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12-15宋玉宏郭琳
宋玉宏 郭琳
摘要:叙述了家电专业面向区域家电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以培养高素质技技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围绕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生产1批产品、开发2个产品、测试2类产品”的学习任务和成果,创新“赛学结合”和“企业产品项目进课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74-03
一、概述
顺德是中国“家电之都”,有美的、格兰仕等大、中、小型家电企业3000多家。当前,家电行业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高科技含量的信息家电、环保家电、高效节能家电、健康家电和新材料家电等新项目蓬勃发展。家电行业从产品设计、生产、检测到与之相关的各种配套服务,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人才。通过调研每年顺德家电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工人总数将达到8万人左右,而电控制器行业约1.6万人左右,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将逐年增加。作为服务地方的一所高职院校,家电专业自2002年建立以来,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家电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第一线[1],从事电控制器开发、测试等工作,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法、踏实进取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具备电路板绘制、单片机使用、产品测试等职业技能,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几年的探索和专业建设实践,构建了鲜明特色的适应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基于真实产品的课程体系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2],同时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以顺德典型家电产品为教学项目载体,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按照生产、开发与测试的培养链路,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和强化,产品开发的技能培养必须以产品生产过程做辅垫、打基础;而产品测试是为产品开发服务的,从技能培养上是对产品开发能力的巩固;三种技能中突出产品开发能力的培养。以空调、电磁炉等顺德典型的家电产品为载体进行教学。从顺德家电企业的典型产品开始,延伸至对企业、行业的岗位认识;从对产品的功能认识开始,了解专业知识的范围和概貌;从家电产品控制器开发、生产、测试各环节入手,逐步展开专业教学。三年不断线地强化技术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生产1批产品、开发2个产品、测试2类产品”的任务。由此构建了“以生产、开发与测试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及核心课程
为了在三年内培养出高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毕业前能完成生产、开发与测试的相关学习成果,专业从硬件和软件的多个要素、方面进行建设。利用地方丰富的企业资源,与典型的家电企业分别共建生产性电子产品制造车间、仿真型家电控制技术实训室和仿真型家电测试技术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了牢固的物质保障,分别带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实施》、《家电控制器开发与制作》和《家电控制器测试及训练》等核心课程的建设。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并围绕这些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3]。具体见图2所示。
在第二学期,围绕国家级精品课《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学生在第三学期完成5周以上的顺德家电企业订单产品的生产实习,通过生产1批产品,强化专业基本能力;围绕省级精品课程《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实施》,学生在第四学期进行5周的产品开发的训练。通过完成1个家电产品控制器开发,培养产品开发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在第五学期通过4周《家电控制器开发与制作》强化项目开发技能,完成另1个家电产品的开发;围绕课程《家电控制器测试及训练》,在第五学期进行6周的产品测试训练,学生完成电热类、电动类及其组合的2类家电产品的测试,掌握测试设备的操作和典型产品的测试方法,培养学生在产品测试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与家电企业双向选择,在第六学期,进行16周有薪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巩固专业核心能力,做好就业前的准备[4]。
总之,将顺德家电企业电控制器开发与测试等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围绕三门课程,突出四个阶段,实施“进阶式”工学结合。三年不断线强化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逐年依次递进,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家电产品生产任务相一致,采取假项目真做与真项目真做相结合的方式[5],保证学生在毕业前完成“生产1批产品、开发2个产品、测试2类产品”。如图3所示。同时,进行劳动态度和吃苦精神、精益求精的刻苦钻研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不断养成。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家电企业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挥作用。据此从两个途径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引入企业产品和项目,培养实战技能。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引入企业项目进课堂,模拟企业真实项目或选取企业项目的一部分进行三年不断线“实战”训练。在“实战”演练中,煅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意识、敬业爱岗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由此全面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实践证明,企业项目进课堂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无目标、为考试而学习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毕业设计环节,课题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并做到双结合: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企业项目;尽可能地与课外兴趣或科技活动相结合,多位一体。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建立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方法。改革传统的结果性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实践操作式、顶岗实习过程式和项目答辩式考核。实践操作式考核针对操作技能性强的课程,如《家电控制器测试及训练》;顶岗实习过程式考核针对企业实践的课程及实习,如:《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由企业在岗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考核,采取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核的方式;以具体工作任务展开的课程采用项目答辩式考核,如:《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实施》,项目答辩的流程如图4所示。endprint
2.深化“赛学结合”,引导专业持续发展。目前,电子信息行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为了解决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考虑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各种科技竞赛,深化“课赛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引导和推进的作用。技能竞赛因其技术技能性、激励竞争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加速培养造就了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同时,教师把竞赛项目的理念和形式融入教学活动中,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竞赛项目带动学生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②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基于技能竞赛的先进技术导向性有利于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升级紧密衔接,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同时,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类的竞赛项目为例,竞赛题目的具体要求一般包括“设计文件、工艺文件、产品说明书以及技术报告”等各个部分,其内容涵盖了“电子电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EDA”、“嵌入式技术”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所以,竞赛的形式与要求也为相应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从而引导我们使专业课程的考核,从“单纯的技能考核”转换为“技能测试与项目答辩或报告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综合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考查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文本撰写能力。
家电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真实产品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赛学结合”引导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能为家电制造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克玲,李洛.试论高职院校市场导向下的示范性专业建设方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信息技术类教学改革2013年度项目,项目号:XXJS-2013-1056;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3年度项目,项目号:20130201109
作者简介:宋玉宏(1970-),女,湖北枝江人,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硕士,自2004年起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电专业从事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与智能家电技术的应用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