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杨威 品味《梅兰芳》
2015-12-16江东
江 东
江 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
杨威创作的舞剧作品,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红梅赞》如此,《文成公主》亦如此,《梅兰芳》让我们对她的信心更加坚定。
由中国实力派舞蹈编导女将杨威为辽宁歌舞团创作的大型原创舞剧《梅兰芳》,于2014年10月辽宁省艺术节期间在沈阳与观众见面。该剧以杨威一直以来的艺术气质,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成为艺术节期间引人入胜的一部舞剧作品。
身为空政文工团舞蹈编导的杨威,是中国舞蹈界近年来不断取得佳绩的一名军旅舞蹈工作者,她凭着几部优秀的舞剧作品,成为圈内有口皆碑的著名编导。由于一直拥有着上佳的艺术质量,她的舞作总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观赏结果。独特的创意,合理的结构,细致流畅的语汇,精雕细琢的制作,这些都成了她在创作上的标签。杨威以她女性编导所特有的细腻、顺畅和精致,让她的作品始终闪烁着艺术的光芒。在给人带来艺术滋养的同时,也让人建立起对她的信任和期待。凭着她一部又一部作品积累起来的声誉,杨威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舞坛一位有作为、有气场的优秀舞蹈编导人才。
这位优秀的舞蹈编导人才,在为山西创作出舞剧《女娲补天》、并获得良好赞誉之后不久,便在沈阳推出了另一部精彩舞剧之作——《梅兰芳》。虽然如此高产,但却没有其他“大腕”编导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粗陋和敷衍。杨威对每一部作品都是巧夺天工,精益求精,就单这一点,杨威获得人们的好感和尊敬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让我很欣赏的是,在她的舞剧创作过程中,没有像今天大多数舞剧那样另设“编舞”人员,剧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全部都由她本人设计创作。因此,就像该剧节目单中所标示的那样,杨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编导”。这一点在今天常常是以“团队”生产为基本方法的情势下,尤其值得鼓励。而舞剧《梅兰芳》则再次延续了这种由她一手操刀、倾情而为的实践模式。
辽宁歌舞团选择“梅兰芳”这个题材来做舞剧,初闻会略感突然,不知这部舞剧的推出是否与今年时逢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有什么关联。但毫无疑问,不管出于怎样的初衷,杨威从“梅兰芳”这个“人”出发,从他为中国戏曲艺术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出发,这样的选材显然是正确的。然而,对于一部舞剧作品而言,“梅兰芳”这种以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物为具体表现内容的题材,又明显是一个较难入手的选材,毕竟梅先生的一生可以抽象为舞蹈表现的内容,并不太有力。因此,循着“讲故事”的表现思路去结构这样一个人及其事,或许是一件出力而不讨好的事情。然而,杨威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她完全不按常人的常规思路出牌,而是独辟蹊径、剑走偏锋,依照自己的艺术构思为观众呈现了一位旷世京剧奇才的艺术及精神之路。
在舞剧结构上,舞剧《梅兰芳》走的是“虚写”的路线,淡化了故事和情节,而是将“这一个”人物的独特性和合理性作为了舞剧的基础。如果沿着杨威以往的几部舞剧作品来观察,她的舞剧构思似乎走的都是这个路子,虚实相生,写意和写实相互转换,所采用的故事或情节并不单单为了表现之目的,而是作为表现“人”时的工具和手段。显然,这种透过杨威的舞剧作品而渐渐浮出水面的舞剧观,正在日益明朗化、清晰化,她对于舞剧规律的艺术认知和把控,已经越来越鲜明而成熟地呈现出她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的舞剧观之所以值得推崇,是因为与之相左的一些舞剧作品,大都采用的是“翻译”剧情的方法,也就是说,舞蹈编导是按着编剧提供的剧本将人物及其故事“翻译”到舞台上。杨威不是这样,因为她认为这种机械而简单的“翻译”方式,并不是“舞剧艺术”的本质特点,难免会降低舞剧艺术的魅力。在创作中,杨威在处理舞剧人物及其故事情节时,从不就事论事,而是通过重新咀嚼和推敲剧本从而完成“舞剧”的结构,因此这样的方式是很难让人看到杨威作品中“编剧”的痕迹的。在这里,编导和编剧完全是一体的,编导的引申性创意为剧本所提供的基础带来了积极而符合“舞剧艺术”的独创设计。或许,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杨威的舞剧时,根本用不着看节目单或者现场字幕的原因,因为那些文字都是多余的。杨威让观众看的是她的“人物”及其在“舞蹈”上的创意,而不是文字或者故事。
