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交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之路“纠偏”

2015-12-15徐良杰严雪奚少新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9期
关键词:纠偏专业硕士交通工程

徐良杰 严雪 奚少新

摘要:独立担负交通工程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是交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和特色。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对现有培养模式实施的反思,从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和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等四个方面,改进和完善创新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交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06-02

引言

近几年,国家对于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便是以培养研究生个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更加注重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1]。但是,办学经费的不足和硬件设备的限制导致国内不少高校难以培养出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从而产生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无法积极地接受研究生实践的现象。这一系列行为导致了高校的专业硕士工程实践流于形式,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副产品”,培养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普遍不佳[2]。

虽然国内一些高水平院校已经从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并以此大力开展了应用型课题研究,但仍不足以支撑起专业硕士的培养。本文结合现有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从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和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等四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完善培养计划的具体方案。

一、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

目前,我国教育部重新审视和定位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要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重心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过渡。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相比,专业硕士的教育起步晚,历史较短,体系还不够成熟,同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然而这并不真正适用于专业硕士的培养。由于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形式上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研究人才,教学形式注重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学形式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格外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因此,专业硕士必须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正确认识到针对自身需求提出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硕士的培养,真正做到“能够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掌握某种工作技术与方法”[3]。

交通工程专业领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工程实践素质,能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本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熟悉本领域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不断拓展知识面,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为了合理地保证交通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的课程体系和质量培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5]。为此,在培养模式上应采用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着重突出本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提倡开展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

二、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

专业硕士的双导师模式是指每名专业硕士生由两名导师同时进行指导,其中一位导师是考研时报考的高校或研究所的老师,即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是本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即校外导师。

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坚持校内外指导老师相结合,聘请实践基地相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成为本专业硕士部分实践课程授课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一培养方式给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在做到为其理论知识把关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由于高校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基地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在有限的专业硕士培养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保证双方交流与沟通的加强,做到在双方的互动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工程实践不是简单地将研究生安排到合作方,而是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专业硕士在高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解决这些技术难题[2]。为了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除了保证作为校外导师的企业专家的高水平、高能力和高技术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约束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还要对导师进行明确的规定和适当的监督,比如责任、分工等方面,以此来确保双导师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三、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

大量的事实显示: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工程专业硕士的实习实践,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脱节[2]。若是能够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让在校生同他们一起有针对性地学习自身缺失的理论知识内容,以达到自身知识架构的完善,提前充好电;另一方面,可以让通过初试的考生在进入学校生活之前先到企业中去,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项目,真正地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带着目标进入学校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明确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未来的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交通工程的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必须开展两个实践环节,即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是指在校内完成的从专业课程中提炼出的实践和科研项目,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开展,比如导师的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学术讨论会等。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目标是唯一的,即对专业硕士进行技能训练,一般主要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综合实践,是指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以企业中遇到的具体实践问题作为研究项目,在校外企业这一实践基地中完成,对专业硕士进行应用能力训练。在这一层面上,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可以更好地保障与业界的零适应和无缝对接。

将专业硕士的教育延伸到企业中去,实现了专业硕士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因为在很多方面高校和企业的关注点有不一样,而专业硕士的要求也不用于传统的研究生要求,反而更多地贴近企业的要求。比如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更关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基础;而企业在管理这方面则更关注思想、日常工作的管理。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学时,可以将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校园进行研究和讨论,使研究具有更强的实际意义和更符合现实的应用背景。这种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选题的做法,为企业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培养了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并且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普通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模式,做到了优势互补,保证了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培养质量。

四、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

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专业硕士也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找实习就业的岗位,走上预分配的道路。所谓预分配,通俗地说就是指提前就业,不用经历毕业季的人才招聘市场。通常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毕业之前主动去企业应聘,另一种可以通过将实习单位变成就业单位的做法实现预分配。但不论哪一种方式,前提都是具备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在社会实际需求上,交通工程在社会交通领域的各个部门均有广泛的就业面,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土建部门、交通运营部门以及交通产品推广5大类。虽然就业面广,但是交通工程的应聘一般都不易集中和大规模化,更多的情况是由交通工程的毕业生亲自发掘。在这种情况下,准毕业生们就要发挥自身主动性,运用各种通讯手段积极地了解各类招聘信息,尽早走上“预分配”的道路,“坐以待毙”永远不适合交通工程专业。就业情况如何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交通工程专业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结论

不同于传统的以学术为主的培养模式,现在的研究生教育重心逐渐地偏向于工程应用型,在这一观念的冲击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逐渐变成了研究生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现在不乐观的专业硕士培养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型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本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方法与措施。充分考虑交通工程领域的特点,真正做到满足社会发展对此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和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明,王玉全,赖锡煌.研究生招生改革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5,(01):194-195.

[2]卢金山,李朔梅,张剑平.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01):76-77.

[3]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4]曹思婷.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05-108.

[5]石红国,郭寒英.分层次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05):5-8.

猜你喜欢

纠偏专业硕士交通工程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探究