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当代,洋溢生命气息
——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印象

2015-12-16

艺术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材

王 焕

立足当代,洋溢生命气息
——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印象

王 焕

2014年11月30日,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呈现在观众面前的150多件寿山石雕作品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审美积淀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那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翎毛花卉,展现重峦叠嶂、气象恢宏的现代山水雕刻,以及诸多题材系列中寄寓艺术家生命情感、呈现独特个性的天鹅、残荷、雄鹰系列,无论是大型巨构,还是逸品小件,无不给人以简约清新的视觉感受、审美的艺术感染和文化意蕴的品味。

陈礼忠的作品极具创造性,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他的创作取材范围广泛,擅长山水、花卉、禽鸟、动物、人物雕刻,犹以天鹅、苍鹰、残荷尤为精妙。雕刻的鹰双眼炯炯有神,身体强壮,爪力雄劲,形态生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的艺术创作充满对艺术、对自然的追求。正如他所说:“我将来的创作方向必须是走出工作室,在大自然里面,我要感受自然界的天地之美,把对大自然的爱,无形地渗透到里面。”他认为:“艺术创造者和实践者,都是首先生活在大自然中捕捉创作灵感和选择创作题材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普通生活,一旦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一个打通古今中外艺术创作史的思想真谛的客观规律,就在我们的面前横空出世了。只要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捕捉天地之间的无言之大美,并且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与实践,那么,他所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会闪射出一种让天地为之动容、为之喝彩的艺术特色,从而在艺术创作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陈礼忠以鹰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家·天下》《守望家园》等作品,充分利用“老岭石”黑白相间的特点,不仅把雄鹰的雄强霸悍、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把这位蓝天下霸主的舔犊之情表露得扣人心弦,凸显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灵性。其灵感源自爱德华·马歇尔·波姆的烧瓷天鹅,这件精美的作品不仅准确地反映出了西方人追求自然美与和谐美的一种文化思想倾向,也折射出了东西方在追求自然美与和谐美上的一致性,天鹅身上所闪射出来的那种永恒的自然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爱德华·马歇尔·波姆这位艺术家兼生物学家毕生踏遍欧美著名山林,细心观察鸟类习性,创作了大量以禽鸟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人生轨迹是陈礼忠产生醍醐灌顶之思和茅塞顿开之悟的突破点。通过自己养鹰、养鹅、养荷花的生活方式,陈礼忠间接地培养自己观察、熟悉、了解大自然事物之细微变化的良好习惯,从而与天地之间的无言大美,能够长期保持一种因地制宜的审美接触。三十年来,他坚持深入生活,用花鸟虫鱼、飞禽鸟兽、山水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他的作品所充盈的艺术魅力,直接来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悟,生活感悟了他,他也以自己赋予作品的真实情感打动了观众。

陈礼忠先生的艺术作品魅力,还来源于他创造性的雕刻形式语言契合当代人的审美趋向。而这种形式语言所依托的雕刻技法,又因他的深厚造诣,使其作品具有深沉雄大、厚重华滋之气象。他精研传统技法,又学习西方造型基础,他的作品融合了寿山石的两大流派,东门流派和西门流派的技法,甚至是借用西方现在的造型,以质朴、灵动自具个性的创造性雕刻技法,尽显中国传统寿山石雕刻的文化意蕴及形式美感。他师从福州寿山石雕东门派第四代传人冯久和大师,名师的言传身教使他很快掌握了寿山石的传统雕刻技法,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在师傅的光环下坐享其成,他有更高的追求。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美术造型基础及美术理论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为将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由从艺术实践的探索逐步走向对艺术追求的自觉,在学习和汲取老一辈工艺美术家营养和经验、继承传统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秋荷”系列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的吉祥富贵等主题,通过秋塘枯荷来表现成熟丰硕所蕴含的内敛与自在。荷花系列同时寄托了陈礼忠“志归完璞”的艺术理想与“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的出世情怀。陈礼忠对自己创作理念的阐发,深切地表达了他对艺术追求的高远目标。

面对传统工艺在资源上面临的巨大危机,特别是当前的资源上的枯竭,陈礼忠积极的探索,希望寻找到一条能够使寿山石雕艺术不断延伸、发展的路径。他非常关注依附原材料的工艺美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厌其烦地提出和呼吁“石无贵贱”这一艺术创新口号,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真正重视这一严峻的问题,从而让中国寿山石雕行业能够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在寿山石收藏日渐繁盛、寿山石交易逐利性日增的今天,陈礼忠始终坚守“以人为本,重艺轻材,尊重自然”的艺术理念,提出了“因材施艺,因材施色”的创造理念。他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精髓融入寿山石雕中,创作了大量具有人文关怀主题的寿山石雕刻系列作品。他认为石材本身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任何不同的石材都可

以表现不同的主题,所以,在创作时他不挑石材,充分利用石材的巧色,并提出的寿山石雕艺术化问题,打破了以往寿山石雕刻技艺主要表现唯美题材的传统,通过吸收绘画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为寿山石雕刻引入了一系列人文色彩极其浓厚的艺术语言,大大拓宽了寿山石雕的表现空间。他用现代写实主义手法雕刻的残荷,比如《卷舒开合任天真》使用的是老岭石,这种石材的颜色多为枯黄、土绿,与残荷的颜色非常接近,他利用巧色雕刻出红黄色的荷花、绿色褪去渐渐泛黄的荷叶,荷叶薄如宣纸,看似吹弹可破,却又坚挺如铁,把秋的干燥与荷的枯而不朽表现的极其到位;在《稻香蟹肥》这幅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石头的巧色雕刻出一片枯黄泛红的残破荷叶和边上的莲蓬托着一只青色的肥蟹和一缕浅黄色的稻穗,荷叶虽枯萎残破却依然透出顽强的生命力,稻穗上的两只蜗牛栩栩如生,整幅作品自然流露出秋日丰收的景色,隐隐透着盎然生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认为:陈礼忠在继承传统格式的基础上,将创作的意识导入工艺性的雕刻,在选材、立意、巧色、雕琢等方面都别出新裁,将寿山石雕的传统形态拓展为具有深厚人文关切与情怀的当代形态。他以自己独到的慧眼发现石材内在的价值,开辟了寿山石雕的延伸领域,使得创作的思维和想象获得更广阔的天地,使得雕琢的过程变为意态化的创造过程。在他以“荷”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以刀为笔,工写结合,重在意境与生机的塑造,用文人的修养浸润石材,使生命的形象澄明显现。这是一个“文心点石”的传奇。作为新一代寿山石雕的革新者与创造者,他的探索和成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创作,从本质上讲是当代艺术观念和时代精神的反映,陈礼忠的寿山石雕刻作品真实地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中,深刻的社会变革给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武夷晨曲》把武夷山的真实景致与石头的俏色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大胆发挥想象,把山峰、人物、飞鸟用全景式叙事结构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将观者引入其中。陈礼忠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对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认识、感悟和理解用自己的雕塑语言来记录下来,开创了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独特个性的创作境界。他艺术成长、转换、成熟的三十多年来,始终没有脱离创新的主线,尤其是在传统的题材、传统的技法当中,他把代表中国花鸟画家的意境融进了雕刻之中,成就了大师的境界,走进了文化当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雅致文化在当代的呈现。用现在的设计语言来引导,来促发,来推进我们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包括受西方的造型、空间感以及对材料的研究,当然还要用行为来施政我们的工艺美术,这既是陈礼忠先生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所有从事雕刻工艺美术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

王焕: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松睿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材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不灭的初心(节选)
石材表面的线类缺陷检测
外墙干挂石材幕墙安全检测鉴定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石材展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