在这部舞剧的结构上,同杨威以往的舞剧作品相一致的是,同样没有分幕次,而是从始至终一气呵成。该剧的几大板块内容大概可以分为:“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梅兰芳所饰演的几个重要角色”和“梅兰芳拒为日本侵略者唱戏”等这样几个部分。这么简单的内容显示出,该剧显然不是一部靠繁复而曲折的故事性而取胜的舞剧。这样板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始终彼此呼应着,产生了精彩纷呈的舞台状态,观毕让人大呼过瘾。虚化的故事情节和与舞蹈息息相关的“舞蹈性创意”,在杨威的手中显得是那么闲庭信步,这反映出杨威对于自己舞剧观的自信和饱满。
这是一部没有表现男女情爱内容的舞剧,单这一点估计就会让许多编导却步。杨威善于将缺憾变为优势,她对人物角色的设计,让她的舞剧具有了十足的可看性。在这部只有一个主要角色(梅兰芳)的舞剧中,创作者对于剧中“生”“旦”“净”“丑”四个角色的设立,真是神来之笔。这四个始终伴在梅兰芳左右的角色,不但极好地为梅兰芳这个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令人信服而妙趣横生的基础,更为这样一部述说京剧大师内容的舞剧找到了一个十分贴切而达意的表现手段,让这部表现一位京剧大家的舞剧,获得了生命。剧中这种对于京剧艺术元素的利用可谓比比皆是,如“天女散花”段的“双绸”技艺、服装上“靠旗”的妙用、京剧唱腔的处理、京剧曲牌在音乐中的再现等等,这些处理都让京剧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贯穿始终,从而烘托出梅兰芳身上所特有的“中国气质”。
当然,该剧最成功之处仍然是“梅兰芳”这一人物的塑造。按说,现实生活中的梅兰芳其戏里戏外的特殊人物背景,毫无疑问是类似作品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想必对其塑造不应成为问题。然而,男扮女装的特殊动态与出现在舞蹈中的动态,如何将人物和他所饰演的角色之间的动作尺度拿捏准确,同时还能将这个人物表现得恰到好处,显然对编导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看到由沈阳军区文工团优秀青年舞者董华兴扮演的“梅兰芳”这个人物,在编演双方的处理下,非常可信而栩栩如生同时富有极大的美感,他们对于这个人物的树立和塑造显示出他们的艺术功力。
“拒为日本人唱戏”这一板块处理得是极为精彩的。一把带着红圆心图案的扇子,一下子把人拉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虽然服装和音乐等辅助环节在处理上都较为模糊,反而显示出创作者的高明:它让人想到了梅兰芳不凡的一生所历尽的种种曲折和坎坷。他的刚强和正义,让人们感受到一位中国艺术家的傲骨和民族气节。
当历经人生的跌宕与起伏之后梅兰芳终于迎来自己人生的华彩时,舞剧在结尾时安排了“贵妃醉酒”的唱段。这时,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梅兰芳人生的美好与不凡,美若天籁的唱腔开始让观者的心随着剧情而荡气回肠,充分感佩着梅兰芳作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编导为塑造这一个“人”所花费的各种心血,在这一刻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为,虽然情节淡化了、故事没有了,但感人至深的人物却在观众的心中生根了。
该剧的另一大亮点是舞美,自始至终的简介设计和处理,体现出创作者们极好的艺术素养,简单的两个红色的巨大方框的设计,非但没有让人产生简单化的粗鄙感,反而带给人一股清新的感受。这种透出艺术灵性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舞剧艺术在进步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新意:它不再拼钱了,而是开始拼创意和艺术性了!此外,服装设计上的独特、作曲上的动人等,都为该剧的确立做出积极贡献。
舞剧《梅兰芳》是一部具有深邃艺术眼光的作品,编导杨威以她难能可贵的独有艺术思维,为中国舞坛带来了又一部拥有艺术品位、让人过目难忘的原创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