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临港产业发展研究
2015-12-16刘梅
刘 梅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 马鞍山 243011)
马鞍山市临港产业发展研究
刘 梅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 马鞍山 243011)
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对推动马鞍山市经济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自身优势也面临不少问题。马鞍山市发展临港产业,必须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制定临港产业规划: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大项目,做好配套,延长产业链;运用PPP,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人才队伍建设,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马鞍山;临港产业;优势;问题;策略
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包括以港口装卸业为主的港口直接产业,以水运业、集疏运输业、仓储业为主的港口关联产业,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港口依存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地产、商业等在内的港口服务业。作为水陆产业衔接的载体,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已成为促进港口城市经济腾飞的重要手段。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沿岸,有着优良的深水河港资源,同时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临港产业的发展对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对推动马鞍山市经济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马鞍山市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
马鞍山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境内长江及其支流港口岸线66公里。其中:长江岸线37公里、内河岸线29公里,境内长江黄金水道常年维护水深9米以上,且境内支流航道资源丰富。马鞍山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对外开放一类口岸,由中心港、慈湖港、太平府港、郑蒲港等港区组成的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港区。尤其是郑蒲港,它是长江上最后一个可供停泊万吨级轮船的深水良港。
马鞍山港内外辐射便捷,腹地广大。向外辐射看,马鞍山港直接面向东亚及环太平洋地区;向内辐射看,马鞍山港是中部地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运节点港,辐射半径覆盖安徽、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区3个省会城市(合肥市、郑州市、武汉市)和23个地级市,总人口超过1亿人。
(二)交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马鞍山港处在东部与西部结合点,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合马高速、北沿江高速、滁马高速、206省道、即将开建的北沿江铁路、规划中的过江隧道从此穿境而过。为了实施打造“到马即海”的畅通工程,慈湖公铁大桥、九华路过江隧道等一批集疏运道路前期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其中北沿江铁路及5条过江通道,已列入国务院《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马鞍山港到合肥只有120公里,距离南京禄口机场40公里,距离淮南铁路20公里,可以说形成了集水、陆、空于一体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公、铁、水、空联运一体化格局。优越的位置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产业优势突出
马鞍山是安徽省的重工业城市,马钢公司是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全市工业产值占全市产值的比例约为2/3,工业门类相对齐全。从产业布局来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为主,慈湖高新区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南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太阳能新材料产业为主,博望区则聚集了大量的机械加工企业。从行业门类看,有钢铁、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轻化等产业,钢铁及机械制造为马鞍山市支柱产业。钢铁、石化属于典型的临港依存工业,这些产业为马鞍山市临港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发展环境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马鞍山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的相继实施,为马鞍山市临港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为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供了机遇;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为马鞍山市临港产业发展创设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马鞍山市提出的“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及郑蒲港深水良港的建成及投入使用,为马鞍山市临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1]
二、马鞍山市发展临港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临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合理
从各国港口城市的发展来看,多数港口城市是先港后市,即因为优越的港口位置发展起来的,在港口发展的同时,形成了相关的临港产业,并与港口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依港兴城,港城共兴。而马鞍山市是1956年因钢设市,产业布局多与钢铁产业相关,并形成了以重工业为特色的工业城市,属于先市后港。因此,马鞍山临港产业发展并不强大,布局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迁就项目忽视规划的现象。与先港后市的城市相比,马鞍山市临港产业先天优势不足。
(二)产业链比较短,产业分散,集中度低
当前马鞍山市的多数临港产业尤其是临港大工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较短的现象。如大型国企马钢,虽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但企业以生产普钢为主,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没能形成铁基材料加工产业集群,企业向下游拓展功能比较弱,对于区域内其他工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关联和辐射效应远远未得到有效释放。同时,临港产业的发展不够平衡,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大,高科技产业少;临港物流、临港服务业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2]产业链的不完善会降低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影响了临港产业的平衡发展。
(三)港口集疏运体系不畅,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影响招商引资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当前,马鞍山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不畅,基础设施不完善。首先,连接大江南北的通道仅有一个长江大桥,且通行费用居高,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有限。其次,铁路运输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众所周知,运输大宗货物主要以火车运输为主,港口陆路运输对铁路依赖性极大,铁路集疏运运量占总量一半以上。目前,连接江北腹地的通道主要是高速公路及国道,运输量小且价高。作为重要通道的北沿江铁路,虽被列为马鞍山市重要基础设施即将开建,但费用高昂。安徽省将其列为地方铁路,意味着省财政不会拿出太多资金支持铁路建设。腹地货物的减少对港口装卸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四)专业人才不足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制约
临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关人才支撑,而在这方面,马鞍山市还相当薄弱,人才数量与人才结构都不能满足临港产业发展的需要。河海大学文天学院虽有港口及相关专业,由于马鞍山市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学生就业多半去了大城市、大港口,能留在马鞍山市的人才寥寥无几。临港产业的新产品研发需要技术研发人员和攻关团队不断实施技术改造,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开发、产能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一些临港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缺少高层次人才和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人才短缺对马鞍山发展临港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产业结构,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临港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制定临港产业规划
判断-个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否科学,首先是看定位是否体现城市的最大优势。1956年,马鞍山因钢设市,长期以来,马鞍山市围绕工业做大做强,各项排名一直位于安徽省前列,而重工业更是马鞍山市的最大优势。但最近若干年,受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曾经的风光已经不再。2014年12月27日,马鞍山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首次提出“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应当说这一定位充分反映了马鞍山市当前的最大优势之一,即内河深水良港资源优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应围绕港口建设,发展临港产业,做好产业规划,并强化实施,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和转型。
