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教学视角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2015-12-16葛腾飞
葛腾飞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旨在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为他们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之间距离较大,教学中频繁出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由此引出互动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就如何具体实施互动教学提出相应对策。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一)前后连贯性强,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研究背景、研究角度、研究出发点、解决问题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微观经济学是以微观的经济主体(家庭、生产者、生产要素所有者)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如何选择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政府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政策从而实现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科学。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强调的是“看不见手”,即价格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成商品市场价格决定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两大部分,其中商品市场价格的决定主要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理论。宏观经济学,也叫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强调的是“看得见手”,即政府的作用,分成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失业与通胀理论等。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在逻辑思路上前后连贯性强,分析方法类似,比如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分析方法基本一致,得出的结论也大致相同,又比如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之间是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假设越放松,模型越逼近现实,同时考虑变量增加,难度加大。
(二)图形公式多,分析方法以逻辑推导为主
西方经济学自身的分析方法以几何图形、数学表达式、数学模型为主。以微观经济学为例,主要是以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来描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以及价格如何变动的;在讲到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时,同样也是结合无差异曲线和收入预算线相切以及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相切的几何图形方式得到相应的均衡条件;单就生产者而言,短期产量曲线有3条,短期成本曲线有7条,长期成本曲线3条,曲线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1]就宏观经济学来说,教材在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时,除了借助数学表达式来量化分析外,主要依赖IS、LM曲线分别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时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且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也可以通过IS、LM曲线的移动来直观表现;在加入价格变动因素以后,教材更深入地通过AD、AS曲线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动情况,包括失业和通胀理论的分析除了逻辑推理外,也可以通过几何图形得到相应结论。[2]
(三)理论性强,概念定义多,初学者容易混淆
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概念定义多,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自于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同时理论又是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的抽象。为了研究的方便,理论上定义了很多的经济学专有名词,比如机会成本、效用、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减等,这些概念表面上看起来很类似,但他们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不同,如果没有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作用,一味死记硬背,很容易给初学者造成学习上的困扰。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科生比重加大,学生数理基础偏弱
近五年来,经管类学生中来自文科人数相对稳定,但来自理科的绝对人数却是逐年递减的,而且在每一级经管类学生中文科学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科学生占比已由2009级的60%,2010级的69%逐年增加到2013级的76.44%。
(二)课堂互动少,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明显下降
从课堂表现来看,上课时学生缺乏耐心,当听一会发现所讲经济理论有点难度,不容易理解时,就开始开小差,课堂上玩手机现象比较普遍。当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反应平淡时,教师很难有很高的教学积极性,无论是在备课还是课堂发挥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难免形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对于布置的课后作业按时完成的是少数,课后花时间复习功课、预习下节课内容的学生就更少。从近年来期末总评成绩来看,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效果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我们统计了2010~2012级工商学院所有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剔除缺考和重修的情况,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中微观经济学期末总评成绩获得优秀和良好的比重连年下降,同时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学生比重明显上升。
总的来看,我院经管类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下降趋势明显,这种学习效果下降的情况在我们和其他相关教师交流过程中也得到类似结论。
(三)学时有限,教师“满堂灌”情况比较常见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均为48学时,通常被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在有限时间内要完成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除了理论讲授外,在个别章节还需要安排一定的习题课,很多教师感觉留给自己理论授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只讲重难点、考点,对于比较易懂的知识点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要求学生自学。这种过度“重难点突出、详略结合”的结果就是,教学中不仅忽略了经济学与现实的结合,也容易给学生造成经济学只是一门纯理论课的死板印象。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为辅,缺少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互动环节,教师“教”和学生“学”被分离,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失去学习经济学的兴趣,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前提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环节,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是进行互动教学的前提。根据当前学生文科生比重上升,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数理基础差的特点,适当调整西方经济学的重难点内容是必要的。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在讲到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时,不要一味给学生介绍拉格朗日极值法的求解过程,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解释消费者均衡条件的经济意义上。又比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概念时,不需要为学生依次推导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以免给学生造成概念多、知识点多、难理解的印象,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掌握乘数的基本定义,数学表达和作用,学会举一反三。总之,调整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弱化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二)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保证
一是增加提问环节,花5分钟左右时间复习上节课内容,可以找学生提问,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复习,根据前后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引入新的内容,努力形成“教与学”的良好互动。二是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微观经济学中短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为例,首先从短期生产中三种产量曲线的相互关系开始复习导入,提出问题:三种产量曲线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反U型”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然后案例导引,某一个工厂有一条流水线,设计时20个工人是合适的,让学生思考每增加一个工人,对于该流水线的贡献有多大?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讲授新课,引入我们本节课的知识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分别就概念、原因、存在的条件等进行深入剖析,要求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出生活中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关的生活实例,最后总结归纳。三是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临近结束前布置思考题,也可以每一章结束时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听得懂,讲得出,做得来”,努力做到 “教学练”的有机结合。
(三)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实现互动教学的途径
一是以问题为导入,努力实现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有机结合。创新理论课教学形式,强调互动教学,融“教学练”为一体。二是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视频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扩充延展45分钟课堂。特别要从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发本土案例资源,精心组织本土化案例教学。[3]三是加大习题库建设力度。编写一套与当前学生特点相适应的《西方经济学》习题库,“以练促学”。编写题库时,注意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反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涉及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辩论,增强学生兴趣。[4]
[1]李致平.现代微观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41-150.
[2]李致平.现代宏观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9-105.
[3]杨国才,张支南.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教学特点、问题与本土化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146-149.
[4]关全力.西方经济学试题库建设与教学实践[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