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四项关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015-12-15饶闻耕
饶闻耕
一、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数形结合”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常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思维是要通过练习才能得到发展。而一些练习需要画草图、线段图才能更好地帮助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维渗透之处,通常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弱点和难点。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画草图和画线段图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完成“比”的相关知识教学后,练习“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甲乙两数的比是多少?”解决这一题,除了用假设法外,让学生动手画画线段图,就直观呈现出甲数是4份,乙数是5份,这一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画草图和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不但是思维的体现,更是能力的体现。有意识地提出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训练,学生的素养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提高。
二、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其中的“过程与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只有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圆柱体积”的教学。
当教师把圆柱教具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让学生讨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什么?讨论过后,从而得到以下的关系: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S·h=πr2h(因为S=πr2)。
对于“圆柱的体积V是否等于πr2h”,教师与学生再作进一步的探究。将圆柱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就是πr;这个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就是r;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πr×r×h=πr2h。“噢!原来如此!”学生冒出这句话。
然后,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一个圆柱的高是5厘米,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郾56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学生读题后进一步分析,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56厘米,其实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即πr=12.56,从中求出r=4厘米。又已知圆柱的高h=5厘米,这样就完全可以求出原来圆柱的体积了。这就是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结果,促进了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原来如此”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渴望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求知欲的自然流露。
三、关注学习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教学中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又用新知识解答旧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求异”思维,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课程标准》指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极为重要的举措之一。数学教学万不可“就知论知”,要让学生关注知识的新旧联系,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例如,教学“比例”知识及运用后,展示一道习题:水和冰的体积之比是9∶10,一块体积是50立方分米的冰,化成水后的体积是多少?本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以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①比例方程解;②归一方法解:50÷10×9;③分数乘法解:水是冰的,50×;④分数除法解:冰是水的,50÷。除此之外,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解决,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冰的50立方分米占冰水总体积的,求出冰水总体积,然后水占总体积的,求出水的体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比较。
如果教师在此处教学中采用“就知论知”的方法,只顾“比例的运用”,而不去顾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往往就会受到限制,求异思维就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就会显得“呆板”,数学素养自然不会提高。
四、关注后续发展学习,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教学就应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了中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上的衔接,为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做好铺垫,是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安排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接下来便安排了多边形的面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上述知识的教学,可能有超过半数的教师没要求学生写计算公式,或是没要求学生应用字母分析已知条件。这明显是对“用字母表示数”知识的运用弱化。因此,运用计算公式,巩固延伸“用字母表示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做更好地铺垫,教师责无旁贷。
例如,人教版六下P15第12题(1),用两张长1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圆柱,另一张竖着卷成圆柱,两个圆柱的体积一样大吗?猜一猜,再算一算。笔者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先用字母分析已知条件,再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这点包括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例题都没有书写计算公式。对于用字母分析已知条件,就更不用说了,最后结果也不保留π。笔者要求学生用字母分析已知条件,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明确各字母所代表的意义,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和记忆计算公式,也可以让学生从复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而计算最后保留π的代数式形式,可以为学生中学学习代数知识打下基础,这是一举三得之事,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