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
2015-12-15李中胡丹鸯陈帆
李中 胡丹鸯 陈帆
摘要:文章从文化育人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这一前提出发,围绕高职德育教育如何在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方面有较大作为,如何让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这一中心问题,结合学院多年来的德育课程教改实践,总结提炼了“四融入”的基本经验和实践轨迹,即融入行业企业、融入课程设计、融入教学过程、融入活动开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德育课程;德育课堂;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39-02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鲁盺福部长也多次在职业教育的相关会议上提出,“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加强校企文化的对接,是“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也是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所在。高职德育工作,尤其是作为主渠道的德育教学课堂,如何彰显自己的职教特色、如何利用德育课堂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直接平台,让蕴含着丰富德育内容的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广大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符合现代建设企业的要求,是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来“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教改实践,其中,“四融入”是我们基本的经验和主要的实践轨迹。
一、融入行业企业
德育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是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几次的融入,更是一种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实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源于对文化育人功能、高职优势竞争力打造、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行业企业用人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准备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及德育课程教改的思考,近几年来,我们关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与学院校企合作比较紧密的单位的建设类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所了解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见证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业用人理念及对人才职业素质中观念态度精神类素质的要求,夯实了德育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从而为探索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素质培养信息,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这是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德育课堂的育人资源与内容。优秀企业有着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于一体的品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更是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舞台。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风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亚厦”装饰总经理丁海富在评述公司总部大楼办公室的装饰效果时所说,这里的每一件装饰用品乃至灯光的配置都在无声中展示着亚厦、彰显着亚厦的品位,展示他和亚厦的奋斗历程、经营理念和未来蓝图。
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是很接地气的德育资源。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在一个个优秀企业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涵盖和体现。如歌山集团的“豪迈如歌,诺重如山”、“务实,诚信,向善,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如亚厦装饰的“装点人生,缔造和美”的企业愿景,“为员工创造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美丽”的企业价值观;如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的“两富五洲人:知识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企业目标,“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价值观”,“廉洁是最好的信用”、“廉洁自律,干净从业”的廉洁文化;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的生动实践,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二、融入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整体设计,是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的重要路径。
我们尊重高职教育不同参与主体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探索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教改思路,以“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结合,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统一为主线,从课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个结合。
1.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在遵循教育部、中宣部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提才、以才强德,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我们从学院所依托的建设行业发展对建筑人的素质要求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如就业准备、创业实践、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文化适应等。我们配合专业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零开始,服务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3.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高职教育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对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endprint
三、融入教学过程
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自然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各种元素,是实践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最便捷的通道。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从加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及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相统一的育人目标,多视角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与要求。
2.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不仅把调研中所汇集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课程教学的五个模块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与融入,而且还将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问题放到行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直面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去感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的愿景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有效地实践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学结合”,是比较“接地气”的德育课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动开展
有效的德育活动组织与开展,是提高职业院校德育效能不可或缺的途径。近两年来,围绕德育课程教学教育目标,我们在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组织中,突出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德育课堂的活动组织与开展。如邀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优秀人士,登台学院鲁班大讲堂作专题讲座;与学院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开展富有职业元素和企业文化元素的全院性德育实践活动,如“中国梦·我的绿色建筑梦”、“我喜爱的企业文化”校园演讲比赛,及“追寻我心中的职场榜样”等团队实践活动。这样,我们将平时的课堂教学内容融化在学生的“听、说、写、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不仅突破了德育课堂的时空局限,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探索实践了一种新的学习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即把课堂教学的传统考核与学生竞赛活动推动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些将职业理想、职业人生和企业文化等主题融入校园文化、校园德育、课程德育等实践活动,营造了校园浓厚的高职特色文化建设的氛围,拉近了德育与学生生活与及将从事的职业的距离,增强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使学生们在校园就受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感受企业文化的力量,增强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适应力,自觉培养企业意识、职业人意识和职业素质,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增值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4.6.
[2]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2.6.
[3]余祖光.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研究的新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4]胡丹鸯.高职院校专业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管理的实践性探索[J].华章,2011,(10).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项课题《建设类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中(1969-),浙江平湖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德育与党建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