马鞍山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科学的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在战略规划制定中,要全面考虑目前的国际背景、国内发展机遇,自身产业条件及马鞍山在长江经济带、皖江经济带、南京都市圈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对规划中的具体项目要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使规划具有前瞻性、可行性。[3]
(二)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
在临港产业发展中,要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导向作用。在产业结构政策上,要结合马鞍山重工业城市的特点,重点发展以钢铁、石化和精细化工、造纸、建材、轨道交通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水泥等为主导高端装备制造的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体系。精心选择主导产业并加以培育,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在产业布局上,要总体规划,突出“港口整体开发”战略,要对马鞍山市江南、江北各港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各临港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 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分工的产业格局。其中江南各港区是老港区,产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做强做大,利用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契机,引进出口加工型企业,把临港产业做强做大。江北港区,即郑蒲港区是新港区,要发展现代科技产业,侧重发展现代物流和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轨道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以及现代服务业,形成“4+1”主导产业模式,发展资本产出率高且与临港工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在港区落户。通过布局,在不同港口周边地区形成若干产业园区及加工基地,形成临港开发区、保税区、仓储区和商贸区,促进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要考虑相邻南京港、芜湖港的影响,将其融入港口体系中进行准确定位,避免与临近港口恶性竞争,以利于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三)围绕大项目,做好配套,延长产业链
针对目前马鞍山市临港产业链较短的现状,要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产业组织政策、产业配套来推动产业集聚,多种途径引进规模大、附加值高、能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项目,特别是要引导钢材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资本产出效率高且与临港工业关联度强的产业在港区落户。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配套关联项目,同时积极引导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带动中小企业群体化发展,打造和延长产业链,将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4]
(四)利用PPP,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属于区域发展的硬环境,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临港经济发展速度。为促进临港产业快速发展,马鞍山市必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承载能力。
针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把马鞍山市的慈湖公铁大桥、九华路过江通道、北沿江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起来。通过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可以缓解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解决了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以及资金不足问题,还可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营与管理效率。同时探索多元化的分配方式,实行按资分配,逐步实现社会资本的价值化、股份化。完善集疏运网络,优化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环境,争取北沿江铁路尽快开工建设,打通通往江北腹地的大动脉。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腹地出口货物的增加,必然会带动临港装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电力、交通、通讯、水利等各种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为临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五)搞好人才队伍建设,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实现临港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然而,马鞍山市人才结构不合理和高素质人才不足问题突出,相关高校对临港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港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推进临港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发挥在马高校的教育、培训、科研作用,发展产学研基地,利用高校以及众多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马鞍山市发展临港产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输送各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促进高校智力资源和科技知识在马鞍山市临港产业集群中的溢出。二是要探索多元化分配方式,鼓励高科技人才入股,实行按智分配,实现人才劳动成果的价值化,以便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三是要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定期对临港产业工人进行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总之,以科学发展规划为指导,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策略,必将使临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带动马鞍山市经济腾飞的新的增长极。依港兴城战略的提出,是马鞍山市一颗种下了充满希望的“苹果树”。这不仅是马鞍山市发展一个“新支点”,也是安徽省构筑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战略决策。
[1]李晶,王金婷.山东临港产业发展研究[J].港口经济,2010(6):32.
[2]李晶.天津临港产业发展研究[J].港口经济,2012(12):3.
[3]翟家才.浅谈建港兴城 [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9):92.
[4]王海平,刘秉镰.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5.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rt-centered Industry in the City of Ma’anshan
LIU Mei
(Party School of Ma’anshan, Ma’anshan 243011, Anhui, China)
Developing the port-centered industry in support of the Port of Ma’anshan by strengthening the strategy of To Thrive the City by Relying on the Por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to the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there exist both visible advantages and invisible issues. The City is supposed to confirm the city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n the port-centered industry planning,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by exerting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make the industrial chain extended by the matched 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some projects, improve quickly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y use of the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model, and provide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for the port-centered industry by strengthening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City of Ma’anshan; port-centered industry; advantages; issues; tactics
2015-05-06
刘 梅(1974-),女,回族,安徽亳州人,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副教授。
F127
A
1671-9247(2015)05-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