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问题研究

2015-12-16

关键词:四新马鞍山市马鞍山

赵 玲

(马鞍山市委党校 网络教育部,安徽 马鞍山 243011)

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问题研究

赵 玲

(马鞍山市委党校 网络教育部,安徽 马鞍山 243011)

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既是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徽省决策部署的需要,更是为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当前,马鞍山发展“四新”经济存在着人才不足、创新机制不活和经济管理方式传统的制约。马鞍山“四新”经济发展应向新的领域聚焦、构建“2+n+11”协调机制、实施“产业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基金+实训基地”的工作模式、优化政府服务方式、实施柔性人才引进计划。

马鞍山市;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中共马鞍山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确立了“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主题,八届十三次全会进一步指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马鞍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任务。马鞍山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国内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既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的现实意义

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既是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徽省决策部署的需要,更是为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的需要。

(一)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形势的需要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可以发现,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风起云涌,各经济体竞相获得发展新优势。美国在确立“再工业化”战略导向的基础上,发布实施了旨在加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复兴美国制造业创新法案》等举措。德国政府在积极参与旨在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欧盟“地平线2020”与欧洲研究区计划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工业4.0。英国政府正在建设一批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世界级技术创新中心即“弹射中心”。[1]我国已经公布实施了一批旨在促进创新和构建产业新体系的决策部署,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既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深入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需要。

(二)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是适应化解过剩产能的需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的问题是“三期叠加”,尤其是面临结构调整的阵痛,其突出表现是部分传统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尤其以钢铁、水泥等行业最为明显。[2]在面临宏观经济产能过剩状况之下,钢铁又是马鞍山的主导产业,为此,应从供给的侧面进行优化,满足需求侧的要求,即扩大有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不局限于供给学派的观点,也不是与需求侧管理相对立,更不是简单增加商品和劳务,而主要是通过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同时,鼓励创新,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新”经济就是要实现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要素引领,适应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的特点,属于扩大有效供给的内容之一。

(三)马鞍山市发展 “四新”经济是适应“调转促”行动计划的需要“调转促”行动计划部署的目的是为顺应发展大势、抢抓新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培育新动能、厚植发展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部署的目标是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四新”经济在发展实践中呈现出以下三种发展模式:其一,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升级;其二,通过产业融合开拓新领域;其三,通过跨界融合催生服务新形态。[3]可见,“四新”经济或者是传统产业升级的接续产业、或者是创新成果产业化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三种模式均有利于马鞍山市在落实“调转促”行动计划中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二、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人才不足的制约

“四新”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来自于人才,人才的规模与结构决定着“四新”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4]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马鞍山市的人才状况与“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长期以来,马鞍山市存在人才“赤字”的状况,即长期存在人才流进小于人才流出。另一方面,马鞍山市的人才存量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从人才类型来看,马鞍山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应用型人才和教学型人才居多,研究开发型人才少;从人才布局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马鞍山市专业技术人才在学校、医院和其他事业部门的比重高,在企业的比重低,而且,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还主要集中在体制内。究其原因,一方面,与马鞍山市的区位特点有关系,大城市、特大城市、开放城市对人才具有虹吸效应,尤其是马鞍山市周边的大城市南京和合肥对马鞍山市人才长期存在吸附;另一方面,马鞍山市的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比重偏低,发展不足,人才的聚集能力与规模有限。

(二)创新机制不活的制约

“四新”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来自于创新,创新的愿望与能力决定着“四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但是,与“四新”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较,马鞍山市创新的条件与能力存在着制约因素。第一,创新主体的主体作用未能凸显。总结各国、各地区的创新实践可以发现,研发活动主体作用应该由企业发挥,其次才是由政府设置的科研院所发挥,但是马鞍山市企业研发平台与研发成果在全市的比重都不是很高。第二,马鞍山市企业创新主动性不够。马鞍山市很多企业是在旧常态下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发展壮大起来的,有的企业是依附于马钢而生存的,缺乏创新的传统、创新的动力,导致创新要素积累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第三,协同创新体系有待优化。提高创新的效益与质量,关键在于实现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马鞍山市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对创新成果的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域外科研成果来马鞍山市进行产业化的比重低,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设备、仪器共享比率有待提高。

