊于这个变化吧,或者至少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
现在,老魏每天5点起床,如果天气和空气质量好的话,他会绕着风景秀丽的金鸡湖慢跑或者骑自行车。一天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喜欢安静,享受恬淡的家庭生活。每晚睡觉前,他则会翻几页书或者听听古典乐。
“苏州是个很适宜居住的城市,她融合了很多特质,”魏让方说从他住的工业园区开车几分钟就是古色古香的老苏州,而坐高铁20分钟就能到上海,“住在这里就像住在两个世界之间,轻松享受着两个世界的便利。”
从30多年前第一次到苏州,这里还像是一座小城镇,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一座国际大都市,魏让方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苏州和苏州人可以保持特质和传统,“把生活和艺术真正融为一体。”(苏州市外专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