(三)经济管理方式传统的制约

马鞍山市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侧重于传统产业,管理产业所用的产业划分标准是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管理经济的方法还主要是“正面清单”的模式。但是,“四新”经济突破不同领域、不同产业分立的限制,跨界融合的特征明显,包括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服务业间相互融合等。因而,马鞍山市经济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马鞍山市的政府购买和扶持政策方面,是按照传统行业和传统领域来配置的,因而,难以对“四新”经济形成支持。第二,马鞍山市对产业的支持政策内容侧重于供给侧的硬件建设,但是,“四新”经济以轻资产居多,支持政策的内容与“四新”经济的匹配度不高。第三,“四新”经济需要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但是,目前马鞍山市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度有待提高。第四,由于马鞍山市的经济管理还主要是以“正面清单”的形式,而且采用的是传统的行业分类标准,使得部分“四新”行业存在资质和准入门槛的限制,部分“四新”行业缺乏监管标准。

三、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新领域

“四新”经济的核心在于“新”。为发展“四新”经济,首先应该坚持市场化导向,向新的领域聚焦。因此提出以下聚焦新领域的建议,第一,应加强跟踪研究世界经济中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掌握最新发展态势。[5]第二,经常组织本市的“四新”企业参观、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高水平的博览会、展销会,争取与国内外“四新”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第三,相关职能部门与“四新”企业应经常到兄弟省、市进行参观学习与考察,了解其“四新”经济发展的最新领域,学习其培育“四新”经济的经验与做法。第四,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对接“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积极培育“四新”。第五,加强对本地“四新”企业的调研,密切跟踪、推进本地新领域的发展。按照上述思路,当前应关注的领域主要包括网络视听、移动互联网、智慧照明、健康互联网、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智能绿色家居、工业物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地产、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导航、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智能穿戴设备、工业软件、智能电网、商贸流通与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新型节能环保服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信用服务、创意设计和工艺精品、时尚品牌、服饰与化妆用品、食品追溯防伪保真、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机器人、3D打印、高端医疗器械与设备、生物医药材料、超导材料、新能源汽车、光伏分布式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海洋工程关键装备设计制造、再制造。[3]结合本市“四新”经济发展现状,当前应聚焦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化学、新能源、机器人、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

(二)构建“2+n+11”协调机制

发展“四新”经济要坚持问题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四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诉求表达渠道、问题分析会商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尤其是针对一些瓶颈问题。[6]因此,建议构建“2+n+11”协调推进机制,其中的“2”是指由市经信委和市发改委组成牵头部门,“n”是指由若干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研究部门参加,“11”是指由三县三区、市开发区、慈湖高新区、郑蒲港新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加。依托上述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四新”企业的有效对接,实现对这些企业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发现、搜集、协商、解决和反馈。该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应坚持解放思想、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部推进的原则,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在解决个案的过程中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与方法,助推马鞍山市“四新”企业快速发展。在该机制下,设立县区联络员会议制度,即由各县区的经信委或发改委的负责人组成全市“四新”经济的联络员体系,平时收集辖区内“四新”经济发展中暴露的新问题、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跟踪正在解决的问题的最新进度,针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专题协调会的议题。在该机制下,定期组织召开由行业协会(学会)、市内外专家学者、“四新”企业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研究解决制约马鞍山市“四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为马鞍山市“四新”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在该机制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快速联络平台,即开通“四新经济直通车微信群”,实现协调推进机制的及时协调功能。

(三)实施“产业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基金+实训基地”的工作模式

“四新”经济发展,既遵循一般的产业发展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特的要求。一方面,与其他产业一样,“四新”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打造产业基地,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为此,建议马鞍山市在已经部署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四新”经济发展领域的新动态,部署新的产业基地。另一方面,与其他经济形态不同,“四新”经济对创新、专业技能人才、资金等要素有着特殊的要求。首先,“四新”经济产生与发展的第一动力来自于创新,结合马鞍山市创新能力与创新条件,建议打造“技术创新联盟”,即建立由“四新”企业研发人员、科研院所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普通职员等组成的技术创新联盟团队,整合市域内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拥有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仪器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等,服务于“四新”经济的需求。[3]其次,“四新”企业在初创期,对资金,尤其是对风险资金、天使基金有着强烈的要求,马鞍山市应针对不同的“四新”领域建立不同的产业基金,争取能引进发达省市的天使基金落户马鞍山市,或投资马鞍山市的“四新”项目。再次,“四新”经济依赖于高技能专业人才,马鞍山市应在成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四新”经济专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四)优化政府服务方式

“四新”经济作为崭新的经济形态,对政府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探索“四新”服务券,满足“四新”企业接受科技成果转让,并进行产业化;或者满足“四新”企业购买创新服务;或者实现对招商引资的“四新”企业由过去返“税”变为返“服务券”。第二,推广“负面清单”管理,这主要是针对“四新”企业具有跨界融合、跨业融合的特点,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之下,存在注册登记、享受优惠政策方面的盲区,通过“负面清单”管理,确保这些经济类型获得宽松的市场环境。第三,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这是因为“四新”经济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需要政府的大量信息公开并实现共享。第四,探索“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支持政策,目的是打通“四新”经济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对于首台套要将研、制与应用方联合申报支持政策;其二,对于一些单件价值比较小,但是整批、整版价值比较大的“四新”产品,实施“首批次、首版次”支持;其三,“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的购买者即使是外地的也要予以支持;其四,不断提高支持的力度。

(五)实施柔性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是“四新”经济的先导要素之一,人才也是马鞍山短缺的资源,然而,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为马鞍山市的人才集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目标定位是要打造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即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市场的统一和要素的互动与流通,这将有助于马鞍山市人才要素的丰富;另一方面,“宁宜”高铁的开通,为马鞍山市人才的汇聚创造了难得机遇,因为高铁具有高速、高频、准点的特点,适应了高、精、尖人才的往来需求,为全国、甚至全球人才向马鞍山市聚集开创了渠道。为抓住上述难得的机遇,满足马鞍山市“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实施柔性人才引进计划。具体操作是,根据本市“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人才的沟通与合作,在不转档案关系、不改变身份的前提之下,通过项目合作、课题合作、短期工作、周末工作等方式,实现全国、全球人才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1]周鹏. 产业如何迈向中高端水平[J]. 理论视野,2015(3):27-30.

[2]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9):51-64.

[3]李耀新. 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中加快“四新”经济发展[J]. 上海质量,2015(2):6-7.

[4]张晓鸣,刘栋. “四新”经济如何破题[N] 文汇报,2015-01-29(002).

[5]赵君丽,吴建环. 发达国家“四新”经济的发展及对上海的启示[J]. 上海经济研究,2015(5):79-85.

[6]李耀新,励漪. 破解“四新经济”的制度藩篱[N].人民日报,2015-03-11(005).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Four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of Ma’anshan

ZHAO Ling

(Department of Online Education, Party School of Ma’anshan, Ma’anshan 243011, Anhui,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new economy, i.e. new teachnology, new mode, new industry condition and new industry, is not only the need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o implement thoroughl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deployment and decision of Anhui Province, but also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esently, there exist issues of insufficient talents, inadequat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restricted economic management approach and tradition in this development. Thus, it needs to focus on the new fields, establish the coordinating mechanism formed as 2+n+11, implement the operation mode industrial bas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 industrial fund + training base, optimize the mode of governmental service, and carry out the talent recruitment programs with flexible employment policies.

City of Ma’anshan; new teachnology; new mode; new industry condition; new industry

2015-07-16

2015年马鞍山市社科联立项课题:马鞍山市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研究(M2015042)

赵 玲(1977-),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市委党校网络教育部讲师,硕士。

F127

A

1671-9247(2015)05-0025-03

猜你喜欢

四新马鞍山市马鞍山
大地调色板
马鞍山市“激光再制造”企业的独门绝技
我想知道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马鞍山塑造转型“新马力”
冯玉祥视察马鞍山
风情四季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